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的关键在于借力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气质,塑造学生美好的文化品格。师范高校在落实文化育人实践中,更要将文化的师范性、人文性、实践性、创新性进行整合,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上、行为上、生活上得到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特色,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丰盈师范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自觉、自强意识,提升师范高校学生的人格品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高校文化育人的融合价值
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内涵的界定,表现为具有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维护中华民族属性的各类精神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总和。
(一)内涵解析
从文化形式及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历代伟大思想、精神、价值取向的提炼与融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兼容性、多样形态。具体而言,一是“天人合一”思想。从人与天的关系视角,道家倡导“天地与我并生”的观点,讲究人的行为要顺应天道自然,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对人的尊重,再到对自然的尊重,突出人与自然双主体责任。二是“以民为本”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的精华在于亲民、顺民,倡导“民为贵”的民本观念。如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以及新中国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赋予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三是“自强不息”思想。《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是优秀的品格,反映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具有百折不挠的自强精神。同时从民族自强延伸到民族自尊、自信,构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意志。四是“和合”精神。“和合”的本义为和谐、和平、和睦、和善。立足现代,“和合”精神具有广泛的内涵和外延,以“和合”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和谐,人与社会要强调和谐,“和合”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基本精神。
(二)融合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立足师范高校实际,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之融入到文化育人体系中,让广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增强自信,端正观念,获得力量。其价值有三点:一是提升师范高校思政育人成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代表,其高尚的道德、修养、品格、精神,更有助于丰富思政育人内涵,健全思政教育体系。师范高校思政教育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德育元素,如尊师爱教、为人师表等传统观念,让学生增强自我管理、自我规范意识,内化为学生的师德。二是提升师范高校育人整体质量。师范高校具有明确的育人方向,以高素质师范类人才为目标,既要具备突出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优秀的品格和道德精神。因此,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以德育人的积极作用,让广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知敬业、专业,获得必备的人文精神和职业操守。师范类大学生在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更能肩负起为国家育人的职业使命。三是促进师范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之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大学生认清自我,升华自我精神境界,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感、责任感,用扎实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精湛娴熟的教育本领,规范、严谨、自律、上进的教学风格,成为合格的复兴“中国梦”的接班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师范高校文化育人融合路径
“立德树人”“文化育人”作为师范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要从课程内容、形式、资源等方面,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载体,用高尚的民族精神凝聚学生共识,得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开辟“人文课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学生自信
师范高校文化育人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具有师范教育特色的“人文课堂”,让学生走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树德、立志,积淀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人文课堂”在实施方式上具有多样性,一种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相关的专业课堂,另一种是围绕学科特色延伸的专题课堂,这些课堂在内容上要与师范高校专业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知识体系相互衔接,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比如在专业课堂中对接师范高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相关知识理论课程,增设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礼仪课程,让学生能够从中知礼、懂礼、学礼,提升师范学生的职业形象。在专题课堂中,作为对专业课堂的有效补充,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技能,将之作为“公共必修课”形式,要求每个师范学生都要自主完成学习。具体来说,有与民间美术相关的版画、年画、刺绣、剪纸等课程内容,有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皮影、舞龙、射艺等课程内容,每年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传统文化名家走进校园,开展陶艺、泥塑、麦秸画、糖人、糖画、草编等实践体验活动,广大学生可以与大师一起动手,接受大师的指导,从言传身教中帮助师范学生获得深刻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人文课堂”的组织和实施丰盈了师范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师范学生能够与广大名家、名师、传统艺人近距离对话,让师范学生能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另外,每年定期组织经典古籍研学活动,邀请古典文化名家、传统文化学者入校开课,涵盖“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经史子集”、古代哲学等专题知识,让广大师范学生从聆听中受益,从研学中增智。
(二)搭建“人文舞台”,为学生提供体验,演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师范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中,除了学习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搭建可以展现、体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让师范高校学生既领悟知识,又强调演绎实践。摈弃过去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弊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育人实践中,“舞台”的搭建兼顾学生学习、成长需要,以“学文化长本领”“体验高雅传统艺术”“非遗文化进课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主体,让师范学生在表演中体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解”课堂,鼓励师范高校学生参与文化交流与讨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辩论赛,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将高雅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师范高校第二课堂,让校园文化富有民族文化特色。传统戏曲文化、书法艺术、中国画、民族舞蹈、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等作为重点内容,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师范高校要重视各类传统文化社团活动,依托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表演活动。如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讲解非遗文化,邀请民间艺术家普及民俗文化,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竞赛、展演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提高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创设“展馆课堂”,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内容多样,为了更好地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师范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建设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展馆。比如“中国古琴文化体验馆”,介绍中国古琴文化,组织学生操缦抚琴,从古琴文化中促进学生修身养性。古琴是中华文化瑰宝,上千年的历史传承,独特的琴器、琴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关山月》《秋风词》《凤求凰》《阳关三叠》等古琴曲,意境深远。古琴体验馆为学生认识古琴、学习古琴提供条件,也让学生能够从琴曲赏析、琴学文化、琴艺实践中体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样创建“中国古籍专馆”,整理各类传统古籍、优秀原典,让学生近距离阅读古籍文化。“展馆课堂”的建设满足了师范高校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也更有助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另外,师范高校通过开展展示展陈活动,如“琴棋书画”“人生八雅”等修身板块展厅,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人文实践、文化体验活动进行一体化整合,让学生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四)开辟“实践课堂”,贯彻好“知行合一”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不能停留于单纯的学习,更要由学转向动手实践,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变。深耕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院校开辟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课堂。建议师范高校要与当地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民俗馆、非遗文化教育基地等展开合作,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各类文化基地,推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一方面师范高校要全面落实“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由专人负责积极推动传统曲艺、民族舞蹈、民间剪纸、茶艺、礼仪等实践课程的实施,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如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华诗词大赛”活动、“中国成语故事”讲演活动,从经典里认识优秀文化,从阅读中分享民族精神,让学生从内心认同中华文明。另一方面,组织师范高校大学生深入走进各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结合自身专业,学习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了解优秀革命传统文化,感受伟大的革命精神;走进红色基地,参与社会实践,体悟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
(五)加强师资整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成效
师范高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中要将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文化素养强的师资队伍作为关键任务。优秀的师资团队是保障育人目标的重要条件,文化育人,尤其是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育人元素,要求广大教师提高认识,从“为人师表”中传递中华文明。一方面师范高校教师要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更多文化知识,提升教师文化修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平时教师要读经典,结合授课需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课堂。教师要重视“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以课堂育人为主渠道,拓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育人路径,运用新技术,如VR、翻转课堂等教法,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故事,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六)做好顶层设计,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育人融合机制
师范高校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育人工作的衔接,以校园文化为抓手,优化顶层设计,健全融合工作机制。一方面建议师范高校要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由校领导全面协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明确师范高校育人方向,将“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育人”相结合,打造校园传统文化特色品牌。另一方面师范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课程、教学评估、教师考核等工作衔接起来,从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确保文化育人工作成效。
三、结语
师范高校在培养胜任教育事业的师范类人才过程中要关注大学生心智、思维力、价值观的塑造。借力文化育人契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甄别是非的文化辨识力。要充分利用融媒体、互联网技术优势,以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育人实践中的渗透路径,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自信,为教育事业培育更多有文化、有道德、有操守、有信念、有品格的时代新人。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2024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高校文化育人实践路径》。】
(王有景,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