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琳
“教学评一体化”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教学评一体化”聚焦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评价一致指向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强调以评价引领课堂的学与教,促使由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变革。
针对当前学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中存在目标模糊、评价缺失、学习任务零碎等突出问题,我们需要以大概念统整课程,聚焦学生真实问题,解决学生关键问题,以“教学评一体化”为抓手,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一、聚焦大概念,确定跨学科核心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方案还明确要求:各门课程原则上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这样表述:“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基于此,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是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构建核心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跨学科学习基于目标开展实践,以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来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紧密连接语文与生活,融合多学科资源,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根本,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精心设计的跨学科活动和项目任务,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应用学科知识于情境实践,促进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的发展。
(一)聚焦跨学科素养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7-9年级学生写作要求是“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其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基于以上特点,该项目化学习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民俗项目化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制作乌石岩古村落文化微信推文学习任务为载体,通过跨媒介阅读与运用,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使得整个项目活动连贯一致。
(二)构建核心知识体系
学科融合中实现跨学科学习的整合,学生在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中学会信息搜集整理,开展系列访谈,学做微信推文等综合知识。例如聚焦采访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和技巧,能够对他人讲述的故事情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借助人物专访挖掘人物的经历、事迹、思想及其独特的性格、风采,体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在一系列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逐渐形成清晰地调研脉络:确定采访选题——聚焦采访对象——理清采访思路——设计采访提纲——记录访谈要点——整理采访素材——制作微信推文,也在亲历学习任务的体验中建构新知,形成能力。
二、设置大情境,推进项目任务
跨学科学习为真正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丰富的空间,并在真实情境中设置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中建构新知。以下为开展古村落项目学习的整体任务设计。
【项目名称】制作乌石岩古村落文化微信推文
【课时】12课时
【学科】语文、信息、历史
【项目总述】
记录村落,见证变迁。村落的变迁凝聚着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也更好地展现了深圳石岩当地村落历史和人文风貌。将整个石岩村落民俗风貌“搬”进校园,利用好身边鲜活的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古村落调查与研究的写作项目化学习,并打造独具特色和资源的村落民俗文化课程。
【驱动性问题】
“乌石岩古村落文化”项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来展现村落历史、民风民俗等重要内容,制作打动人心的微信推文,既要留住乡愁乡情,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之魂,增强互动性、贴近性。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当地民间习俗风尚,感受民俗风情画卷,理解民俗价值和意义,挖掘文化内涵;掌握文献法、访谈法,学会信息搜集整理方法;通过民俗调查活动,学会组织团队,增强与人沟通、团队协作等能力;通过整理访谈资料,汇聚村落民俗文化珍贵史料,感受民俗等传统文化魅力,培养热爱家园的情感,拓展了解历史和世界的视野及文化教育意义。
【学习活动】
任务一:学写项目策划书
1.了解与交流村落民俗内容,分小组分类填写村落相关民俗风物
2.确定乌石岩村落民俗文化研究项目主题模块
主题:山湖石岩,文化村落
石岩地域依托现有的阳台山森林公园、石岩湖湿地等生态资源,充分发挥“山湖石岩”的天然优势,同时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从地理优势、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多方面进行文化塑造。“山湖石岩,文化村落”既是村史文化的主题,也是石岩“生态景观、产业特色、科技绿谷”发展策略的集中体现。
主题模块:“客家记忆”“红色光辉”“田园筑梦”“和谐社区”
在前期分小组分类填写村落相关民俗风物陈列物的基础上,项目展示主题设置为四个版块“客家记忆”“红色光辉”“田园筑梦”“和谐社区”。
3.学写项目策划书
学习小支架:表格支架
任务二 收集素材,查阅资料
学习任务:掌握文献法、访谈法,学会搜集与整理信息,记录信息。
(1)寻访亲友,收集与村史发展相关联的物品、影像资料;
(2)中知网文献法查找资料;
(3)项目小组分组汇报,做好项目经验分享和反思;
学习小支架:信息搜集与整理加工方法。
学习资源
[1]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办事处编.石岩志[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12.
[2]李丽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J]文化传播,2019(3).
[3]汤志祥.深圳本土方言的地理分布特点[J]中国方言学报,2015(5).
[4]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视频资源《麒麟舞申报宝安区非遗文化》、深圳公共频道《鹏城遗韵》之《石岩客家山歌》《南山村史馆》(来源公众号“创新南山”)。
任务三 实地考察,走访村迹
学习任务:
1.走进古村,选景拍照;选景拍照选取有代表性建筑及特色民居(官田老村崇安第碉楼、清朝中晚期开凿的古井等);
2.实地考察,学会采访,形成访谈记录。
学习要求:访谈选取原村居民高龄长寿老人或族长(如在世)、 民俗专家、石岩客家山歌传承人,搜集珍贵文史资料(家族族谱等),注意访谈要求。
学习小支架:访谈记录表
任务四:展物陈列,追溯记忆
1.依据访谈,呈现成果
学写研究性小论文、调查报告等。
提供采访调查结构框架如下:
主题:对石岩老村(罗租村等)村名溯源、宗族祠堂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家族的发展轨迹,探究家族背后的家训、家书文化
调查内容:村名溯源、名人统计、姓氏起源、地方文化、人物事迹等
调查方式:访谈法、文献资料查找
调查成果:文字材料或影像资料
2.设计、制作微信,参与古村文化推广(摄影、文字、视频)
设计与制作一篇打动人心的微信推文,内容可包括标题、正文及图片视频辅助资料三部分。标题需具有吸引力,拟定标题可提炼文章的概括性语言,也可选择主题鲜明,又具有深刻意蕴的关键词。图片可选择代表性书影、传承者手迹、古迹等作品,同时插入代表性的音频视频,作品内容精深、语言精美、图文并茂,极好地传达古村地域文化。
三、以评促学,实现学生成长
公开展示学习成果是项目化学习的重要阶段。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和梳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激发、碰撞,产生有思想的见解;在成果汇报中将团体在问题解决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以令人深刻的方式展示给公众,展现集体的智慧与成果,也促进自己更深入地学习与思考。
(一)注重过程性展示,引导相互借鉴
在项目化学习中,通过对成果的交流和评析,引导学生相互借鉴,共同学习。学生之间的互评互鉴,以质性评价为主。例如在描述项目学习的成果时,学生需描述音频作品和微信推文各自的不同特性,既突出自主学习体验,又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再建构:采用描述性语言展示及评价同伴作品,促进思辨思维的碰撞,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成果内容及成果中隐含的有特色的思维方式。合作展示环节的评鉴活动还原了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迁移、运用、转换,并在做事的过程中“生产”作品的过程,体现了运用各种知识和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成果列举如下。
(二)依循评价先行,关注目标达成
核心素养视域下学习的方式发生改变,评价功能也由事后甄别与选拔变为伴随过程的诊断与促进。评价因学习的需要而产生,同时反过来促进学习。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评价和监控贯穿始终,多元评价关注目标达成,把表现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策略。本研究中项目设计的“古村落调查项目策划书评价表”“村落项目采访提纲评价量表”等具有导向、诊断和改进功能,有助于学生分析任务,自我修正,关注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高层次认知技能,也有利于管理学习过程,促进他们反思是否解决了真实性问题,推动其学习向纵深发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跨学科学习的开展紧紧围绕学科大概念,对项目目标、驱动性问题、学习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结构化设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整合不同学科的核心知识,完整体验真实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促进内化迁移,让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实现多学科融通,不断走向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