匙欣亮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基于课程标准深化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模式,它逐渐被一线教师关注与采纳,但在实施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遇到挑战。为解决疑难,本研究提出结合传统的单篇教学进行创新教学的策略,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教学方式在知识传授、思维培养和综合素养提升等方面的效果,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大单元教学 单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5-0097-03
一、新课程导向下的语文教育变革
(一)教育变革的背景与新课程实施
在教育界持续进行的变革中,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正在退化,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快速演进和学生需求的不断提升,使得原有的教学模式不足以满足当代的教学要求,过度侧重于记忆和技能的训练已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对这一挑战,新课程标准提出一种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任务驱动课堂和思维、合作探究且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为特征的教学方法,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而助力实现这一目标的大单元教学模式也随之产生。
(二)新课程对语文学科目标的重塑
新课程体系的引入对语文教学目标进行了重塑,不再仅仅侧重于传递知识,而是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确保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提升他们的理解力、表达力和语言应用能力。为了达成这些新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改变他们的教学策略,并广泛采纳大单元教学法。在推行大单元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调查该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所面临的挑战。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深入剖析,如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关键的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分析,教师可以比较其与传统单篇教学法各自的优势,探索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灵活结合使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可操作性。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未来社会适应力。大单元教学法的采用正是教育改革朝向这一目标迈进的关键步骤。通过持续探索和改进教学实践,这种新模式将能更高效地融入语文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大单元教学理论与价值的阐释
(一)大单元教学法概述及特征剖析
大单元教学法旨在将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与技能系统化,构建成完整的学习体系。此教学模式借助多元任务驱动学习,全面加强学生的综合技能和核心素养。其显著特征体现在任务激励、跨领域融合以及探究导向。
(二)大单元教学的理论支撑及普及价值
大单元教学依托四个核心教学目标——主动性、感性、务实性和创造性的均衡促进。此方法通过实践导向学习促使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和交流技能来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注重培育学生的批判性分析、创新思维及解题能力,通过跨学科的整合来拓宽学生的跨界思考,并采纳多样化评测手段,更全面地关照学生的发展。
教育界越来越认可大单元教学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积极推广这种教学方法。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地方教育机构经常组织教学专家为教师们进行专业培训,以促进大单元教学法在更广范围内的应用。众多学校正在主动采纳这种方法,力图更新传统教育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并为学生在高考及其未来学术与职业发展中搭建坚实的平台。大单元教学法的推广旨在创建一个高效、全面的教育生态系统,帮助学生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中大单元教学的难点与应对
从前线教育现状来看,高中语文的大单元教学机制实施中显露出不少难关和挑战。通过分析,这些难点可划分为以下三大领域。
(一)课文种类繁多与难度差异
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为例,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中涵盖了词赋、现代诗歌、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这些体裁间的差别导致了课程的复杂性。在没有细致分析体裁的前提下硬套大单元模式往往会削弱教学效能。同时,篇章数量和难度递增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策略上更加周密。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的课程安排中,选文篇目包括:第1课的《沁园春·长沙》,第2课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以及第3课的《百合花》和《哦,香雪》。该单元展现了一些显著特征,需特别关注:首先,课文通过呈现多种文学体裁,展示了内容的丰富多样。其中,第1课以词为例,第2课集中于现代诗歌,而第3课转向小说。由于诗歌与小说之间存在显著的形式差异,而且高考在诗歌与小说题型上的考查方法迥异,简单一概而论或强行将这些不同体裁的文本纳入同一教学单元,使用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务的教学模式可能会面临艰难的挑战和效果上的不确定性。其次,篇目的组合方式存在变化。第1课是单一文本,易于教授且学生容易理解;对比而言,第2课和第3课系列化的文本内容较多,难度上升,教学难度自然增大,学生的接受与理解相对困难。整体来看,第一单元所包涵的多样文体和混杂内容容易造成学生掌握困难,这进一步凸显了语文老师在制定课程和教学策略时所面临的难题。至于第三单元,包含了第7课的《短歌行》《归园田居》,第8课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以及第9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等篇目。这一单元专注于古诗词,虽然文体一致,便于以大单元模式开展专题教学,但内容上却包含文学、修辞、艺术手法等多个层面,题材丰富且抽象。采纳大单元教学法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容易降低学生的理解度与课程参与度,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针对这两个单元的教学,老师们需要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细致的策划和调整,以确保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
(二)多元化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满足
学生群体存在明显的能力层次分化,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独立发声、深度参与,这类学生适宜在大单元教学中发挥特长。而基础薄弱的学生,缺乏清晰知识构架和实际运用能力,其在课堂合作和深层探究上将遇到更大的阴力。这表明统一的大单元教学方法并非一劳永逸,教师需针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实施差异化的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成效最大化。
(三)教师角色转变对应的专业素养要求
大单元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达到更高层次,教师不仅要深刻洞见新课标,接纳新教学思维,更要突破原有限制,化身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一些教师可能对大单元教学的深层次原理认知尚浅,导致课文组织多简单化,缺乏教学连贯性和完整性。还有一些教师可能对大单元教学的深层次原理认知尚浅,导致课文组织多出现简单化倾向,缺乏教学连贯性和完整性,缺少任务驱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改变这种局面,要求教师持续深化对大单元教学法精髓的研讨,并提升教学能力。高效的课堂管理和行之有效的学生激励策略将成为破局关键,通过引入学生的共同探究活动,学生学习的效率、表现及分析力能够得到实质性提升,从而战胜课堂进度慢和效率低的难题。
四、灵活的教学模式应对教学挑战
(一)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调整
教学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其中教师的个性化方法和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不同资历和背景的教师而言,采纳新教育理念并将之整合到教学实践中需要相当的时间和努力。要有效地执行大单元教学,教师必须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具备高水平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能力,以维持课程的一致性和深入探究。考虑到学生之间自学能力的不对称性,特别是在大单元教学中自我发掘和合作学习能力存在极强与极弱的差异性,我们需要认识到,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能力水平。因此,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状况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潜力,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必要条件。
(二)教材难度与教学策略匹配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为例,课文如《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和《致云雀》等,都围绕着“青春的价值”这一主旨展开。这为我们构建以大单元为框架的课堂提供了理想的大主题理论基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将意象作为切入点,围绕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来组织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深入地鉴赏和品味诗歌的美。
大单元教学模式特别适用于第三单元的诗歌类文学作品的集体学习。教师可以将古代诗词教学与针对当前高考诗歌鉴赏题目的训练相结合,为学生设计活动任务,将这些任务与高考的核心考点相联系。通过活用高考的题型设计,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并加强课堂互动,使之成为学习动力的源泉,并期待通过这种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综合来看,考虑到课文的文体差异和难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审慎选择并应用大单元教学模式,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有效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结合
在当今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至关重要。虽然传统教育偏好聚焦独立文本的逐一教学,新兴的教育观念却倾向于采用更为全面的大单元教学方式。这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并不排斥传统的单篇教学,反而两者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
单篇教学深入挖掘每一篇特定文本,能够使老师和学生集中讨论、分析作品的结构、主题和语言特色,同时加强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而在大单元教学中,通过把多篇作品编织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考察主题和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跨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将单篇教学和大单元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平衡深入与广博的学习。如,单篇教学能够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技能,而大单元教学则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知识的衔接和应用。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和调整这两种模式,旨在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最具启发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五、结论与行动建议
在深入分析和反思语文教学中的大单元与单篇教学模式后,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单元教学,凭借其注重整体综合性的特色,突出了学习深度,并以大主题—大概念—大任务为抓手,构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逻辑连贯性。这一模式要求教师具备全局性的课程设计能力以及高质量的课堂组织才能,通过整合性的规划和设计,促进了学生形成全景式的认知视野,扩展学习广度,并加深对主题的深层理解,有利于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有效迁移,提升学习效率,并培育丰富的思维品质,能够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发展个性化的学习路径。然而,这一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包括出色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及协调能力等,同时教师需巧妙激励学生,确保教学进度与质量的双提升。实践中这些要求可能存在一定的挑战,可能影响课堂进度与教学效率。
与此相对应的单篇教学,以其目标明确、实操性强的特点,优先考虑对文本结构思路的分析,注重语言表达和艺术技巧的欣赏。尽管它在面对信息密集的现代教育需要时可能有其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系统性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对整体知识框架的把握,且容易使学生保持被动学习态度,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还容易导致教师的重复劳动和课堂效率降低,但单篇教学依然在特定情形下展示其有效性。对于一些复杂和难度较高的文本,单篇教学能够保证学生对材料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可以更精准地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经过对大单元与单篇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我们总结认为,大单元教学与单篇相结合能实现互补,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高中语文教师:(1)提倡灵活使用大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两种互补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和单篇教学各有优劣,老师要根据自身能力、学生学情、课文特点,灵活地制定教学策略,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2)积极参加大单元教学的课程培训。一线老师要不断学习、观摩各种大单元教学的课堂教学,并从中学习借鉴,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能更好地提高大单元教学能力。(3)用好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无论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变化,巧用智能化教学平台、在线资源等,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20(5):4-8.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9(11):5-15.
[3]朱素琴.基于文体思维的大单元阅读教学实践——以必修上第一单元为例[J].中学语文,2022(3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