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2024-07-02 17:54延慧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学习者语言文化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中文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国际中文教育是联结中外、沟通世界的重要纽带,加强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要树立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践行者,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文化自信源于个体对自身文化的认识、理解、认同和传承。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中要加强中国人文历史、优秀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渗透,唤醒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使其自觉自愿肩负起传播中华文明的职责与使命,自信于本民族文化,助力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一、坚持文化自信是培养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的基本条件

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说,强调应坚持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开放性、包容性,每个中国人都要积极参与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中国文化有充分地认识和深入地理解,保持足够的文化自信。国际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是通过中文教育活动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增进中国文化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

(一)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国际中文教育作为汉语教学学科,应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层面,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内涵和意义,促进中外文化间的交流。语言交际离不开文化支撑,文化探渊离不开语言能力,应从历时和共时维度客观、全面、系统呈现中国社会生活、传统文化和当代国情等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的既定内容。因此,提升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武装大脑,不仅掌握汉语知识和语言表达技能,更能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特色,增强学生去伪存真的文化辨识力,依托先进文化凝聚人心。

(二)文化自信有助于传播中华文明成果

国际中文教育既侧重于使学习者获得汉语建构交际能力,也注重中国文化传播与中外社会互动,培养复合型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必须要将中国史、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传播中华文化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谦逊态度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仁爱、和谐”的立世观念等,上述优秀的中华文化内核及独特的中国精神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形象和文化魅力,是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

(三)文化自信有助于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不同文化尊重、包容和理解的基础上。语言学习是了解不同文明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深化国际中文教育,旨在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明相互交流、融合与互鉴。当下经济全球化带来国与国之间不同文化的深度交流,坚持文化自信,永葆民族文化特色,增强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的文化思辨力,自觉抵制各类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同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立足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来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助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二、提升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建议

新时代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在把握学科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方向上更要将“传播中国文化”作为重心,坚持文化自信,科技赋能,进而实现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一)凸显中文的国际地位,树立文化自信

语言的学习价值决定其能否吸引更多的学习者。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中文在世界语言舞台的地位越来越高,中文学习热潮依然高涨。但也要看到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中国政府对来华留学生相关政策的调整,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人数数量有一定的减少,但通过线上多种形式学习汉语的人数在显著增加。2021年起,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中文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得到凸显,有助于提升中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近年来,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应抓住发展机遇,树立文化自信,把脉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方向。一方面,重视国际中文教育师资建设,不断加强国际中文储备教师及职前教师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等方面能力的积累,拓宽融入国外文化、国情教育,切实提升师资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应对接国际中文教育需求,科学定位,改革现有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师资团队建设方面更要与时俱进,用信息技术赋能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教学模式,推进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学科建设转型。

(二)加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贯通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通道

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要与学科建设相契合。国际中文教育不仅应做好语言教学,更要立足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和推广。因此,聚焦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一方面要探究各类教育、教学理论,变革教学方式与方法,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尤其是围绕学习者需求定制专门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课程方案,提升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竞争力。另一方面聚焦国内、国际第二语言教育研究前沿,引入新技术,搭建新平台,特别是“互联网+汉语”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应用,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深入挖掘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内涵,顺应国际中文教育规律,从语言教学、文化整合等方面打造富有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体系。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不断完善,学科范畴不断拓宽,并逐步加大语言智能与技术、语言信息工程等课程占比,使其成为交叉性、综合型、应用型学科。国际中文教育要逐步实现与国内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国外汉学、中国学等专业的互通,在学历通道建设上打通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通道,优化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对标教育部学科评估和“双一流”评价体系,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要在科学研究、教学师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领域不断发展,开创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新局面。

(三)拓宽“汉字文化圈”辐射范围,赋能国际中文教育

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关键是要提升中文学习价值,提高中文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应进一步拓宽“汉字文化圈”辐射范围,精准定位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中文学习者,充分考虑学习者需求,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的针对性。其二,以文化为媒,科技赋能国际中文教育。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类中文学习应用APP、多语种翻译软件等均为促进汉语智能化教学提供了支撑。其三,聚焦“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全力加强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依托华人社区,实施“华人社区+中文教育”模式,让更多海外华人、华裔加入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同时,将中国文化作为交流的“名片”,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中文+”计划,增强沿线国家的学生、工作人员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意愿,深化中国与不同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

(四)优化海外孔子学院布局,提升中国文化推介效应

在国际中文教育海外实践中,孔子学院仍是中文教学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一方面积极转变海外孔子学院建设思路,从规模化建设转向内涵式发展,特别是从战略布局上要通过完善教育发展体系来提升教学质量。应该看到孔子学院与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在办学规模、教育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提升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海外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从资金、师资、教材、教学设施等方面,对海外孔子学院进行优化,如实施并不断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学生来华学习计划,引入“中文+职业技能”建设计划,加强海外中资企业本土员工中文教学。另外,从孔子学院品牌建设中积极借鉴海外其他非营利性语言推广机构的成功经验,调动各方办学积极性,推进海外孔子学院专业化发展,助力推动全世界中文教学,传播中国文化。

(五)加强师资队伍人文素养教育,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国际中文教育师资队伍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因此,要加强对师资队伍人文素养培训,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中文和语言学知识、中华文化与中国国情知识、第二语言习得知识等,实现中国文化的内化。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热爱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具备高尚的家国情怀,是国际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让广大国际中文教师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正确理解家国关系,具有文化平等意识和文化理解能力。唯有此,广大教师才能出于内心,自觉传承并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同时国际中文教育在讲解中文语言要素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灵活融入中国文化、历史、哲学、民俗和艺术等中华文化知识,提升国际中文教师自身及中文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中文学习者认识汉语及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生态等国情知识。了解自身国家文化历史渊源,在国际中文教学中才能具备宽广的跨文化育人视野,对接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需求,让学习者体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跨越语言交际障碍。国际中文教师既是汉语的教授者,又是中华文化传播者,要主动担负起中国文化推介职责。

(六)消解文化冲突,提升学习者文化适应力

国际中文教育中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中文学习者,要让其认识、了解并正确理解中国文化,可将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等具体文化内容纳入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促进其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问题。语言学习要明白其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应重视语言背后所反映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坚持文化自信,教师在讲解汉语时要有意识避免因不同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会或交际障碍,重视并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例如对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讨论,尽可能准确全面呈现语言所表达的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中的文化,提升学习者对汉语文化的适应力。学习者了解了中国文化,感受到中国精神的文化价值,才能热爱学习中文,减少或避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同时,重视目的语国家文化的融合,使学习者确立包容、开放的语言学习观,提升中文教育整体质量。运用R·林顿的传播阶段学说,第一阶段为“文化注意期”,抓住中文课堂教学主阵地,衔接学习者日常学习与生活,使其接触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现象。国际中文教师不能一味满足中文学习者的猎奇心理,片面解读中国文化,这样会难以让学习者产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文化比较与鉴别期”,学习者如果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解,则很难更深入地学习中文,仅仅是单一地掌握中文交流这一语言工具。因此,国际中文教师要围绕中国文化的具体要素,如京剧欣赏、中国书法、太极拳或中国茶道等体验,调动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情感,让学习者主动接纳中国文化,提升文化适应力。

三、结语

国际中文教师要肩负起向学习者展示真实、立体、全面中国形象的光荣使命,要增强文化自信,立足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G202325)。】

(延慧,硕士,副教授,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学习者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语言是刀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