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则兵
摘要:教师的引导就是老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因此,我们应该把精心设计有效问题作为准备一节课、上好一节课的重中之重。本文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意义、结构及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0-084-1一、设计有效问题的意义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设计有效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改变学生僵化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充分激发每个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对历史现象的学习上到对历史规律的总结,从对历史规律的总结再到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设计有效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其在现实问题上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地看问题,减少偏激的行为,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使学生批判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并在扬弃中创新,还要让学生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明成果;使学生在学习人类曲折发展的历史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还有利于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
二、优化有效问题的结构
1.整体演进。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例如,我在复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的时候设问“统揽课文子目录,请问: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一个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然,他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接着我引导:“请注意从归类的角度思考,再参考下一课的子目录编排,深入思考的不仅是‘成就,更要总结‘哪些方面。”学生豁然开朗。
2.见机行事。一方面,要适时,即有效问题的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要适量,即有效问题的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提问占据,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有效问题的设计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
3.灵活多变。课堂有效问题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教学。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在学生身心疲惫时,用提问的方法来激活学生的兴趣。总之,教师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催促、提示、讲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比如在新授“世界格局的演变”一课中的“苏联解体”知识点的时候,如果设问“苏联解体的深刻的经济根源是什么?”就不恰当,相反,在复习了“斯大林模式”之后,提出“斯大林模式对苏联解体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这个问题就十分地适时、必要。
三、有效问题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
1.课堂上教学过程的处理应以“有效问题”为核心的循环过程。在教学中以问题为核心,激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近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在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中,师生教与学的活动是交互的,当教师将情境呈现经学生后,教的活动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来进行,必须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讨论中去。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都时刻变化着。教师要不断调整情境,组织协调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时评价学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激励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同时大胆展示讨论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内化,从而做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2.有效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可行,要有内在启发性。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问题”的设计。问题必须能够引出所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这是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动机,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学习。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将问题予以解决,同时能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做出客观的评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推理能力。
3.高效课堂要实现授人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打造高效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拥有充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能通过讨论、交流、反思、理解等方式主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历史结论是怎样得出的?一个历史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历史经验是如何被汲取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师生观。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设计合理的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