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既有文学的感性特质,又有科学的理性精神,要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必须以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为前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作为新课标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为宗旨与目标。文章从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三个层面分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与意义,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探讨小学高年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思辨能力;思维能力;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明确了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并提出了包括“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内的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1]。作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等方式进行思辨性的阅读和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让语文回归理性”是语文教育界一个普遍的呼声,这是由于,语文是一种汉语言的科学,科学性、工具性是首维度的,而人文性、思想性是次维度的,无论是阅读还是表达,都要以科学理性为前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与表达的过程中融入理性思考,进行有效思辨。提高阅读与表达的思辨性以及理性思维,学会理性地阅读与表达,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与意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以真实生活为基础,通过阅读、探究、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逐步掌握分析、比较、推断等逻辑思维方法,不断提升思辨性读写能力,养成实证的理性精神[2]。“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与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在思辨性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内容与要求都体现了思辨性特征。以第三学段为例,新课标围绕“阅读与鉴赏”提出“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要求。这些阅读与鉴赏能力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反过来,以思辨性阅读为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够应对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与不同要求的阅读任务的能力。
(二)在思辨性表达中增强表达能力
“表达与交流”作为新课标中一个重要的语文课程学段要求,强调对学生口语交际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要有理有据、思路清晰,具有逻辑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具备思辨性。以第三学段为例,新课标围绕“表达与交流”提出了“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表达有条理”“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等要求。可见,思辨性表达注重语言表达的思辨性和逻辑性。
(三)在读写(说)语境中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以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为目标。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在思维层面的重要内容,是十分关键的能力要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充满思辨性的语文阅读与表达情境,让读写(说)活动闪耀智慧火光。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与实施要遵循因文而异、因阅读与表达的素材与培养目标而灵活运用的原则。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科学和思考”为人文主题,以“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和“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为阅读与习作要素,两者都具有较强的思辨特质,适合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要求。下文以该单元教学为例,探讨高年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读”的任务—带着问题阅读,学习思辨方法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始于阅读。阅读是思辨的基础,是思辨与表达的桥梁和载体。思辨性阅读与文学性阅读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学性阅读侧重于语言的审美表达,而思辨性阅读侧重于语言的思辨表达,后者是一种体现科学智慧与理性的表达[3]。教师要把读与思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体会文本的思维价值。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笔者设置了以下思辨性阅读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课文,找出文本的观点
第五单元由课文《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和《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组成。笔者在开始这几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前,给学生布置了思辨性阅读任务: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初读课文,思考—这几篇课文讲述了什么观点?各篇课文的主题句在哪里?用下划线标记出来。
【任务二】再读课文,理清论证的素材
学生经过初读,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对课文所讲述的观点、道理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以阅读标记的形式对课文的主旨句、中心句以及包含了文本中心意思的语段进行了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进一步细读文本,找出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运用什么素材来支持和论证观点的。
比如,学生在初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时,将全文的主旨句定位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上;再读课文时,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持这一观点的事例。(1)化学家波义尔: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反复实验—发现石蕊地衣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发明石蕊试纸;(2)气象学家魏格纳:看世界地图—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凹陷部分互相吻合—将一块块大陆作比较—所有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整理“大陆漂移学说”;(3)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实验发现脑电波变化与做梦有关—反复观察实验—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时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在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论证观点的材料,抓住关键信息,为接下来的思考与探究打好基础。
(二)“思”的任务—问题驱动思维,探究论证技巧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辨是核心、关键和灵魂。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课文的初步认知和感受,对教师创设的议题与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发展思辨能力。
【任务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思辨艺术
学起于思。笔者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思辨艺术技巧进行鉴赏与交流。如:“第五单元的《文言文二则》阐述了怎样的道理,又是怎样通过寥寥数语来说明观点的?”以《学弈》为例,学生回答:“课文将两个学徒截然不同的学弈态度与结果进行比较,提出‘为是其智弗若与的设问,获得‘非然也的回答,以此阐述学贵专心致志的道理。运用正反两个对比来达到不言自明的论证目的,是本文的思辨艺术。”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讨论,思考和鉴赏课文中高超的思辨手法,并加以学习与内化,促使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发展。
【任务四】开展课堂对话,总结思辨策略
搭建交流平台,开展课堂对话,是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关键步骤。笔者整合单元内容,关联单元各篇课文,总结与归纳课文应用到的思辨策略,使之系统化和结构化,采用开放的课堂对话形式,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语文学习实践中[4]。
结束了第五单元的阅读教学后,笔者对整个单元进行整合,以课堂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如何才能思辨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说:“基于事实进行推理才能让人信服。在《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大如车盖,中午时只有盘盂般小,因此早上时太阳离人更近;另一儿则从早上很冷而中午很热的角度来进行辩驳,双方各有各的道理。这就是以事实进行说理的思辨手法。”还有学生说:“不同的事例可以增强说理的效果。《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了波义耳、魏格纳和阿瑟林斯基三个人的事例来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如果只用其中一个人来说明观点,就显得无力了。”
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适当补充,把零散的思辨策略进行系统化总结和结构化呈现,促使学生深层次地把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方法。
(三)“达”的任务—注重语言逻辑,进行理性表达
“达”即表达,是以语言(口语交际)或文字(书面表达)为载体进行的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注重语言的表达与实践,最终指向语言的表达与运用。“达”,不仅仅在于能表达、会表达,还要追求表达的艺术性、技巧性,提高表达的思辨性,增强表达的理性,提升表达的说服力[5]。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中,笔者创设了语言表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辨表达能力。
【任务五】辩一辩—以理性思维化解冲突矛盾
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的口语交际教学,要指向培养学生的语言思辨力。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是辩论,思辨特质显著。因此,笔者创设了具有很强思维冲突与矛盾的口语情境,来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比如:(1)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当下是否应该传承?(2)现代通讯方式促进了人际交往还是阻碍了人与人的沟通?(3)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是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笔者通过设置容易产生意见分歧的话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观点对立,让学生以摆事实、举例子、讲道理等方式来支撑自己的意见与观点。在思辨性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认识到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的重要性。
【任务六】写一写—以合理想象支撑习作逻辑
习作是书面表达的基本形式,它不仅要追求语言的文采,更要保证语言的正确—一是语言表达的正确,二是逻辑思维的严谨。观点立不住脚是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时,教师要将思辨性表达作为落脚点,让学生在习作情境中提高语言表达的科学性与理性。
第五单元习作板块的主题是“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对于这个话题,高年级学生的想象不仅丰富大胆,而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令人信服。比如,有学生写未来世界的交通,想象出飞行汽车这一极具未来感和科技感的事物,人们可以驾驶飞行汽车在天空中飞行,在水中航行。这样的想象是尊重科学的,是令人信服的,是一种思辨性的表达。笔者在批改和评阅学生的习作时,将合情想象作为重要评价依据,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合乎情理和令人信服的想象与表达。
结语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以阅读和表达为载体和方式,以思辨为方法与核心,体现了对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更高层次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掌握有效的阅读与表达方法,在实际的阅读和表达语言实践中学会思辨,提高阅读和表达的科学性、逻辑性、有效性,这也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建构与实施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傅登顺.思辨性阅读的聚焦、辨析与推断[J].教学与管理,2023(29):28-30,39.
[3]崔志钢,孔晓音.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材内容重构与教学策略选择: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3(14):69-72.
[4]黄吉鸿.理性为本,三重对话: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六(下)第五单元教学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23(19):1-4.
[5]郑腾雁.文言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路径探寻[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3(7/8):49-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2025年仙游县小学(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YXYKT-2023-02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媛(1984—),女,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园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