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

2024-06-19 17:12:47陈熙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

陈熙

[摘 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建设海洋强国不仅需要发展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还需要提高全民族特别是学生的海洋意识。文章梳理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高考试题中的海洋意识教育资源,论述数字化资料的开发方式。将海洋意识融入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材观、海洋观、教学目标观、试题观,从情境性材料和设问方式上剖析高考题。开发图像、音视频类海洋意识教育资源,需要遵循一定的开发原则,并学习多媒体资料制作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海洋意识;中外历史纲要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0-0071-03

十九世纪,马汉提出了“海权论”,认为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1]。近代史上的大国崛起莫不与海洋息息相关。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建设海洋强国不仅需要发展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还需要提高全民族特别是学生的海洋意识。

一、海洋意识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对“海洋意识”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认为海洋意识可以细分为海洋政治意识(国际规则、权益、外交、国防、法律、管理)、海洋人文意识(历史、文化、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海洋经济意识(生产、消费、资源、开发)、海洋自然意识(科普、科研、生态、减灾、海上自救)四个指标[2]。海洋意识教育需要各学科通力合作,历史学科培养学生海洋意识的主要途径是实施海洋史教学,让学生通过对中外海洋史的学习,获得对海洋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权益的基础认知。

维护海洋经济权益、捍卫海洋主权完整,必须加强海洋意识教育。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1.8万千米的海岸线,海洋开发大有可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2012年,“建设海洋强国”被正式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据历年《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统计,2013年到2022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额从5万亿增长到9.4万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稳定在10%左右。与此同时,某些大国将修昔底德陷阱奉为圭臬,在黄海、东海、南海连续挑起争端,使中国海上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提升学生海洋认知、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加强海洋意识教育。中国向来被认为是一个陆地强国,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像中国就是一个例子。在他们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3]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主编的《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报告》结果显示,2016年国民海洋意识平均得分为60.02分,2017年得分为63.71分(满分100),两年的得分都仅在及格边缘。2018年的调查对象新增了高中生,但高中生的调查问卷平均得分仅为51.9分[4]。海洋意识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走向深蓝”的步伐。新世纪的学生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对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势在必行。2016年,《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为重点[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前言中提到“加强……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6]。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已经成为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

二、海洋意识教育资源的梳理与开发

(一)统编教材

海洋意识教育资源浩如烟海,需要审慎选择,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突出了“海洋权益”,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中的海洋史内容也因此大幅增加。教师应当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好教材中的海洋意识教育资源。例如《纲要》上册第8课对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着墨颇多,说明海外贸易、海洋运输大有可为,这就是海洋经济意识教育的重要资源。再如《纲要》上册第14课,郑成功收复台湾对培养学生的海洋领土与边疆意识具有重大意义。统编教材中还有相当多的海洋人文意识教育的内容,如《更路簿》、妈祖文化等。

(二)高考试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刘芃研究员曾经说过,高考历史试题是“榨”出来的[7]。高考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其中涉及海洋的内容可以作为统编教材的补充。例如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部分第14题中的材料反映了沿海改革开放在促进城市兴起方面的作用,该材料可以在日常教学中作为培养学生海洋经济意识的材料。2022年全国甲卷文综第41题的材料体现了明清海军实力的特点与变化,学生从中可以提炼出影响现代海军发展的因素。

(三)数字化资料

数字化资料可以分为图像和音视频两大类。“左图右史”最早是由宋人提出的,至今善用图像已经成为历史教师的必备素养。历史教师除了可以应用如《坤舆万国全图》等一手图像史料,还可以使用历史地图,如涉及丝绸之路的地图等。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史时,应当避免使用横版地图,尽量使用2013年后出版的竖版地图,以此强化学生的海洋政治意识,让学生了解我国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音视频类史料可以通过互联网以搜索朝代关键词的方式来寻找。为了保证权威性,应当选择由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博物馆等单位摄制的视频,审慎选择自媒体视频。搜集此类资料对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等提出了较高要求。

(四)学术前沿

早在21世纪之前,我国学者就已经认识到海洋研究的紧迫性,经过二十多年的筚路蓝缕,海洋史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相关史料整理成果和研究著作已经蔚为大观。目前,海洋史研究期刊主要有《海交史研究》和《海洋史研究》。海洋史研究丛书已经出版了多部,如杨国桢主编的《中国海洋文明专题研究》(共10卷)、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等。想了解明代海禁与朝贡贸易可阅读晁中辰的《明代海外贸易研究》(故宫出版社,2012年),想了解近代海军建设可阅读姜鸣的《龙旗飘扬的舰队》(三联书店,2014年)……阅读学术著作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还可以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三、海洋意识教育资源的运用

(一)统编教材中海洋意识教育资源的运用

首先要转变海洋观。中国向来被认为是一个陆地强国,中国古代历史是农耕与游牧二元对立的历史。但正如厦门大学杨国桢教授所说,中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华文明具有陆地与海洋双重性格[8]。面向未来的海洋意识教育,需要重新“发现”和建构中国古代海洋史,需要论证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是“农耕—游牧—海洋”三位一体的历史,海洋并非只是陆地的延伸,海洋和陆地同等重要。

其次要转变教材观。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海洋史内容具有学术性、素养性和凝练性,虽然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充分论证,但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灯下黑”的情况。新课标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教材中的“史料阅读”“历史纵横”等栏目及历史插图可以作为教学情境材料,其中的信息是进行教学总结的落脚点。

最后要转变目标观。美国教育学家格兰特·威金斯认为,首先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才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9]。将掌握教材知识作为终极追求,只能培养海洋人文意识,教师更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海洋人文意识教育,提升学生的海洋政治、经济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讲授法引导学生发现海洋的重要性。例如,通过讲授宋元和明清海洋贸易状况的不同,学生容易理解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通过综合分析西班牙、英国、法国的崛起之路,学生容易形成正确的海权意识。

(二)高考试题中海洋意识教育资源的运用

首先要转变试题观。传统观念中,历年高考题属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练习题”,故部分教师只重视审题、解题,而忽视品题、用题。高考题具有思想创意、学术含量和人文内涵,实现了知识、能力、素养、价值的统一,与素质教育并非相龃龉。高考题具有指导教学的作用,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考题对海洋经济的考查频率较高,且主要集中于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海禁、朝贡贸易等方面,对海洋政治的考查则集中于海军建设,这也指明了海洋意识教育的方向。

其次要迁移情境材料。高考题中的情境材料,或是选自经典著作,或是选自史料合集,具有可靠性,可作为教学和拓展练习中的史料。例如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第42题中的材料可用于三角贸易、宗教改革等课程的讲授;2022年浙江选考第6题中的材料可用于明清海禁政策的随堂练习。对于与课本内容结合不够紧密的材料,亦可作为拓展资料引入教学。

最后要学习设问模式。依据考查能力的不同,设问可以分为“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描述与阐释事物”“论证与探讨问题”四种类型。“获取与解读信息”型设问,要求学生基于实物史料本身给出答案,适用于课后练习;“调动与运用知识”型设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给出答案,更适合课堂教学;“论证与探讨问题”型设问,一般是开放性试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可以用于期末考试。

(三)数字化资料的运用

首先要遵循数字化资料的运用原则。数字化资料的选择需要教师遵守适度性、素养性、系统性等原则。数字化资料的运用贵精不贵多,应当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高度相关,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数字化资料的运用需要教师遵循系统性原则,对海洋意识教育有整体的认识,注意诸如宋元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海禁、西方殖民等知识之间的联系。

其次要总结数字化资料的运用阶段。海洋意识教育资源可以运用于课堂导入、情境创设、总结评价等阶段,其中最重要的应当是情境创设阶段。例如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教师可以引入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讲述胡椒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片段,促进学生对物种交流和经济发展重要性的了解;在讲解哥伦布西航过程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1492》中的暴风雨片段,让学生感受航海家的无畏精神,增强学生的海洋自然、人文意识。

最后要学习数字化资料的制作方法。自媒体从业者大多不具有史学专业背景,其制作的视频及图片容易存在史实错误。教师可以利用GIS软件自行绘制历史地图,也可以制作史实准确、风格活泼的海洋历史微课。例如2018年全国历史优质课一等奖课例“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就运用了信息技术,让精美的微课成为课堂的亮点。

(四)学术成果的选取和应用

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海洋意识教育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新领域,同时也是部分教师的知识盲区,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持续关注海洋史研究前沿,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其次要正确选取学术成果。海洋史的材料和研究成果众多,教师在选择时需要遵守适度性原则。可将统编教材和高考试题作为“过滤器”,将一手史料、核心期刊、人大复印资料视作“衡量尺”,将社会热点视作“指路灯”,让教师无需在海洋史的众多研究成果中迷失方向。例如近年来南海争端不断,这提醒我国要加强海军建设,高考试题中也多次出现海军史的内容,这就说明教师要汲取海军史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海洋政治意识。

最后要合理运用学术成果。一方面可以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情境性资料,让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将一些新观点和新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本文明确了海洋意识教育的内涵和意义,针对海洋意识教育资源提出了运用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并非鼓励对抗冲突。教师无论是讲述海洋政治还是讲述海洋经济,都要注意渗透“海洋命运共同体”概念,使学生认识到临海各国是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

[   参   考   文   献   ]

[1]  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2]  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课题组.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报告(2017)[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9.

[3]  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4]  王自堃. 国民海洋意识及格了吗?[N].中国海洋报,2019-8-21(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EB/OL].(2016-03-15)[2023-11-15].http://gc.mnr.gov.cn/201806/t201806 14_ 1795138.html.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7]  刘芃.卷里卷外:刘芃论考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

[8]  杨国桢.《中国海洋文明专题研究》总序及第一卷前言[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6(3):1-4.

[9]  威金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诗词的引用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2:00:38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探讨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9:53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5:52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58:20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59:27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