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榕蔓
[摘 要]目的:探究了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于小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选取20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验量表测试并观察在干预后团体辅导的效果。结果: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创造性倾向总分显著提高。结论:教育戏剧团体辅导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小学生;创造力;创造性倾向
The Influence of Drama in Education Group Counseling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reativity
Yuan Rongman
(Beijing Jingyuan School,Beijing,10004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rama in education group counseling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reative tendencies. Methods: A total of 20 students from the preliminary school were chosen , ten students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en students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effect of grouping counseling was observed by using Williams Creativity Scale questionare after the experiments.Result: After group counseling, the experiment group's scores on creative tendencies showed significantly improvement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Drama in education group counseling is able to improve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reative tendencies and creativity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drama in education; group counseli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creative tendencies; creativity
一、创造力与创造性倾向
21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就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工程能否见成效,落实在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有关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越来越丰富,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造性思维领域,然而创造性倾向是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林崇德教授曾指出,培养创造性人才,不仅需要对其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更需要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养成,这说明了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的密切关系[1]。我国学者申继亮(2005)认为:创造性倾向是个体对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对个体的心理过程起着调节的作用,为个体创造力的发挥提供着心理状态和背景,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对创造力发挥作用,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心理特征即创造性倾向是创造力发展和发挥不可缺少的心理保障。[2]一般创造性倾向属于创造性人格范畴,是进行创造活动时所具有的积极品质。因此培养创造力需要重点培养创造性倾向。在学生创造力发展方面,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儿童期创造性发展一般进程为,一、二年级直线上升,三、四年级出现低谷,五、六年级回升。呈现呈波浪式前进的状态,四年级(约 9 岁)时会出现创造性思维下降的现象。因为在四年级,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变得十分注意使自己和同伴保持某种一致性,并放弃自己许多有创造性的活动。而本研究旨在研究教育戏剧方式的团体辅导能否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兴起于现代戏剧气息浓厚的欧美国家,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台湾张晓华将其定义为,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地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指导者有计划与架构之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能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3] 教育戏剧不同于戏剧即在观众面前有固定脚本的表演,它是以一种随机的全员参与的一种即兴的、充满创造力的内容。(Heathcote & Bolton,1995)。[4]Cottrell认为,教育戏剧是儿童将自己融入到经验学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求儿童运用想象力,增加创意表达,通过动作、 手势、 临时创作、 角色扮演等活动探索多面的人类经验。[5]教育戏剧按其参与者和面向对象的不同,有不同的实践形式,如儿童教育戏剧、校园教育戏剧或民众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进行的方法主要有:即兴表演、 想象活动、 默剧活动、 戏剧性游戏、 定格画面、 集体绘画、 声音模仿、扮演呈现、老师入戏等。教育戏剧致力于全人教育,许多研究证明教育戏剧活动对于幼儿的语言、社会、健康、美育、智能及体能方面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它让参与者在彼此互动关系中,充分地发挥想象,表达思想,在实做中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经验,从而促进参与者人格成长与有效学习(张晓华,2004)。[6]在创造力方面,Gray(1986)和Karioth(1970)的研究均发现戏剧对于幼儿的创造力有正面影响。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国外比较流行,在国内台湾,将教育戏剧应用于品格教育、环境教育、综合活动等等,而在国内关于教育戏剧或者创造性戏剧的研究较少,仅有几篇是关于教育戏剧运用到幼儿园艺术课堂或者说幼儿园以及小学教育的研究,以及一篇关于教育戏剧工作坊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团体辅导的文章,虽然研究较少,但是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
三、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对四、五年级学生进行招募,最终经过筛选选择20名学生参加教育戏剧创造力培养社团,年龄为10-11岁,男生10名,女生10名。随机分配对照组和实验组。
(二)方法
1.工具
《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问卷》是通过测验个人的一些性格特点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和挑战性,来测量个人的创造性倾向。它可以用来发现那些有创造性的个体。[7]共 50 题,包括四个方面: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项目以三点量表的形式出现,其等级分别为“完全符合”“部分符合”“完全不符”量表各项分数 α 系数介于 0.401~0.708,总分 α 系数介于 0.765~0.810 之间。具有较好的效度。
2.实验方法
采用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在团体辅导前、后对学生的创造力倾向进行,实验组参与团体辅导,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干预。辅导方案供8个单元,每个单元1小时,每周接受一次辅导,共持续8周。
3.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在将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时,可以根据学生关注的问题设定一定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发挥,学生全部参与其中,并将其呈现出来,在参与中感受每个主题,每个团体辅导需要 1-2名的引导者, 参与者的人数控制在10至15人,每次辅导的时间为1小时,该方案主要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倾向,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信。此次方案参考台湾《表演艺术120节戏剧活动课》并且借鉴团体辅导的一些经验方法,活动内容层层递进,不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详细方案如下,见表1,
三、结果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辅导前、后创造力倾向比较
由表2结果显示,在实施了教育戏剧团体辅导活动后,实验组在创造性倾向总分以及4个分量表得分前测与后测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经过干预后,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二)实验组成员参与团体辅导活动的反馈
反馈信息显示,团体成员中80%人反映在团体中感觉很舒服和温暖,并且感觉到了很强烈的安全感,说明团队关系开始建立的比较成功,实验组的投入性也比较高,90%成员“觉得自己非常喜欢团体活动”。团体的有效性评价为:70%成员认为自己的思维更加开放,并且变得更加自信。从主观反馈评价来看,说明此次教育戏剧团体辅导活动对于影响小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还是非常有效的。
四、讨论与反思
本次研究,以教育戏剧作为主要的辅导方式对小学生进行了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干预后创造性倾向的总分以及各个维度的总分显著提高。这说明教育戏剧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这与以往的研究类似,以往的研究也发现教育戏剧与学生的创造力呈正相关。儿童的创造力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在思维能力发展上,小学生存在着一个转折期,这个转折期也就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学者一般认为是在四年级(9-10)岁出现。[8]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如果教育得当,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小学三年级(8-9)岁。教育戏剧能否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年龄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得到了验证。
另外教育戏剧这种方式由于其多变灵活的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喜爱和欢迎,团体心理辅导是近年来一种普遍且受欢迎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许多研究都表明团体辅导这种形式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本次采用戏剧教育的方式,在每个阶段任务分明,活动由“公园百态”、2.“声音跑跳碰”、“肢体百宝箱”、“创意诗歌大改编”、“心情变脸”、“那些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等内容组成,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层层递进,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采用此种方式对于小学生创造力的提高不仅仅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也通过学生本人以及家长和老师的反馈中可以得到,实验组在参与完教育戏剧团体辅导之后,在团体中收获了友情,学习了付出,感受到了快乐,同时开拓了自己的思维,并且在个人成长方面得到了发展,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学会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变得更加的自主自信,所以教育戏剧这种方式的心理辅导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其针对性,更体现在其辐射作用,所以教育戏剧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潜力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p1-13.
[2]申继亮、王鑫、师保国.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结构与发展特征研究.心理发展教育, 2005,04:28-32.
[3]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台北:成长文教基金会,2003:19-20.
[4]Heathcote,D.,&Bolton,G.(1995).Drama for learning:Dorothy Heathcotes Mantle of the Exoert approach to education.Portsmouth,NH:Heinemann.
[5]Cottrell, J. Creative Erama in the Classroom Grades 4-6[M]. Lincolnwood, IL: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1987.
[6]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7]陈龙安,创造思考的自我训练.资优教育季刊 1986,20:p31-36.
[8]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