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2024-06-18 09:55:03张丽红
新教育·科研 2024年5期
关键词:小学化反思学前教育

张丽红

【摘要】幼儿园在学前教育阶段过早地引入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过度强调学术学习,而忽视了学前教育本质上的特性和目标,不仅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还会阻碍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反思并纠正学前教育的小学化现象,回归学前教育的真正含义和目标,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反思

一般而言,学前教育指的是幼儿园教育,是由幼儿园提供保育场所,对幼儿开展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逐渐呈现出小学化趋势,这是急功近利的一种表现,并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为减少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情况,必须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并且有必要对幼儿园越来越像“学校”的深层原因,以及学前教育小学化带来的具体危害等问题展开深入思考。

一、怪现状,幼儿园穿上了小学的外衣

1.未入学,先分科

幼儿园对幼儿展开的学前教育并不是学校教育,幼儿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不是“上学”,而是“入园”。幼儿园的课程安排也应当与小学有明显的区别,应该具有生活化和宽松化的特征,在教育方式上也应体现出启蒙的特点,强调通过体验来加强对环境的认知,要帮助幼儿通过关联、联想的方式来逐渐打开认知世界的大门。然而很多幼儿园在开展幼儿教育时却背离了这个方向,将小学对学科的分类成建制地搬到了幼儿园“课堂”上,虽然没有照抄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名词,而是换成了诸如识字、算术之类的外衣,但本质上还是拷贝了小学的学科教学模式,客观上形成了对幼儿认知活动的割裂,学科间的一致性被打破,幼儿无法通过整体、综合的方式完成学前教育过程,这种未入学、先分科的操作可能会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较为刻板的认知模式。幼儿认知世界的方式具有整体性,在他们的眼中,事物并非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呈现,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内化要通过大量的感知才能完成,因此幼儿的学习行为具有全身心投入的特点。如果人为地将学前教育的内容以分科的形式割裂,依照幼儿的认知模式,将无法充分消化所“学”到的内容。

2.怕落后,提前学

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压力也蔓延到了幼儿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很多家长和老师的口头禅。符合幼儿身心成长规律的学前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忽视,大干快上、多快好省等“高效”的理念成为很多家长和老师对“优质学前教育”的普遍认知。不少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不仅持续不断地在幼儿园的学科设置上“推陈出新”,在展开学前教育的内容上也开始变得更加复杂。能在短时间内教会幼儿若干首古诗、若干个英文单词、若干个汉字,教会幼儿加减乘除、乘法口诀,并取得若干“骄人的成果”也成了很多幼儿园招揽生源的噱头。标榜能在幼儿园阶段最大限度地提升幼儿的“竞争力”,使幼儿进入小学后不至于在学习成绩上“落后”,这些都变成了很多幼儿园引以为荣的“实力”。这种将知识一股脑倾倒给幼儿的行为虽然能够起到缓解家长焦虑心理的作用,对于幼儿的成长却有害无益。机械化地灌输是一种刻板的教育行为,不但在小学阶段要尽量避免这种行为,在学前教育阶段更要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这种错位的教育方式并不能使幼儿在认知层面获得真正的成长。

3.重讲授,轻游戏

游戏是幼儿获取快乐的源泉,也是他们理解世界的关键方式。通过游戏,幼儿不但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还能促进幼儿社会意识的提升。游戏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但在当前学前教育逐渐小学化的背景下,很多幼儿园过于强调知识性教学,使得幼儿参与游戏的时间不断被挤压。很多幼儿园对幼儿的活动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即使给幼儿安排了少量的游戏时间,游戏的形式却乏善可陈,幼儿难以从有限的游戏中获得足够的快乐。更有甚者,有些在幼儿园进行的知识讲授活动被披上了“游戏”的外衣。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学前教育的基础活动。脱离游戏和假装游戏的学前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

4.纪律严,规矩密

过于强调行为的规范和举止的统一是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个弊端。不少幼儿园都倾向于对幼儿实施“纪律教育”。提问题要举手,坐姿端正身板挺直,老师讲课时不能交头接耳,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喝水、上厕所等活动,不能在教室内跑跑跳跳,不能大声说话,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这些限制性的纪律条文将幼儿的活动空间严格压缩在了一定的范围内,一旦出现差错,立刻会遭到老师的责难。这种对纪律的过分强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师的威严,提升了幼儿园的管理效率,却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威压的氛围,会使幼儿产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幼儿的身心发展均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较强的控制意识,蔓延至生理层面的约束显然背离了学前教育的初衷。过于苛责的环境并不利于学前教育的有效开展。

5.比技能,拼知识

评价学前教育是否有成效,幼儿的表现是重要的衡量标准。然而一些学前教育机构却歪曲了这种评价体系,把关注重点放在了幼儿知识与技能的比拼上,将考试、测评、打分等对幼儿的考核行为引入了幼儿园。一些幼儿园为了“增强幼儿荣誉感”,在学期即将结束时举办各类技能、知识比拼大赛,幼儿是参与者,老师则负责给幼儿打分,形式上几乎完全照搬了小学阶段考试的形式,掌握的知识越多,回答得越准确,就越容易获得“高分”。这使幼儿的时间被大量不同类型的知识技能训练所占据,很多幼儿教师对此类工作也乐此不疲。而且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不能仅局限于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与他人展开正常社会交往的能力的养成也需要给予充分重视。

二、不可取,学前教育小学化弊多利少

1.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首先,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有很大损害。幼儿活跃的身体机能决定了必须给予其足够的室外活动和玩耍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身体健康舒展的发育。将体态活动性较强的游戏贯穿学前教育阶段,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身体机能,保证中枢神经系统在成长发育时获得足够的正向反馈。小学化的学前教育过于强调书写、识字等行为的作用,会使幼儿的身体长时间维持在固定形态上,这不仅会占据幼儿参与室外活动的时间,而且长时间高频次地展开此类活动,不但容易造成肌肉损伤,还有可能导致幼儿骨骼发育不良。近距离过度用眼也会导致近视的发生。其次,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有着负面影响。“快乐”是很多人赋予童年的一种属性,但在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背景下,童年带给幼儿的快乐却越来越少。被各种“课业”占据的时间挤压了幼儿享受快乐童年的机会。掌握多少知识、学会多少技能成了评价幼儿童年是否“有意义”的重要标准,很多幼儿成了社会焦虑氛围的牺牲品。一些家长和教育机构为了追求所谓“效率”,对幼儿采取不切实际的教育手段,这些现象都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幼儿的成长也是如此。违背这一规律,将高年龄段的教育方法和策略生拉硬套地搬到幼儿身上,不但无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还会适得其反。

2.影响幼教的顺利开展

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教育体系的发展也会产生阻碍作用。一方面,学前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已经发展出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然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却破坏了幼儿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局面,让学前教育被急功近利的思想所裹挟,这不但拉低了学前教育的层次,也对整个幼儿教育体系的构建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将小学阶段的课程提前到幼儿阶段进行可以起到提升幼小衔接效果的作用,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样做虽然在较短时间区间内会在表面上起到一定的效果。当时间继续推进,其弊端也会逐渐显现出来。事实表明,小学化的学前教育虽然看似高效,却有着后劲不足的缺点。当接受过此类教育的儿童进入小学,尤其是在步入三年级之后,之前的学习模式已经无法支撑更深更广的知识内容,学生的成绩也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断崖式下跌。学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渐适应小学的教学节奏,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出现厌学情绪。学校和家长在后期也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扭转这种局面。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

三、究原委,学前教育小学化事出有因

1.社会的剧烈变革

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来自社会的影响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社会环境近几十年来一直处在高强度的变革之中,各种先进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以及各种二维码和移动支付满天飞的时代,再去回顾二十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生活场景,很多人都会出现恍若隔世的陌生感。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也在不断抬高门槛。有限的工作岗位使得人们只有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人们对孩子寄予的期待越来越多。剧烈变革的社会环境给成年人带来的焦虑也投射在了幼儿身上,使得人们在开展学前教育时不由自主地采取了揠苗助长的策略。

2.教育的沉疴宿疾

教育体系的顽疾也是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原因。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均围绕着应试教育的核心展开,考试这种测评学生学习成果的活动逐渐在中小学蔓延开来,从半学期进行一次逐渐演变到一个月进行一次,甚至有的学校严重到周周测评,天天讲卷。考试、刷题成了很多中小学生的日常。教育的目的性越来越强,逐渐背离了发展个人能力、塑造完整人格的理想轨道。要找好工作就必须要有好文凭,要有好文凭就必须要考高分,要考高分就必须要钻研考试技巧,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要点。这一环扣一环的结构使得人们不得不去面对和适应教育体系选拔人才的机制。在利益的权衡下,学前教育小学化逐渐成为一种无奈之举。

3.幼教的无序发展

根据我国权威部门对义务教育的定义,学前教育虽然属于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却不被包含在法定义务教育的范畴。为了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很多地方都组织兴办了不少公立幼儿园,但这仍然无法充分满足学前教育在多样化和个性化方面的需求。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各类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甚至全托幼儿园、贵族幼儿园、双语幼儿园、音乐幼儿园等种类繁多的学前教育机构也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被忽视,以开展游戏活动为主的生活化教学逐渐被边缘化,学前教育只流于形式,并逐渐蜕变为幼儿教育机构与家长之间的“互利共赢”过程。

四、促转变,怎样应对学前教育小学化

1.观念要改变

秉持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要扭转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局面,就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一直以来,我们整个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观念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表现为两种趋势。一方面表现为一部分家长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盲从。另一方面表现为不少家长和幼儿园在贩卖焦虑,过于追求学前教育的意义感和仪式感,似乎不把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搬到幼儿园就无法给孩子一个“更有意义”的童年。不能让这种心理主导学前教育的开展。推行学前教育还是要以科学的教育观念为准绳。因此,无论是家长、幼儿园、幼儿教师,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媒体等社会各个群体都有义务去普及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念,鼓励大家积极转变观念,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观念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

2.管理要有效

有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还不足以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象。舆论只能起到提醒和监督的作用。在学前教育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如果一部分学前教育机构依旧我行我素,继续在学前教育阶段推行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一方面会扰乱我国基础教育开展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也会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还必须从制度层面设计出一套能够有效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趋势的惩罚机制,对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常态化监管,杜绝将幼儿园变成翻版小学的场景发生。学前教育机构也要加强幼儿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给幼儿教师一个更加宽松的工作空间,首先,不能让幼儿在识字、算数等方面表现的优劣成为评判幼儿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其次,还要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培训等方式提升幼儿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这样就能从最基础的操作层面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逐渐受到社会重视。人们对于这种现象带来的危害也开始有了清晰的认知。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过度约束幼儿,使其天性无法得到充分施展;将刻板的竞争机制引入幼儿园教育。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在幼儿园、家长、社会等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彻底破坏这种不良现象产生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教育厅.打好学前教育去“小学化”组合拳[J].四川教育,2022(22).

[2]杨舒渝.对学前教育中去小学化的思考[J].家教世界,2022(30).

[3]魏月寒.乡村3-6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2.

[4]赖楚伊.幼儿园因素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影响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21.

猜你喜欢
小学化反思学前教育
兰州市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分析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7:13:37
浅析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克服小学化倾向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0:25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6:39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3:04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2:02:43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8:09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