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王爱芹 马玉薇
摘 要:“水工建筑物”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其思政教学效果对于进一步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至关重要。文章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思政教学元素不系统、学生对水利工程学科及行业认识不客观、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等问题,对课程采取了建立思政教学案例库,丰富过程性考核,成立水利人志趣联盟,动员课程组教师定期参加学习与培训、积极与疆内外教师交流取经等措施,将思政元素全方位贯穿课程,深层次融入学生头脑和心灵,增强学生对水利工程行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充分发挥好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思政引领作用。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7-00 -03
一、引言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旨在发挥思政课的显性育化功能和其他课程的隐性德育价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实施,全员合力重构思想政治育人体系。2014年,上海试点高校开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挖掘思政课以外全部课程的德育元素,开始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之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1]。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各院校应深入落实并创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 课程思政改革拉开帷幕,由此,各高校专家、学者纷纷聚焦课程思政,并开展了大量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例,检索“课程思政”主题,文章已有5万篇之多。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正式发布,全面部署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2022年,高校“思政育人”大格局逐步成型。当前,各高校已逐步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并将课程思政覆盖到几乎所有学科专业和所有教师。因此,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势在必行。
二、“水工建筑物”课程特点
“水工建筑物”课程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也是石河子大学的一类课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课程的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8学时,课程在第六学期,即大三学期开课。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是后续“水电站”“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也为今后从事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监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水工建筑物”课程知识面覆盖广、实践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在水利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应用型卓越人才。
三、“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思政的大力持续推进,当前的“水工建筑物”教学内容虽已穿插讲述了部分行业现状及中国水利发展的相关成就,也结合部分工程实例展开了思想政治教育,但总体效果不佳,离理想的育人效果还有一定的距离。例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教学元素多源于跟授课单元相关的工程实例,相对单一、不系统,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进一步完善、丰富工程实例,凝练并总结思政元素,进一步丰富思政教学案例库。此外,学生往往更多关注学习和考试成绩,一定程度上没有主动理解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深刻含义,对于水利工程学科及行业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主观性,整体上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强,且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是十分明确,仍需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进行课程思政对于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作用,同时配合多场合、多角色为学生进行深度的答疑解惑,提供精准的行业就业指导服务,充分发挥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引领作用。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的工程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亟须开展“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四、“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结合课程特点,课程组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探索。
(一)丰富工程案例,建立思政教学案例库
针对课程学时紧,理论知识繁杂,且带有思政元素的工程案例不系统、不丰富的问题,打造了线下理论教学+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线下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组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课件,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4];更新知识结构,去除教材中过于陈旧、过时的知识点,增加紧跟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交叉性、研讨类主题模块,提高学生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与研究素质,更好的与新时代水利工程行业发展需求相对应。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重点考核课程“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线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结合新时代水利工程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课程组教师收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国内外典型工程案例,如三峡水利工程修建过程中经历的困难与创新举措中折射出的工匠精神,新疆乌鲁木齐市和平渠修建过程中体现出的兵团精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隧道工程中彰显出的专业素养,新疆阿尔塔什水利工程克服了高地震烈度、高边坡、深厚覆盖层等世界性设计施工难题,被称为“新疆的三峡工程”,同时也体现出了较好的生态文明理念等。以不同工程案例为载体,积极开发线上教学资源,深入剖析典型工程案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丰富工程案例中蕴藏的精神内涵,录制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视频,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水利行业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重点考核课程“价值目标”。
(二)丰富过程性考核,多维度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是各高校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课程组教师通过多次研讨、学习,创新考核方式,力求多维度、多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素养的达成度。该课程设置的考核方式主要为课程作业(15%)、课程考试(50%)、课内实验(10%)、虚拟仿真(10%)、工程汇报(10%)与思政报告(5%)6部分。其中,课程作业与课程考试对应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课内实验与虚拟仿真对应课程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工程汇报与思政报告对应课程目标中的“价值目标”。“价值目标”的具体考核方式如下。
1.工程汇报。鼓励学生自由组队,每小组4~6人为宜,学生可自主选择典型的水利工程,并分别从工程名称、工程等别、地理位置、枢纽布置、建筑物组成、工程效益、创新与难题、自己的收获与体会等方面展开汇报,汇报时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表明自己在团队中的分工与贡献,每组汇报时间为15分钟。工程汇报环节在教学楼智慧教室进行,授课教师及其余学生可对汇报内容提出疑问,并根据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最后取平均分作为该教学环节的最终成绩。
2.思政报告。教学初期,在石河子大学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建立思政教学案例库并上传思政教学视频,要求学生自主观看线上思政教学视频,视频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如爱国情怀与兵团精神、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等[5]。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需在“水利工程与兵团精神、水利工程与工匠精神、水利工程与职业素养、水利工程与生态文明理念”4个主题中选择其一,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思政报告。思政报告中需体现题目、摘要、关键字、正文、引文标注、心得体会与参考文献等内容,要求图文并茂,手写1500字以上。授课教师根据学生思政报告的规范性与报告中所体现出的工程素养给予优秀、合格与不合格等级。该部分作为课程目标“价值目标”的构成部分,成绩等级将折合成一定的分数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一部分,且该部分实行一票否决制,思政报告不合格将直接被认定该门课程不合格。
(三)成立水利人志趣联盟,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
针对学生对水利行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够强,对未来职业规划相对不明确的问题,课程组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需求,牵头成立了水利人志趣联盟,由教师建立QQ群,并在联盟中担任“联盟长”,负责群组织、管理与协调等工作。联盟成员由在校生和在水利工程领域工作的毕业生校友组成,毕业生校友可以分享所在企业或项目的工程实况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行业高度接轨,增加学生的行业认同感、归属感与行业就业去向率;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可分享学科前沿、理论最新进展等;低年级同学可根据自己的疑惑与需求提出问题,联盟成员畅所欲言,真正实现“设计—施工—研究—管理—监理”五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6]。此外,课程组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设置不同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参加SRP(Student Research Program,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等科研训练,促使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点和专业内容较好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专业课教师定期学习与培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专业课教师因长期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往往更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忽视课程思政教学,导致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相对薄弱。据统计,把育人放在首位的工科专业教师,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开发课程的思政内涵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课程教学和学生培养效果相对显著。因此,需从提高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组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团队3方面入手,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结合[7]。
1.提高课程思政意识。要求课程组教师积极主动深入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及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件,通过聆听专家讲座、自学、研讨等多种形式,强化学习,进一步增强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2.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以教研室为组织单位,积极邀请校内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优秀的教师或校内外知名专家开展学习交流;要求课程组教师常态化参加课程思政专题观摩与培训;鼓励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等课程思政类教学竞赛等方式,持续推进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3.组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团队。课程组教师积极邀请思政课教师加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团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在教学中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针对校级及以上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组教师集中进行观摩学习,总结课程思政建设好的经验,并积极展开探索实践。
(五)成立线上虚拟教研室,与疆内外教师交流取经、推广示范
课程组教师积极与内地高校,如河海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建立密切联系,通过“水工建筑物”课程纽带,联合成立线上虚拟教研室。每学期初,邀请各高校该课程任课教师进行线上集体研讨备课,在授课过程中积极交流教学技巧与思政育人方法,学生期末考试结束后再进行总结研讨,各高校在该课程的思政教学过程中,互通有无,相互借鉴与学习,最终推动兵团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与生态文明理念等思政元素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课程内容,充分发挥好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思政引领作用。
五、结语
改革后的“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教学,充分抓住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丰富了课程思政教学视频库,增强了学生对水利工程学科与行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课程建设“主战场”,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打造了学生层面的水利人志趣联盟,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了协同效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作用,组建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团队,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高超的教师团队,全面提升了专业课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并进行了推广应用,从根本上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开展“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3-11-10].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935836.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9)[2023-11-10].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982234.
[3]黄小华.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2):63-65;89.
[4]许明月.高校课程思政三大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23,9(5):181-184.
[5]赵红艳,李刚,汤骅.“建筑材料”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设计[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76(9):20-22.
[6]韩淑新,林曼利,赵景宇.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建设[J].河南农业,2021(15):32-33.
[7]罗美金,于亮,苏安.理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途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2(50):129-132.
编辑/王力
作者简介:李刚,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水工材料;马玉薇,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节能。
通信作者:王爱芹,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水工材料。
基金项目:2020年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新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E-TMJZSLHY20202157);2023年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GY-2023-12);2020年石河子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