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 刘元芳 姚常浩
摘 要:文章通过对“以赛促学、赛教融合”模式下土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明晰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内涵,将“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与技能培训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并将其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方式,以期为土木专业教学改革做好前期工作。实践证明,“以赛促学、赛教融合”是培养高质量、高技能、高技能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以赛促学;赛教融合;教学改革;应用型;土工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7-00 -03
一、引言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1]。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发布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大学生是创业创新的第一梯队力量,高校应加强对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拓宽其就业渠道,在未来的工作中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为自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做好高校大学生的竞赛筹备和参与工作有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利于提高应用型技术大学的教学质量,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赛教融合”是促进教师团队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有力保证。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是以技能比赛中“竞赛项目”作为教学项目化的载体,通过专业指导教师与学生根据竞赛规程和评分标准组建项目培训团队,将专业相关的、必须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运用到培训中去。学生通过参与竞赛来提高学习及研究能力、强化薄弱环节、开阔视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团队在培训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实现精细化过程管理,以竞赛采分点为重点难点内容,增加实践学时占比,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以赛促学”能够有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的逐步形成,其主要价值意义有二,其一可以有效地对技师进行培养,使技师培养工作开展得更有质量效率更高。“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竞赛和分享的平台。既能充分地展现学生的技术水平,又能促使学生之间进行学习结果的交流分享活动[2]。其二是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引导到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上来。“赛教融合”将是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的最佳教改方案,以参赛获奖为目的的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创新主体作用,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思路。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竞赛活动及现状分析
1.竞赛活动与授课内容衔接不紧密
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对教学内容和比赛环节缺乏深入的分析过程,往往在教学设计环节忽视了竞赛活动的重要作用,部分高校对举办具体比赛的目标不够明确,致使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缺乏自主学习的驱动力,不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任课教师没有利用反向教学的方法达到育人目标[3]。土木类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理论性强、难度较高的特点,而通过学生参加全国结构大赛的筹备过程可发现,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是可以通过赛前选材料、力学分析、数据统计、整理分析等过程实现有效缩短,但目前相关课程的讲授环节并未融入参赛的主要内容,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了诸多力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好的局面[4]。
2.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
部分民办院校存在内部分工不明确,学院内未设立相关负责人研究、制定、开展各类竞赛活动。这类院校缺乏在教学设计环节中融入“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如果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就很难促使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5]。另外,组织和管理机制上的不规范也会影响竞赛活动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造成教师与举办方之间脱节,从而影响竞赛活动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3.各种竞赛参差不齐
在教育环境更加开放的环境下,学科竞赛的落地推进吸引了众多高校的参与,不少高校教师也根据市场化发展的需要,举办了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指导活动[6-7]。但是,不同的高校举办竞赛的资源是有限的,与企业合作的竞赛若受到企业发展状况影响可能会出现质量参次不齐的竞赛活动,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长期竞赛活动,这种竞赛活动质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及参赛兴趣,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还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4.教学内容与竞赛脱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立足各地区的发展需要,以提升应用性为前提,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实现赛教融合的根本目标。当前,部分高校仍有沿袭较为传统的理论孤立实践的单向教学内容,教师未能及时补充前沿的教学素材,教学内容与学生竞赛严重脱节,导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各地区对人才的高质量需求,出现学生竞赛参与度较低、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不匹配的局面。
三、“以赛促学”的可行性
1.“双创”教育引领赛事发展
“双创”教育的融入掀起了高校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热潮,“创”字头大赛成为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热门话题。在2021年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有57个国家级竞赛项目。这些竞赛项目的含金量和难度都是全国顶级的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此后,全国各高校实行了“专创融合”、“双创”教育翻转课堂、以赛代练等多种途径的教学实践活动,收效较为理想。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国家级竞赛为契机、以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以赛促学、以赛代练、以赛促建等教改环节为理论教学环节增添实践色彩,使理论与实践的弹性变强、拉力变大,在参赛过程中逐步实现协同化的育人模式。
2.多级赛制强化育人环节
目前,国家级竞赛均采用三级赛制,即“校内初选—省内竞争—国内角逐”等环节。学生通过初期了解竞赛内容,到尝试申报,要经历专业知识的储备和积累环节。“以赛促学”就是通过参赛任务带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竞赛任务的组队、布置、分工、实践、反馈、修改等一系列项目研究环节的开展,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侧重参赛过程的收获与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用参赛成果导向理论学习,成果内驱学习效果,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对土建类创新型人才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2]。
3.“专创融合”多维度提升能力水平
学生可以申报参加57个国家级竞赛项目中的专业类竞赛,这些竞赛要求专业基础知识的基本理论、工程实践和技术应用。学生参赛过程中会发现赛事要求的理论内容和自行储备量之间的差距,差缺补漏便成为参赛自检自查专业能力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非专业竞赛在各高校中开展的如火如荼,很多学生按照兴趣爱好进行组队参赛。通过组队参赛,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提升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沟通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所以,参加国家级的竞赛项目既可以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4.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据调查,土木类教师的研究项目以教学改革项目为主,科研项目为辅。“以赛促学”恰好是教学改革多措并举的重要内容,竞赛项目的有效融入可在独立课程进行改革实践,可以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改进完善专业课程、新工科课程建设等多维度展开讨论和研究。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教师晋级评职、申报教学成果奖和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综上,践行“以赛促学”,实现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新时代土木类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划,符合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能够立足东北、面向全国,为土木行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开辟一条新的实践教学新道路。
四、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策略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合理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技能竞赛匹配度,实现协同育人[8]。在开展教学实践前,应围绕即将参加的竞赛活动,重构教学计划、侧重教学重点、明晰教学强度,组织开展高效的理论教学和技术技能教学。首先,调整教学计划,实现先学后赛的方案。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需要对比赛进行统筹规划,根据竞赛情况选择匹配的教学计划或者根据竞赛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在时间上能够对接竞赛。其次,在制定技能大赛方案、确保大赛筹备时间充裕、赛事内容确定等方面,各地的大学也要考虑与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等多方力量进行合作、参与,实现有效衔接。
2.延续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思政
技能竞赛是对课程思政的有益拓展,“以赛促练、以练促用”是比赛的重中之重,但土木类人才培养问题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很多土建技术岗位看起来操作简单,但其实是要严格遵守技术要求和行业规范的[9]。学生参与技能大赛,不仅是为了参加比赛,更重要的是通过每一次大赛,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规范化操作,让他们懂得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对土木工程的重要意义。
3.搭建校内赛事信息平台
各院校应建立完善的媒体宣传平台,将赛事的信息定时推送,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组织优秀校友进行平台线上交流,围绕行业发展、技能证书、工作经历等学生关心关注的内容展开交流活动;利用平台宣传客座教授的学术讲座,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增长见识。学生在大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就以校内竞赛平台的形式进行教学,把有关技能竞赛的项目和专业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当作专业技能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将其纳入专业课程教学的三级赛制[10]。
4.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团队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二级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学工作坊,工作坊分为学生社团和教师团队两部分。学生社团负责创业类竞赛活动的组队、申报培训、整理参赛文件等工作;教师团队负责“双创”课程的教学组织管理工作,负责“互联网+”大赛或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二级学院应以工作坊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突破口,将双创教育嵌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将“参与—实践—完成”创新创业类比赛设定为专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鼓励专业教师全员参与、重点实践、闭环管理,实现以“创”字头大赛促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5.制订学生及教师奖励制度
制定学生奖励办法,推行第二课堂“以赛代考”换分政策,实行参赛全过程成绩管理及认定标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11]。实行“以赛代考”获得相应学分绩点[12]。完善教师奖励制度能够为教师指导热情和职称评定奠定一定的基础,对指导技能大赛的教师给予等效工作量的补贴奖励,对既搞科研又以科研项目为子课题指导学生竞赛或完成毕业设计的教师实行加倍奖励,对带队进行寒暑假社会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推优考评环节优先考虑推选,并对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指导教师,在年终述职等级评定和推优争先评比过程予以相应的加分政策[13-14]。
五、结束语
“以赛促学”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做好“以赛促学”的工作。要积极贯彻落实“以赛促学”的思想,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对其组织管理体制进行持续改进。为培养重基础、强实践、宽就业、高本领的专业技术人才,实现理论内容实践化的教学目标,应用技术大学应“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和带队指导的能力,巩固教师基本功,强化教育优先导入,竞赛对接知识体系;以赛促学,以学生为中心,运用成果导向原则,做到学得会、记得住、用得好的促进效果;学赛融合,以参赛为抓手,以学为过程,开创新的学赛育人模式。完善竞赛组织的运作制度,通过规范和健全竞赛组织管理机制、优化竞赛活动流程、提高竞赛组织运作效率等措施来增强各类竞赛活动开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长期发展。学科竞赛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因此,要通过“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目标为导向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土木类师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完善以竞赛为特色的育人新模式,赛教融合实现培养土建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开辟土木类学生就业新渠道,建立新的教学思路,为应用技术大学培养高阶技术技能人才打开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3-11-30].https://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1.
[2]支松柏.基于技能培养角度开展汽修电控课程教学的探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4):87-89.
[3]姚丽芳.以BIM技能大赛促进课程教与学的创新实践[J].四川建材,2020,(7):231-232.
[4]李维兴.以赛促教助力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时代汽车,2020(14):41-42.
[5]孙丽丽,于振邦.“以赛促学”视阈下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资讯,2021,19(11):149-151.
[6]卞祝,夏松,欧军珺,等.基于BIM应用大赛“以赛促学”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软件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22(2):62-64.
[7]韩垚.巧用“以赛促学”促进人才培养制度建构[J].大学:研究与管理,2020(35):112-114.
[8]马骏宇,杨越茗.以赛促学模式下民办高校艺术类课程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137-139.
[9]赵亚丽,赵东.“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模式对职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以土木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课程教学及行业技能大赛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8(3):68-69.
[10]王艳艳,刘士余,李保同,等.“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20,7(21):100-101.
[11]任祥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逻辑内涵、时代价值与建设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12):22-25.
[12]张彬,罗恩韬.“以赛促学、专创融合”的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2,43(2):109-112.艺术类课程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4):137-139.
[13]何旭东,阙婷.“以赛促学”视阈下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6):135-136.
[14]王超.基于本科院校“赛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8):150-151.
编辑/王力
作者简介:杨阳,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人才培养;刘元芳,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热工与节能;姚常浩,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光催化氧化技术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环境污染物监测。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以赛促学培养土木类创新人才研究与探索”(SJGY2021073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程思政理念推动下的土建专业制图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GJB1422478);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α-Fe2O3复合体系光催化净水技术及机理研究”(LH2022B01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SJGY2022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