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众式教学是基于学生群体特性,针对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学难以落实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等现实问题而推行的优化教学方式。分众式教学坚持师生无障碍沟通、科学划分教学对象、提高评价的实效性,推动教学从“大众”走向“分众”,打造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具有同质性学习兴趣的学生、面向优秀学生团体的教学体系,实现评价机制的多样化。
关键词:分众理论;分众式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5-0097-05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提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并列举了几项已获积极成效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1]12。在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学领域,仍存在“学生思政课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等问题。分众式教学坚持因人而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够推动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因此,针对高中思政课开展分众式教学的运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分众式教学的内涵意蕴
“分众”理念由西方传入,这一名词由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率先提出,意指“多元化”趋向、“分化”的发展走势,强调“非群体化”的特征[2]。国内学者郭庆光指出:“分众,顾名思义,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3]“分众”一词,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被分割的大众”。“大众”这一概念指向“集体”,而“集体”中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也同样具有一定联系、存在一定共同特质。个体与个体之间普遍存在一定的群体属性或相同特质,按照这一标准,可以形成一定数量个体构成的群体,这就是分众。分众理论强调关注个体之间的特征联系,将宏观整体划分为微观团体,满足特殊化、个性化需求。
分众理论延伸至教育领域,演化成为分众教学理念。将分众式教学与其他相近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作对比区分,能够加深对该教学方法的理解。首先,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分众式教学进一步细化教学对象,强调其特殊性和个性化特征。其次,区别于精英式教学,分众式教学对教学群体的划分标准更加丰富,不仅包括学习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最后,分众式教学蕴含着中国古代“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学者张蕾曾指出:“在教育内容上,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其‘性之所近,力之所能的学习内容,尽力促成其天赋潜能的生长发育。在教育结果上,因材施教表现为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学生皆有所专,各有所长。”[4]与“因材施教”相比,分众式教学更强调小群体化意识,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性的同时也强调了学生之间的同质性。
综上所述,分众式教学是以分众为手段,将教育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展开针对性、适切性的教学,以期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的教学方式。在教育理念方面,分众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与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从“同质化”问题出发,实现针对性的思政课教学;在教学对象方面,分众式教学将“教学大众”进行多样化、科学性、动态化划分,将学生群体进行拆分与重组,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在教学内容方面,分众式教学鼓励学生小组围绕教学评价目标,自主选题、主动呈现,在教材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结中,生成知识、涵育素养。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众式教学的现实需求
(一)“粗放固定型教学划分”与“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相矛盾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学校通过选科将学生划分为各个班级,教师按照班级座位排布将学生划分为各个小组,这种划分排布具有相对固定性。单一化的划分,不利于具有差异化需求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班型、班内不同学生特质,制定具有差异性的教学计划。教育家潘光旦在1948年《论教育的更张》中曾指出:“教育树人,不比工厂出货,我们不能先有一个公式,一个模子,一套做法,然后教原料就范;这样出来的东西,我们叫做货品,同样的货品,同一标准的货品。”[5]由于成长环境、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个人特质,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学生打造成千篇一律的模样。普适化的教学满足不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导致核心素养培育目标难以真正落实。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兴趣等因素对班内学生进行小组动态划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社会调查研究、课堂小组辩论等活动,都需要发挥学生小组合力,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划分学生群体。
(二)“思政教学内容复杂性”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性”相矛盾
综观高中思政课教材,其教学内容在纵横两维度上都具有较强的跨度。从纵向维度看,高中思政课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中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探索仍在不断推进。从横向维度看,高中思政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法律、逻辑等多方面内容。同时,随着时代进步发展,思政课内容不断充实。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成素养培育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内容的同时,从学生需求出发,积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提出“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1]13的要求。教学本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都应该得到积极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形成较为密切的沟通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高效课堂的打造。分众式教学的理念契合了“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要求。分众式教学强调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运用分众手段将学生划分为多个群体,开展针对性教学,充分凸显学生主体性作用。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对症下药”,思政课教学效率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单一传统量化评价方式”与“思政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矛盾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6]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当前思政课教学中,仍存在评价侧重单一量化结果、忽视学生主体性等现象。单一化的测量评价方式,强调用纸笔测验衡量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多领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评价依据应转向构建包括“学生品德、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学业负担”[7]五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这一点与分众式教学蕴含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众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从“大众”趋向“分众”:细分教学对象
1.善用观察与调研,坚持科学性
思政课教师应积极使用课前调查、课堂观察、课后反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学习问题等。此外,思政课教师应联合多重合力,共同推进分众式教学的具体落实。在课前调查时,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发布问卷、设置留言箱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疑惑,进而“投其所好”,提升课堂吸引力。同时,思政课教师也需要联合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积极探讨,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观察时,思政课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从其外显行为、情绪表征等要素中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了解学生是否存疑、接受度如何。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演讲,了解当下学生的关注点。在课后反馈方面,思政课教师可让学生简要写下关于本节课的反馈,或者提出对下一节课的期望,从而了解学生特点及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开学第一课”时,教师设置“政治课堂中你最想了解什么话题”“你最感兴趣的政治议题是什么”等问题,学生在纸条上写下观点,由教师统一整理分解。通过此次调查,教师发现学生普遍对法律,特别是对罗翔教授所讲授的刑法内容较为感兴趣。除此之外,“中美问题”“台湾问题”等也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因此,教师可有意识地将具有同质性的话题进行总结,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主议题;也可将拥有同质性兴趣的学生编成兴趣小组,如关注罗翔的学生可组建读书小组,共读罗翔的著作,深化对法律的认同。
2.注重实时的变化,实现动态性
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思政课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动态发展。无论实施哪一种划分方式,教师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激发学生潜力,丰富学生体验。例如,教师可将教室内座位打乱,组成多个圆桌小组,根据学生兴趣、学习风格等进行重新分组。小组成员也不是一经确定就一成不变的,可不断吸纳新成员,根据学情不断进行调整。此外,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涉及小组调查、组际辩论等环节,教师可根据其调查内容将小组拆分重组。例如,在分析人类社会四大形态时,学生课前搜集好资料后,教师既可根据资料内容的同质性划分小组,也可以根据资料内容的异质性划分小组。
3.强调划分标准多样化,保证多样性
教师在开展分众式教学时,应注重分众标准的多样化。目前的教学中,班级划分以学生高考选课组合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众理念”。但这种划分方式仍存在一定现实局限,教师可将“分众理念”深入贯彻至班级内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例如,针对学生兴趣,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群体,如党史学习兴趣小组、哲学小分队等,鼓励学生在一定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为大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一定基础。除了根据学习兴趣进行划分外,教师还可以从日常教学观察中了解学生角色特质,如领导决策者、倾听者、发言者等,针对不同角色群体,定制特殊化方案。针对倾听者,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其尝试不同身份,通过前期鼓励式教育,培养其自信心与自我展示的能力。
(二)从“普适”趋向“精准”:实施针对性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对教材、课标进行深入分析,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教材中的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作出预判,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群体共性等要素,对问题进行优化,围绕问题开展教学。例如,教师在“逻辑与思维”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难以区分“矛盾律”与“排中律”。这就需要教师增加与此知识点有关的案例阐释,并及时通过习题巩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需要教师破除与学生之间在沟通上存在的隔阂,积极尝试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加强彼此对话,创建民主的教学氛围。一方面,教师可设置开放性议题,激发学生主动与教师探讨,如针对“保护知识创新,守卫中医药瑰宝”,设置问题“我国中医药发展还存在何种瓶颈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设置信箱等通信渠道,通过匿名方式搜集学生的建议。
2.面向具有同质性学习兴趣学生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泛的,可能因学习内容与生活中某一事件的高度契合性,产生对某一话题的兴趣;或因自身擅长的事物与学习内容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或因对未知领域怀揣高度好奇,产生一定学习兴趣。多重原因,构成多样化的学习兴趣体系。思政课教师可集结拥有同质性学习兴趣的学生,编成学习小组。日常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展示。若因教学节奏紧张,难以深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某一主题的学习探究,那么,探究学习活动可延伸至课后,鼓励学生通过团体的构建,在合作学习中进行深入性研究。例如,部分学生对“华为危机”相关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组织组内学生进行新闻分享,并结合教学内容,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从“改革开放”角度探究华为发展的历程,总结其成功经验;从“高质量发展”角度探究华为发展的未来趋向;从“国际关系”角度探究华为发展的外部环境困扰;从“辩证法”角度探究华为发展蕴藏的哲学理论。
3.面向优秀学生构成的榜样团队的教学
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思维能力较强、对政治学科拥有较强学习兴趣的优秀学生,组成榜样团队,进行较为深入的课程学习。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结合政治时事热点分析,切实提升其政治思维能力,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学生往往对某一主题或问题较感兴趣,例如,涉及“消费者权利”这一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发现,部分学生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课堂知识。对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自主研究,号召构建“消费者权益保护小分队”,鼓励学生分享真实维权经历,为其他同学答疑解惑。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榜样团队发挥积极的朋辈引导作用和学习指导作用,促进榜样力量的彰显。一方面,引导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友好学习氛围,以期以优秀的少数学生带动整个群体;另一方面,构建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督促学生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围绕错误率高的题目进行面向集体的教学,而部分错误率较低的题目,则可以发挥学生之间引导互助作用,将时间交给学生,实现“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
(三)从“单一”趋向“多样”:丰富学习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
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实现主体多元化,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教师可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其主体地位,提升其积极性。分众式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个性是否得以养成与发展,学生最有话语权。如果选用学生自评方式,教师可提前分发评价量表,指导学生学习。如果选用小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小组讨论环节,单独划分出一个评价小组,其组员自行加入各小组,承担督察员、记录员的工作。小组发言结束后,教师邀请评价小组进行评价,最终依据打分情况选出优秀小组。例如,在探究“坚持新发展理念”一课时,教师布置“通过设计中国高铁外交名片探索中国高铁如何出圈”这一问题。各小组按照课前搜集的资料,依据新发展理念五个关键词,划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围绕关键词进行“高铁名片”设计。每组由发言人讲解标语和设计理念,统一由评价小组对设计内容、展示风采等内容进行打分,最后给出评价建议,评选出竞标成功小组。
2.评价形式多样化
分众式教学体现教学方式的层次化、多样化,相对应的评价方式也应实现多样化。对于学生个体的评价,除了纸笔测验之外,教师可通过项目成果展示、成长档案袋、实践记录等书面方式记录学生学习成果,并运用课堂观察评价、师生对话评价等口头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及时纠偏。对于学习兴趣小组的评价,可采用成果汇报的形式。成果汇报不必局限于教室内,教师可以为学生的课题成果举办校内汇报展览,让学生不仅能够站在教室的舞台上,而且能够登上更大的展示舞台,在加深校内政治学习氛围的同时,激发更多学生加入思政课教师所组织的学习兴趣小组。例如,教师可组织“代表委员直通车模拟会”,学生模拟人大代表,分析自己所探究的真实问题,讲解提案报告。其他同学则在台下,模拟记者,对具体提案进行现场问政、督促检查。除此之外,针对同质化兴趣小组,可最大程度发挥其兴趣特点。例如,针对具有绘画特长的学生,教师鼓励其通过图画等具象化形式展示作品。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分众式教学的优势和特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潘琪,张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17.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6.
[4]张蕾.对因材施教原则的重新审视与再行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8(24):99.
[5]潘乃谷,潘乃和.潘光旦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7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
[7]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10.
责任编辑:殷伟
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2021年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分众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2021XKT0563)的研究成果,获 2023 年江苏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
收稿日期:2024-01-20
作者简介:蒋怡文,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思政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