论红色资源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契合与同构

2024-07-04 10:51:30陈雪雪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7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红色资源是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素材,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导向上,红色资源与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之间具有内在契合性。当前,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存在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在于同主体、体系以及内容耦合关联不足。必须从统筹规划、主体参与、技术手段等方面共同努力,推动红色资源的高效开发和组织运用,推动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打造大思政课与红色资源协调同构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红色资源;大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

中文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7-0000-03

一、引言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的伟大奋斗历程的集中呈现,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要素,同当前大思政课的建设逻辑、目标任务与发展方向是契合一致的,为我们有效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更多实践载体。“‘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加快推进红色资源的转化和运用,是大思政课建设从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是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的重要条件。分析阐释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之间的逻辑契合关系,探讨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进路,是推动大思政课改革创新与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

二、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契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44红色资源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大思政课依托于红色资源的有效载体发挥立德树人功能,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尤其在目标导向上,共同助力于立德树人这一时代课题的落实推进。

(一)扎实推进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3]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大思政课建设是围绕青年学生展开的重要教育手段,培育时代新人是大思政课建设承载的根本任务。思政课必须在立德树人这一目标任务上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这是检验思政课建设成效的一项关键指标。“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在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红色资源为大思政课的建设提供了生动素材和有益资源,为时代新人的培育塑造作出显著贡献。当前,红色资源融入到大思政课建设的诸多环节,为大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创新开辟了更多思路,红色资源贯穿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社会主义为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效果奠定深厚滋养,红色资源彰显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家国责任、无私奉献为广大青年学生成长为合格的时代新人注入精神力量。概言之,红色资源深深地熔铸于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时代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大思政课质量实效、扎实实现大思政课价值功能提供积极助益。

(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

现时代,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义。红色资源是对正确历史观的凝聚和演绎,是用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对于青年学生正确历史观的树立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正确历史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5]3-4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史镌刻于红色资源之中,承载着鲜明的红色基因,是教育当代青年学生的最具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因此,“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36当代中国社会的大思政课建设,需要从红色资源中汲取营养,“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7]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以欺骗性、迷惑性和煽动性的观点言论给青年学生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坚持以正确历史观激浊扬清、辨明是非,需要借助于红色史实史料真实地反映历史发展进程,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揭破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谬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识别并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全面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全面看待中国现实国情与发展状况,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三、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困境

红色资源有效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全过程,才能为大思政课建设与长远发展发挥积极效能。然而,从现实来看,大思政课建设同红色资源的弘扬转化运用之间不甚协调,红色资源在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等方面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一是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主体“尚有距离”。这里所说的“大思政课”主体主要指向思政课教师和青年学生。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红色资源的挖掘运用相对不足。主要问题在于,思政课教师没有恰当地结合学生的需求、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红色资源素材的选取运用或者偏向于理论的讲解,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或者偏重于感性上的介绍,不能有效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把握、增进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导致思政课教师授课效果不尽人意。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知理解有限。青年学生对红色资源的感知主要局限于课堂范围内,局限于授课过程中所选取的部分内容,基本上是通过影视作品、音频歌曲、文学艺术作品等间接途径认识了解,缺乏实地查看、现场观摩、直接体验;红色资源是一种历史资源,是对历史的沉思和记忆,青年学生对红色资源的印象是严肃庄重、崇高遥远、复杂难懂的,对红色资源的关注、兴趣和体认有所欠缺,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没有得到切实彰显。

二是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体系关联不足。首先,在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上,高校思政课涵盖大学各个年级阶段,各年级阶段均需要学习相应思政课课程,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及“四史课”等,红色资源在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方面仍有欠缺,红色资源的厚重意涵和价值引导作用未在各思政课课程中得到充分挖掘和运用,由于教学方法、授课条件等限制,红色资源对青年学生入脑入心式教育引导有待加强。其次,在大中小一体化建设上,红色资源的融入结合存在不足。红色资源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素材,有助于思政课效果的改善提升。然而,由于对红色资源在对学生价值引导作用的认识不到位,教学中对红色资源的体验式运用、深度式挖掘不够,导致红色资源在大中小思政课教学中难以达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教化育人实效。

三是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内容耦合有限。红色资源意涵丰富、类型多样,涉及革命人物、革命事件、革命实践等不同主题,这些都是大思政课建设所必需的教学案例。我们也必须承认的是,红色资源与思政课内容的关联性不足,红色知识融入思政课内容方面并不显著,大体表现为部分红色资源重复使用、宣传式介绍、零散式讲述;思政课课堂以理论授课为主导,并且理论授课没有做好同红色资源反映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鲜活实践有机结合;红色资源未被纳入思政课的主体内容,同思政课课程相关的红色资源散见于课堂教学过程,并且作为辅助性的资料被较少论及,思政课内容建设上缺少对红色资源的特色嵌入,红色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此外,红色文化实践教学较为缺乏,实践教学存在碎片化、形式化、单一化等问题,致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感知感悟、价值认同等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浅层次的实践教学并不能有效展现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的内在精髓和育人树人作用,无助于向学生讲好红色故事、讲活红色人物、讲明红色精神、讲透红色道理、讲深红色文化,无助于增强思政课内容的说服力、解释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同构的路径探析

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困境,实际上也为红色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发展指出了努力方向,那就是坚持以育人树人为根本任务和价值导向,从统筹规划、主体参与、技术手段等方面共同推进,切实推动红色资源的高效开发和组织运用,全面推动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各领域环节,打造大思政课与红色资源协调同构发展新局面。

其一,加强统筹规划,完善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一是注重将红色资源深度融入大思政课课程体系。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各地各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8]这就要求加强对红色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内涵解读,形成关于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和知识体系,为思政课课程体系获取教学资源、优化思政课设置安排等提供有利条件。比如,高校思政课可以将关涉党史、新中国史的相关红色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将关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相关资料史料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等。二是着力打造涵盖不同学段、不同区域的更多优质红色文化课程、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与红色资源共享平台,研究编写红色文化教材、教辅用书,完善红色文化教育实效评估要求,贯通各学段的红色文化教育,推动形成体系化、整体性的红色思政文化教育机制,积极搭建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协同一体的育人体系。

其二,激活主体参与,持续发挥“大思政课”多元主体协同作用。思政课是培育引导青年学生的重要一课,其作用是关键的、不可替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承载着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教师工作队伍的整体情况。也即是说,思政课教师队伍必须要重视红色资源,提升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能力和水平,认真加强红色资源的深入研究,自觉将红色资源运用于大思政课建设中来,使红色资源成为思政课教学及研究的有力支撑和优势特色,在教学实践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青年学生是思政课教育的另一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导向促进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充分展现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思政课教育需要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过程,尊重并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选择、认知规律与发展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育使命意识、激励奋斗意志、厚植爱国情怀”[10]。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深刻的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都可以转化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优良资源并向学生讲授传播,激励广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

其三,推动技术融合,拓展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有效进路。当今时代,红色资源深度融入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及特点,为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创造便捷有利手段。“互联网+思政”新模式为红色资源的利用转化、储存整合、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进路。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新技术、新媒体平台开展体验式思政课教学活动,比如建构虚拟文化展览馆、红色文化仿真体验中心、红色资源数字化平台和信息资料库,有效拉近学生同红色资源的时空距离、心理距离、情感距离,学生在校园、课堂范围内即可触及并沉浸式全景式体验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红色资源,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有效性。数字信息技术改变了红色资源传统静态的存在方式,推动形成了红色文化教育系列精品微课,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延伸了思政课授课场景、教育内涵与教育意义,使青年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领略红色资源的深沉意蕴和历史厚度,坚定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积极投身于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

五、结束语

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课题,对于丰富思政课内容、完善思政课程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营养,从红色资源中挖掘其育人树人的独特价值,从而厚植大思政课建设的历史厚度,充分彰显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提高思政课育人质量和成效。在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引导作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传承红色精神、红色文化中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积极奋斗,实际地发挥出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中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3]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光明日报,2022-04-26(1).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1).

[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6.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光明日报,2021-06-27(1).

[8]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号[A/OL].(2022-08-10)[2023-1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OL].求是,2020(17)[2023-12-22].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

[10]王利科,侯志娟.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重维度[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11):15.

编辑/丁俊玲

作者简介:陈雪雪,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课程思政改革与马原理课程融合建设研究”、“基于线上教学模式的马原理课程方案设计与实践探析”(ZZ202203053)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中国德育(2021年9期)2021-07-29 08:48:27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党员生活(2021年5期)2021-06-28 21:46:02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群众(2021年7期)2021-06-01 09:36:56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艺术评鉴(2021年4期)2021-04-02 10:15:23
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5:17:23
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应用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3:50:45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人民周刊(2016年19期)2016-11-10 17:52:45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5:55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