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实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育整全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教育戏剧融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具身认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对概念的认知误区,忽视“心育”目标,缺乏家长的价值认同等问题。通过强化教研明晰理念、依托生活情境提升教育效能、重视具身体验优化应用、实施个别化教育、提高家园合力等策略,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教育戏剧;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5-0071-05
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1]。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幼儿园、如东县解放路幼儿园关注幼儿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把幼儿身心健康放在首位,以教育戏剧课程为载体,探索培育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路径。
一、教育戏剧融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心理健康是幼儿成长的基础和保障,将教育戏剧融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贴合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有效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助于实现全员发展、全面发展。
第一,从教育目标来看,教育戏剧融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塑造。幼儿园及家庭对幼儿的教育往往侧重身体健康、学习准备等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幼儿园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2]。教育戏剧综合多领域核心经验,被认为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途径与媒介。以教育戏剧为载体,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育整全儿童的教育目标。
第二,从教育内容来看,教育戏剧融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活动的多元呈现,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幼儿园教育戏剧的内容除了链接生活经验的绘本,还可以挖掘幼儿生活中的关键事件、生活情境。师生通过戏剧的形式,迁移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进行情景再现与情绪表达。将教育戏剧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愉悦的氛围中习得有效经验,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实现生命健康成长。
第三,从教育组织来看,教育戏剧融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习的开放融通,促进关系的和谐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园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3]。幼儿园教育戏剧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具身认知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由师幼共同建构情境、扮演角色、合作创造、想象表达,以游戏化的方式,用身体动作表达对生活的理解与认知,以角色代入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绪,在合作与创造中培养社会适应能力[4]。在组织形式上把身体作为教育戏剧重要的道具,注重幼儿的全情参与、身体体验和情境交互,满足了幼儿通过身体参与获得对外部世界与人类社会认知的需求,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第四,从教育成效来看,教育戏剧融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探索全面育人的路径,获得行成于思的效果。首先,教育戏剧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了各领域核心经验,促进知识的融合,有助于幼儿在生活化、游戏化的体验中主动构建新经验,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自我认知。其次,教育戏剧以儿童发展规律与生活经验为核心,其“人人都是主角,配角也精彩”的理念为每一位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自我重建的舞台。再次,教育戏剧倡导的情境共建、经验共享、观众共情等理念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最后,教育戏剧有助于引发主动的同伴学习,提升了幼儿的沟通能力,帮助他们在积极体验中领悟社会角色、关注同伴需求、培养合作能力、塑造团队精神。
二、教育戏剧融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存在误区
《指南》、《纲要》以及《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均对“身心健康”“身心准备”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笔者对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县城和乡镇近30所幼儿园的178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79.6%的教师认为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出现在小班入园之初及上小学之初,他们认为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等同于分离焦虑与环境适应挑战;87.7%的教师认为幼儿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71.4%的教师认为当下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须重视,主要问题对象为特殊家庭儿童,包含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二孩家庭儿童等。经过对一所幼儿园的50多位家长进行调查访谈,发现有80.2%的家长认为身体健康等同于心理健康;74.3%的家长认为心理健康问题不会出现在幼儿园孩子身上;在关于幼小衔接的准备中,只有32.7%的家长将身心准备排在第一位。
教师与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错误认识导致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首先,教师因为缺乏有效教育手段与媒介,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方式方法单一,教育效果不佳。其次,部分教师可能会重点关注入园、升班等特殊时段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的日常教育中有所忽略。再次,教师因为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有特殊表现的幼儿以看管为主,错过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在家长层面,多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轻“心育”,少部分家长因为当下相关极端案例在各平台的推出,对儿童心理健康开始重视,但缺乏有效指导,导致无从下手。
(二)重视教育戏剧的表演而忽略“心育”目标
教育戏剧源自卢梭的两个理念,即“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是将戏剧元素与艺术形式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亦是一种具有高度实操性、创造性、互动性的沉浸式活动[5]。幼儿园以教育戏剧为载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是有效运用教育戏剧媒介,丰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推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由此可见,其重点在于“心育”目标的实现。检视班级日常相关研究案例,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重教育戏剧策略的运用、形态与结果,轻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幼儿个别化教育的需求、对教育戏剧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逻辑关系的研究与处理等。教育戏剧是外显的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内在的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一开始的预设要求和计划指向明确,但在实践过程中,就被花哨的形式所带偏,着重挖掘各种教育戏剧策略,以艺术活动的标准组织活动、实施课程,导致重心在“表演”而非“心育”。这完全背离了教育戏剧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初衷,“结果思维”反而加重了教师及幼儿的负担。
(三)家长对教育戏剧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认知
当下,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愈加关注,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导致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不佳。例如,当前图书市场涌现出很多有教育意义的绘本图书,以故事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相关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家长重视幼儿的阅读,根据教师的指导意见给幼儿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绘本,但他们在陪伴亲子阅读时,往往重视对绘本故事思想意义的探讨,忽略了利用亲子伴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家长认为幼儿阶段孩子不会出现心理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谈话聊天等方式即可直接进行,对教育戏剧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知之甚少。以上现实问题为幼儿园综合运用教育戏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三、教育戏剧融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在教研中明晰教育戏剧融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首先,创新主题教研,明晰教育戏剧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教育戏剧的特点是师幼在开放的空间中通过阅读、游戏、扮演等形式来构建教与学的关系[6]。我们尝试以教研驱动帮助教师明晰理念,体验教育戏剧范式,从而助推教学关系的优化。在每周一次的“心流剧场”中,年级组轮流以微戏剧的形式展现工作中的问题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定格画面、坐针毡等戏剧范式表达对问题情境的思考与实践举措。教师先后创作出“家长告状了”“配班老师又去比赛了”“扑通,小朋友摔伤了”等经典微戏剧。通过角色互动还原工作中的实际场景,在对话与独白中展现问题情境中的心理活动,借助角色外衣与假定情境进行情感的宣泄与表达,在体验中进行自我表达与换位思考。以“心流剧场”为载体,教师进一步了解了教育戏剧策略,同时感受到教育戏剧的融入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
其次,加强课程审议,辨析教育戏剧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我们通过问诊式教研探索教育戏剧融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结合《指南》中幼儿发展要求的细化目标,以教育戏剧课程建设为阵地,不断明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含义,不断探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以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为例,在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全人教育视域下幼儿园教育戏剧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的研究过程中,围绕子课题“教育戏剧融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小四班教师结合该年龄段的幼儿胆子比较小这一话题,生成心理健康班本戏剧课程“勇气那些事儿”。在园本教研活动中教师发现,小四班教师原先将勇气定义为“不害怕”,这样的理解过于狭隘,勇气挑战还可以包含“勇敢向陌生人问好、犯错了敢于说对不起、手里有一块糖留到第二天吃”等。园本教研让教师打开了思路,小班心理健康课程“勇气那些事儿”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件,选择适合小班幼儿的勇气挑战项目,将勇气值分为几个等级,以相应的故事情境和生活场景为背景,在生活化的情境戏剧游戏中,幼儿通过玩戏剧,体验角色代入,勇敢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从而感知勇气的多重意义,体验勇敢接受挑战的成就感。
(二)依托生活情境提升教育戏剧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幼儿园教育戏剧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来自绘本,还有很多源于平时的生活情境,具有超越生活的意义。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幼儿生活的丰富性和获取新经验的可能性通常是与他们承担的角色紧密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依托教育戏剧的策略和形式,不断丰富儿童承担角色的机会。例如,针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如何缓解分离焦虑”这一问题,班级教师创设了模拟“家庭角”的角色体验区域,投放全家福照片、幼儿平日在家喜欢的小玩偶等材料,引发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在入园的第一天,教师发现一个小朋友一直待在“家庭角”,紧靠着他带来的全家福照片不愿离开。教师当即将所有全家福照片调整为可以随意拿取,这位小朋友可以随时拿着心爱的全家福照片到其他区域玩耍,“带着爸爸妈妈”正常参加集体生活和学习活动。他一会儿扮演爸爸给同伴加油:“宝宝勇敢,宝宝最棒!”,一会儿扮演妈妈给挑食的同伴喂饭,帮他们擦眼泪。“剧场式”情境设置赋予幼儿轻松安全的心理环境,角色代入的方式有效链接幼儿的生活经验,从而帮助幼儿在“入戏与出戏”的转换间不断进行心理建设,有效缓解分离焦虑,以适合的节奏接纳自己、发展自己。
(三)强化具身体验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戏剧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还原生活、全情参与、身心在场、情境代入、角色体验、个人表达、团队合作等,这需要参与者在情境中以角色身份打开身心去“做”,符合幼儿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认知与经验的学习方式与特点。身体作为教育戏剧最为重要的道具,在身体参与的前提下,教育戏剧通过肢体动作、言语对话等形式构成了一个育人空间[7]。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育戏剧丰富的游戏与范式,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游戏情境中,满足幼儿通过身体参与的方式获得情绪感知与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例如,大班心理健康课程“我很快就会长高”以绘本《你很快就会长高》为资源,帮助幼儿直面“长高”“长大”的快乐与烦恼。在实施的过程中,师幼共同阅读绘本,体会角色“阿力”的内心表达,在身体参与的过程中,依托角色的外衣进行对话,于还原生活的情境中体验“阿力成长的烦恼”,从而理解快乐是“长高”的源泉。
(四)挖掘教育戏剧的价值,实施个别化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戏剧实现“个人资源的内在与外在发展”,是法国戏剧教育的一个观念[8]。教育戏剧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全体幼儿,为每一位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自我重建的舞台,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为培养完整个体提供了可能。可利用教育戏剧的游戏样态、自主模式、高度的选择性等优势,鼓励幼儿参与适合自己的表达情境和表现方式。在大班心理健康课程“你很快就会长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发现班上一位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幼儿对教育戏剧策略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用动感口号的形式喊出“快快长高”这句台词。教师让她在戏剧游戏中独立表演这一段,并且在表演过程中多次以串场的形式出现。这位小朋友非常珍惜机会,在表演时努力又开心,到后面还能够每次创新地呈现出场方式和表演动作。可以看出,以教育戏剧为载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能有效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促进幼儿的自我表达与自我实现,二是幼儿能依托角色的外衣安全地彼此对话,从教育戏剧作品的理解与表现中汲取养分,从而实现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2021-07-12)[2024-02-0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7/24/content_5627089.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01-07-02)[2024-02-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0107/t20010702_81984.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EB/OL].(2012-10-09)[2024-02-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
[4]胡宇.教育戏剧心育: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实践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23(7):57.
[5]胡宇.核心素养时代小学教育戏剧心育课程品质的表达[J].江苏教育,2024(6):87.
[6]乔晖.以教育戏剧的方式抵达教育的本真[J].江苏教育,2024(6):90.
[7]严孟帅,乔治·贝利尔.具身认知理论中的教育戏剧:身体现象学视角[J].理论月刊,2021(6):159.
[8]钱悦.戏剧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完善人格[J].上海戏剧,2023(6):41.
责任编辑:赵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全人教育视域下幼儿园教育戏剧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D/2021/04/93)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2-26
作者简介:陈锦霞,如东县解放路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