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国强
【摘 要】建设一支拥有较强专业能力的教研员队伍,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县域教研工作的质量。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背景及教研工作垂直管理模式,论述“进城跟岗”的县域教研员研训模式。
【关键词】县域教研员 专业发展 “进城跟岗”
教研工作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动力。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教研工作要完善保障机制,加强教研制度建设,促进教研工作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在此背景下,各省份也纷纷出台推动教研工作发展的相关文件。随着国家对教研工作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作为五级教研体系中短板的“县域教研”,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县域教研连接着学校和省市教研部门,是二者之间的桥梁,对一线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影响也最直接,因此提高县域教研水平是推进整个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关键。正如在学校中,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资源,教研工作亦是如此。教研员队伍的专业水平,是决定县域教研工作效果的核心因素,所以提升县域教研质量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研员队伍。
一、县域教研员“进城跟岗”的现实背景
促进县域教研员专业水平提升的途径是多样的。在当下,通过建立完善的城乡教研员互动交流机制,开展县域教研员“进城跟岗”研训,既是提升教研员专业水平的有效策略,也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
1. 城乡发展水平差异的客观性。
城乡发展水平差异的客观性,是实施县域教研员“进城跟岗”的必然要求。城乡发展差异是我国长期以来社会发展的一大症结,这种差异体现在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等各个领域。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通过政府多年来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的努力下,城乡间基础教育也逐渐朝着均衡化方向发展,但需要承认的是,这种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城乡教育差异依然存在。相比于农村,无论是教研员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还是开展教研活动的资源和平台,城市仍然保持着整体性优势,所以大多数省市级教研员仍能够对县域教研员发挥着模范和引领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身优势,为县域教研员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平台。
2. 教研工作事务管理的垂直性。
我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事务的垂直性管理模式,也为实施县域教研员“进城跟岗”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年来,我国确立了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上级教研机构采用工作任务布置的方式与下级机构联动。可见,我国基础教育教研机构既具有专业属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行政属性,而正是因为这种行政属性的特点,我国教研工作存在垂直性的事务管理特征,即上级教研部门对下级教研部门具有领导、指导、考核等职能,以确保基层教研工作方向的正确性和方式的科学性。这种垂直性管理特征,有助于增强上下级教研机构的互动交流,因此给实施县域教研员“进城跟岗”提供了便利。
二、县域教研员“进城跟岗”的实施策略
为了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跟岗培训”逐渐成为教育培训的重要模式。“进城跟岗”也属于“跟岗培训”,或许按照教研员的专业要求,称为“跟岗研训”更为妥帖。
1. 人员选拔。
县域教研员“进城跟岗”,需要选定一批县级教研员,进入城市教研机构中跟岗研训,通过参与城市教研机构所开展的各类教研活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所以开展“进城跟岗”,首要工作是选拔好县级教研员。首先,要体现公平原则,要对各县区本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尽可能照顾到各个地区,这也是当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坚持重点原则,尽管基础教育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但在一些地区,县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需要向这些教育更为薄弱的地区倾斜;再次,要有全面原则,尽可能照顾到所有学科,而不是集中在考试科目方面。
2. 方案设计。
在选定参训人员后,接下来需要做的是进行研训方案的设计。尽管教研活动是教研机构及教研员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但是为了保证县域教研员“跟岗研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是需要对研训活动的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方案设计前,市级教研部门可以组织专家团队,对县域教研工作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发现县域教研工作中面临的困惑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全面分析和评价县域教研员专业能力情况,分析其影响县域教研工作效果的制约性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出相应的研训方案。在研训方案中,将目标聚焦于县域教研员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而且要重点关注县域教研员在教学研究方面的专业素养。
3. 效果考核。
通过对县域教研员跟岗研训过程的考核,可以了解其专业成长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主要困境等,为日后县域教研员自我专业成长提供实证性参考材料。而通过对县域教研员“进城跟岗”成果的考核,我们可以根据考核效果分析研训工作的利弊得失,根据现实需要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或改进跟岗研训方案,这样也可以提高县域教研员“进城跟岗”研训活动的实效性。
三、县域教研员“进城跟岗”的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确保县域教研员“进城跟岗”活动的顺利实施,除了需要市级教研机构做好人员选拔、方案设计和效果考核等工作,还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的保障制度。
1. 建立跟岗制度。
尽管基础教育中的教研员人数及规模,同一线教师相比只能说是凤毛麟角,但和教师专业队伍建设相同,教研员队伍的专业发展及其建设,也需要必要的制度保障,要建立完备的“进城跟岗”制度。我国确立了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那么在教研员“进城跟岗”制度的实际方面,则国家、省、市等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均可设计和制定相关的制度。这样也可以推动教研员研训工作的多层次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可利用的优势资源来促进县域教研员专业水平的提升。
2. 提供经费支持。
随着2019年《意见》的出台,国家对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在此背景下,教研员专业发展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重大发展任务之一,需要对教研员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然而,一些县域由于财政经费的困难,教研员能够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较少,所以要推进县域教研员“进城跟岗”研训工作,需要有更多经费上的支持。
3. 打造资源平台。
除了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打造利用好教研员专业发展的资源平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不断升级,信息化资源平台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资源共享、专业成长的有力工具。以呼和浩特市为例,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内蒙古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呼和浩特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平台来看,大部分内容主要是面向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某种程度上缺少教研员专业成长的针对性,所以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打造受众更为广泛的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可以根据中小学教研员的需要,设置更多的与教学研究相关的学习与培训资源。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