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明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逐渐朝着综合性、创新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将音乐课堂打造成生动且颇具教育意义的场所,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最大程度地践行生本思想,同时也为了建构高效课堂,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通过极具指向性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以大情境、大活动为载体,增加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立足单元重点,确定教学目标
(一)研读教材内容,明确教学方向
从课本内容来看,小学音乐教材以单元为载体,以人文主题为核心阐述具体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按照教材顺序、内容原封不动地予以讲解,输出其中的教学重难点,难免会让课堂呈现出枯燥、乏味的状况。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贴合学科特点,重新审视教材内容,整合“大单元”。通过将音乐类型、风格、主题类似的歌曲划归一处,学生既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又能在面对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时准确地提炼其中的“精妙之处”。此外,大单元教学相较于课时教学具有更强的兼容性、整合性。因此当教师提炼好单元主题后需要回归乐曲本身,从整体的角度、单元的角度提炼重难点,并思考学生应掌握哪些技能,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诗韵悠悠”为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将传统诗词经典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其二,在“和诗以歌”中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形成传承经典、走进经典的意识。由于单元中涉及的知识点与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息息相关,所以教师秉承大单元理念,并适当地予以创新。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音乐学习主要集中于音乐情绪、情感的体验,与此同时,随着小学音乐课堂的创新、改革,他们还要从艺术实践活动、从音乐文化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树立正向的人生信仰。针对上述教学需求,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文化意识对音乐学习的影响,并在单元教学中渗透大量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作品。
单元重点是大单元教学的主要参考,是教师设计单元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主题为指引,重新排列教学内容,搭建教学架构,拟定教学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音乐能力均是有限的,所以,教师有意识地基于课程标准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相应的单元教学目标。
(二)基于教学重点,设计单元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的“指南针”,具有极强的引领作用。相较于传统的、课时化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的容量更大且更综合。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从发展性目标、达成性目标两个方面设计单元目标。其中发展性单元目标强调思维上的提升。一般来说,音乐知识的学习讲求循序渐进,所以,教师有意识地将兴趣、情感、习惯融入发展性单元目标,搭建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素养。与此同时,达成性目标强调学习成果,强调学生在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作等多个维度中的学习结果。针对不同目标的特点,教师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维度予以排列。
以交响曲这一题材为例,在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生将学习诸多交响曲。由于学生在此之前缺乏系统学习,所以他们对于交响曲的印象主要停留在“交响乐就是由乐队演奏的、极具节奏感的音乐。结合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标准,教师最终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关键词归纳“学生应学会的内容”。首先,从知识与技能层面来看,学生需要在倾听、欣赏每一首交响曲特点的同时,总结交响曲这一体裁的音乐特点。其次,从过程与方法层面来看,学生以情境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为基础,在亲身实践中体会交响曲的节拍、节奏、音高、音色。与此同时,基于具体的情境,学生还尝试着调动知识积累创编交响曲。最后,从情感与价值观层面来看,教师从音乐史的角度、从音乐文化的角度阐述管弦乐,阐述西方文化音乐的内涵。在此过程中,学生积累专业知识,并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形成成熟的认知体系。
在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教学目标不仅体现于教学内容,还渗透于教学评价和具体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既重视前期的目标设计,又重视后期的目标贯彻。凭借高效的师生互动,学生逐步感受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增加知识积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设计“大活动”,促进学生探索
(一)设计体验活动,提高参与性
体验性活动是践行单元整体教学,贯彻单元目标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针对教材中的“音乐鉴赏”,教师匹配以相应的音乐体验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以聆听的方式调动听觉体验,以聆听的方式提炼作品中的基本要素,分析其音乐风格。受学习模式的限制,小学生在开展音乐学习时通常将知识积累与聆听割裂开来。为了贯彻大单元教学,同时也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重视听觉调动,并将其安排在视觉、动觉之前。基于听觉领先原则,学生积极聆听歌曲内容,初步明确歌曲类型,归纳歌曲特点。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所以他们通常也会产生诸多的认知冲突。结合形形色色的认知冲突,教师匹配以个性化、差异化的引导。
以“舞曲”这一体裁为例,舞曲的曲目大多热烈而又欢快。在聆听曲子的过程中,教师匹配以相应的鉴赏任务。首先是引入体态韵律。在此过程中,学生和着音乐节奏摆动肢体,做出随机的动作。其次是引入小乐器。基于小鼓、小沙锤等诸多形式的小乐器,同学们或敲击或吹奏出其中的节奏。一般来说,小学生的音乐能力有限,所以简单且容易演奏的小乐器既能让他们将听到的节奏转化为敲击力度、频次,又可以让他们体验创作的乐趣。最后是设计舞蹈任务。相较于体态韵律,舞蹈任务的肢体动作更加复杂。这时教师参考舞曲的地区匹配以相应的视频资料。结合视频,学生跟随音乐节奏,以合作的方式完成表演任务。
“聆听”不仅是音乐鉴赏的主要内容,还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紧扣教材布局,紧扣鉴赏作品优化音乐鉴赏。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学生先从音乐鉴赏中获取情感感知,再参考教学目标提炼重难点。此外,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单一的教材内容已无法满足教学需求。通过适当地资源拓展,学生逐步将情感感知转化为理性思考,搭建起完整的知识架构。
(二)设计表现活动,培养审美力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容易将传递乐理知识视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当他们面对大量的、专业的知识点时难免存在畏难情绪。在此过程中,教师重构教学理念,践行大单元教学,并设计丰富的表现活动。一般来说,每一个单元均包含多个音乐作品。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引入合唱等表演形式。通过经典片段的演绎、还原,学生调动、完善知识架构,加深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表演任务的形式并不是单一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预留出丰富的探索时间、空间,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丰富表演方法。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春天的歌”为例,从单元特点来看,本单元的歌曲表达了“四处旅游,感受春景”的愉悦情绪。根据单元主题情境,教师匹配以丰富的表现性活动。根据活动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并设计一场演出。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各小组的关注点不同,所以他们设计的活动内容、形式也有所不同。比如其中一个小组选择唱歌、跳舞的方式还原《郊外去》的情感,还原歌曲中的场景。再比如有的小组选择用合唱、身体律动的方式演绎《嘀哩嘀哩》。此外,为了丰富歌曲演绎的内容,提升歌曲演绎的效果,该小组还融入小乐器。在此过程中教师将自己视为观众,观看每一组的作品,并从多个角度展开点评。
在自由且宽松的探索氛围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可能地丰富表演形式。相较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转换角色定位,并将自己视为引导者与倾听者。通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输出诸多奇思妙想。
三、优化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成效
(一)设计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旨在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单元重难点为参考,以具体的音乐作品填充活动内容。基于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尽可能地以集体的方式进行呈现。一般来说,小学生的音乐能力较低,这也使得他们无法独立完成难度较大的探索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以单元内容为前提设计丰富的创新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以合作、讨论的方式探索音响、编创节奏、编配伴奏、编排曲目。考虑到后续的成果展示,教师有意识地丰富、创新内容呈现。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丰收之歌”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以“复习”为主要目的,沿着教学目标布置学习项目。根据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还原《丰收之歌》的场景。“如何用表演还原《丰收之歌》的场景?”“如何让《丰收之歌》变得更欢快?”“如何让《丰收之歌》体现地区特色?”结合生活场景,学生尝试着将生活经验融入歌曲演唱。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学生倾向于采用合唱、体态律动、表演与丰收有关的舞蹈、民族乐器演奏等方式诠释乐曲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并未干预他们的创新,而是予以记录,形成差异化的学情档案。
集体创造活动讲求高效率与强创新性,这也符合单元整体教学的目的。基于单元主题,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匹配以循序渐进的学习项目。通过合作、沟通,学生沿着项目内容由浅入深地探寻项目要求,实现简单学习向灵活创新的过渡。
(二)完善评价体系,提高综合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音乐课堂。在此过程中,教师扩充评价主体,丰富评价策略。从评价主体层面来看,教师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基于具体的评价标准,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完善知识架构,加深对单元目标的理解。从评价策略层面来看,教师有意识地突破结果式评价,并将关注点放到“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魅力”上。基于过程式、评语式的评价方式,教师记录学情,延伸教学内容,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铃儿响叮当”为例,针对《铃儿响叮当》这一世界闻名的圣诞颂歌,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创新。“《铃儿响叮当》描绘了圣诞老人在雪林里穿梭,为人们送礼物的场景。如果圣诞老人到我国东北送礼物,但是不慎丢失了自己的礼物车,我们该如何用音乐表演还原这一场景?”接下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考活动要求适当编曲并融入演唱、舞蹈元素。由于小学生的音乐能力有限,所以,他们经常会遇到诸多问题。针对各小组的问题,教师将评价标准融入专业引导,并鼓励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小组以《铃儿响叮当》为背景音乐,以合唱和舞蹈的形式还原圣诞老人前来送礼物的场景,但是在描述“圣诞老人遗失了自己的礼物车”时,该小组选择《林海雪原》部分选段作为补充,这就使得他们的音乐编曲产生突兀之感。这时,教师及时介入并展示《踏雪寻梅》的诸多选段。接下来,该小组选择其中的一段音乐完善内容创作。
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整体性。结合大活动、大情境,教师参考单元目标,明确评价标准,丰富评价目标。通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逐步加深对单元知识的理解,提升综合素养。
总之,随着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发展,大单元教学逐渐成为教师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凭借简洁的单元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元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高效学习,感受音乐学习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