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的适应性对策探讨

2024-07-04 19:38:40郑芳侯迎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7期

郑芳 侯迎

摘要:在学科发展需要与社会转型、技术变迁等新时代需求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迫切需要变革。论文基于“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发现及思考,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适应性对策。对策主要包括“重构授课内容体系,做足深度与广度”“紧扣讲授对象特点,有效衔接后序课程”“合理配置教师队伍,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紧扣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需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适应性对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7 -00  -03

一、引言

宁夏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文地理学”课程被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在课程讲述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不平衡、实践教学不足等。随着人文地理学学科的丰富与多样性[1],过渡阶段国土空间规划等行业发展需要及新技术对毕业生的要求日益苛刻,如何适应性的改进“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二、重构授课内容体系,做足深度与广度

(一)适时革新授课内容体系

当前使用的教材是传统经典教材即赵荣等《人文地理学》,亦是考研必备参考书之一,同时将顾朝林等编著的《人文地理学导论》作为补充教材。针对2017—2020级学生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对前三章内容的认知与感知较差。赵荣版《人文地理学》前3章为绪论、研究主题及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绪论部分主要讲述研究对象及人文地理学发展历史,大二学生觉得枯燥且学习力不从心,尽管任课教师一直在强调“站在巨人肩膀上”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重要性,许多同学并没有兴趣且具有厌烦情绪,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需进行问题式引导及“小故事”教学。第二章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及理论,涉及许多人地关系理论,与人文地理学发展历史一样,学者名字较多,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同学们的普遍反映是“人名太多、记不住”,因此此部分的教学要实行“小故事”教学,比如提及埃拉托色尼、洪堡时,应将他们的一些故事融入进去,以强化同学们的记忆,此部分可借助《人类在地理学上的发现》一书[2]。第三章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务必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及案例,实际操作中也应如此执行,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学生反映方法太抽象且作用不大,因此必须针对学生进行引导,将未来方法实践方面进行强调说明,同时应考虑研究方法教学时间的调整,许多同学建议在课程的末尾讲述,或者穿插到各分支学科内容的讲解中。关于研究方法部分的教学,有学者提出要结合教师自身科研实践及实际实习等[3-5],亦是可行的对策之一;此外,对于这部分,还有必要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涉及专门的《人文地理方法与实践》专门课程,以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今后的综合野外实习及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打下基础。此外,需紧密结合新时代方法与技术变革、社会需求多样性,将学科前沿的大数据获取及处理方法、GIS技术变革与国土空间规划等新要求、城乡融合、人口政策、各分支学科的演进等,开拓学生视野并增强趣味性。其它章节的内容需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如有单独的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时,该门课程的关联内容就必须进行调整,避免授课内容重复或授课质量低效,以保证授课质量。

(二)把握好导论性课程的承载量及丰富度

“人文地理学”是导论性课程,其内容深度、广度的把握已有人提及[6],实际教学中要么多讲要么讲得不够,这需跟各专业的后续课程相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后续课程中有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野外方法及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等,对于方法及文献阅读及写作方面可少讲,人口地理及旅游地理部分依然需要加强。涉及社会地理学的内容较少,需要教师额外安排一定数量的课程,基于社会问题的社会发展及学科应用思路应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三、紧扣讲授对象特点,有效衔接后序课程

与地理科学专业相比,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文地理学”应多讲,且需跟后续课程及实践相结合,以符合专业需求;同时面向各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的差异,讲述过程中内容的侧重点亦应有所区别,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文地理学” 每部分内容均需传达该部分内容与区域、城乡规划的联系,见表1,“人文地理学”各部分内容均与区域、城乡规划有关联,每部分内容均与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建立了联系。此外,对象差别化还体现在同专业的学生中,地理学专业的学生招生可能兼顾文科及理科生,调查的普遍反馈结果为文科生对人文地理感兴趣的较多,而理科生总有部分同学把地理学许多课程当作文科而不感兴趣,这需要任课教师或其它专业导师加以引导,转变学生旧有观点,避免高中地理教学与大学地理教学的脱节,关于这一部分,可参考美国与印度的做法,加强高中地理教师与大学地理教师的联系(linkages)[6]。

四、合理配置教师队伍,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人文地理学”属于导论性课程,涉及许多分支学科的内容,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及专长,单独讲这门课都会显得力不从心,教师配备上需考虑各教师的专业及专长,有的善于讲研究方法,有的善于讲理论,且有些老师对国内国际前沿把握较好,还有擅长规划实践的教师,在各章节内容安排上宜合理配置。对于年长且经验丰富的老师宜安排理论及政治、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在讲人地关系理论及人文地理学哲学方法论方面存在很多优势及经验;对于前沿问题,宜特请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研究方面较为突出的教师讲授。教学方法及手段应灵活化,避免灌输式教学,某些内容适合安排师生互动及学生讲课等。对于学生陌生的相关内容,可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或学习在线课程资源,布置相关任务,不提前安排主讲人,上课时随机抽选,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课程教学中,亦为今后评审答辩进行提前演练,教学效果较好。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需将规划思维与应用需求的教学融入“人文地理学”中,每个分支学科的讲授中都可以切入到规划应用中,如传统调查及大数据获取及应用-行为-城乡规划、校园规划、景区或公园规划设计中,详见表1。

可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情景体验式、混合式、基于项目或活动或任务的教学方法等(表2),不同课程内容亦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以学生为中心,将各个教学模块进行精心设计,设计“小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去导向具体的教学过程,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效果。

五、紧扣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需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的是“规划师或策划师”,“人文地理学”导论课的讲授中也应以产出为导向,在课程讲授中加强实践环节。宁夏大学“人文地理学”课程实习点暂定为“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水洞沟地区又是我国北方明代古长城、烽燧、城堡、沟堑、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对于人类起源与发展、文化方面的实习作用较大,但这门课属于综合性导论课程,涉及很多领域,选择一个综合性的实习场所难度较大,加之课时较少,实习效果有待提升。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为:针对每部分相关内容选择一个场地,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缺失相关分支学科的课程内容的部分,需精心选择实习场地、设计相关实习方案,基于项目、任务或活动进行教学,通过该实习任务的完成,可实现学生的直观认识、学科启发与思考、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是当前最为推崇的课程实践方法之一,具体的实践内容与要求见表3。人文地理学的课程实践不应局限在本课的学习[7],在其他课程的实训中嵌入也是较好的实践手段,如宁夏大学大四学生的综合实习与其他课程的实训,具体见表4,每一门后续课程的学习都是对前述课程理论知识的应用。

根据“人文地理学”优先发展领域与重点方向及一流专业导向下人文地理学教学需求[8-9],“人文地理学”教学中应强化人文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应结合自己参与科研课题实践的经验,如研究方法的讲解需要将自己或他人的案例纳入,使同学们对于研究方法的理解与认识更加深刻。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也逐渐跟其它学科相融合,也有更多的分支学科[10],更加关注地理学的“市民化”,教学中可以考虑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推广,使学生抽出部分时间参与到“市民的人文地理学知识认知”的调查中,以加强实习环节的教学。

六、结束语

论文提出了“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的适应性对策,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诸多方面同样适应于其他课程。尽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课程细分为偏理论、偏实训等类型,毕业生在应对社会发展与岗位需求时,实践能力不足的弊端逐渐显现,因此,需格外强调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同时需将理论讲授与实训相结合,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参考文献:

[1]王丰龙,刘云刚. 多样vs. 分裂:论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多元性及其挑战[J]. 地理科学,2019,39(1):23.

[2]盛文林.人类在地理学上的发现[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120-146.

[3]JENKINS A. Scholarly and research-based geography teach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2013, 37(1): 4.

[4]CROOKS V A,CASTLEDEN  H,Ilja Tromp-van Meerveld. Teaching research methods courses in human geography: critical reflections[J].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010,34(2):161.

[5]余学祥,陈卫卫.关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3(4):38.

[6]BASU P,PAWSON ?E,AKHTER M, et al. Connecting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i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s: perspectives from the 2012 bangalore workshop of the agg-cgge[J].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014,38(1): 40-48.

[7]JUTTA  H,TOM  D,STEFFEN N. Design studio performance in complex spatial projects: lessons from the netherlands[J].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21,26(6):663-680.

[8]樊杰,赵鹏军,周尚意,等.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J].地理学报,2021,76(9):2085-2087.

[9]朱华晟,周尚意,潘峰华.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的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74(11):56-57.

[10]HOLMES J. Fifty years of disciplinary flux within human geography: changing sociocognitive subdisciplines and subcultures[J]. Australian geographer,2009, 40(4): 387-407.

编辑/陈晶

作者简介:郑芳,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学教学研究;侯迎,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地理学实践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20YJAZH137);2021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