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思考

2024-06-17 16:28赵爱红姚玉霞何芳
甘肃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提质增效农村小学双减

赵爱红 姚玉霞 何芳

【摘要】“双减”政策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加强“五项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在这样的“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学科教学亟需补齐提质增效的短板。目前,一些农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教育观念缺乏与时俱进,出现了教师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作业形式比较单一、课后服务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致使“双减”成效不明显。文章以“双减”背景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为例,立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提出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评价机制、提升课堂效能、优化作业设计、优化课后服务等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0—0048—05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之后教育部又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积极推进学校课后服务,以切实实现减负、提质增效[1],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在落实“双减”和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就农村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而言,如何减负,实现提质增效,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在农村学校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现场观摩和调查分析,从政策理解、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作业设置、课后服务、教学评价等方面,了解农村小学“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现状,探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途径。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结合当前实际,笔者深入农村小学实地听课观摩、问询测试,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大多农村小学按照“双减”“五项管理”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对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作了调整,按新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和落实“双减”政策的必要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当前,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习惯以讲、背、抄、写的方式开展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没有潜心思考研究教学如何提质增效,致使作业减“量”不提“质”,仍存在唯分数评价、课后服务形式化等问题,语文教学效果不佳。

(一)教师缺乏教学研究的主动性

在一些农村小学,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有的教师欠缺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语文教学新理念的研究,由于工作环境的局限性和对自己的发展目标不明确,不主动提升专业技能,不积极了解国家教育新政策,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不注重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在一些农村小学,有的教师备课形式化,往往以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为主,不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无法突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语文作业设计科学性不强

一些农村小学的教师由于缺乏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语文作业布置方面不积极思考,不研究学生需要巩固和练习的知识内容,不了解学生需要实践提升的技能内容。在作业设计中,难以凸显作业的检测和练习目标,往往给学生布置内容单一、重复的作业,缺少针对性,学生往往抱着完任务的态度做作业,这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还容易使学生对完成作业产生厌倦心理,难以通过完成作业实现能力素养的检测与提升。

(四)语文教学评价片面化

在当前的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方式依然比较单一,唯分数论没有完全消除。有的教师不关注语文教学过程和学法指导,过程性评价较少,对人文素养和能力品质的考核评价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法,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阅读,难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大语文学习。

(五)课后服务质量不高

分析当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实际可以发现,一些农村小学的课后服务设置仍存在单一化和片面化的情况,在课后服务实施中缺乏资源整合、课程融合,无法有效利用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课后服务的教育内容没有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提供的课后服务多是上课或者辅导作业,难以将阅读、写作、演讲等实践性活动有效融入课后服务中,难以有效服务于学生发展[2],这样的课后服务不能有效满足语文教学实践需要。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对策建议

根据农村小学“双减”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模式,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能力和品质,实现语文教学提质增效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

(一)更新理念,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和语文教育观

在“双减”政策实施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农村小学的管理者和教师都需要改变以往唯分数论的教育观,立足地域、学校和学生实际,以全新的育人观、评价观为导向,切实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和教师引导作用,尽力让学生在学校里学得快乐、充实,兴趣特长得到充分培养,身体锻炼能够有效保障,实现全面发展。就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来说,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念和大语文观,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健全人格为目标,注重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地实现培根铸魂、陶冶情操、浸润人格。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明确小学各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目标,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实现方式和过程,从而实现语文审美情趣与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

(二)创新评价,建立完善的综合性语文考核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是教育教学的“风向标”和“指挥棒”。目前,在一些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依然“以分数论英雄”,这样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发展情况,难以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学校需要构建符合语文课程教学要求和校情、学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机制和过程性指导,做到以评促教,不断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质量。具体实践中,可以举办书写比赛、读书笔记展、书签制作比赛、作文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作出多方位评价,使学生会读书、读好书,使学生提振语文学习信心,积极阅读,主动实践,使学生有热情、有精力、有活力、有能力[3]。

(三)聚焦课堂效能,切实促使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坚守语文课堂教学主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需要聚焦课堂教学效能,围绕“减什么”“怎么减”深入思考与实践;需要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重点,优化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精心设计并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努力让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有趣、高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度参与,兴趣盎然。同时,将课堂、作业、课后服务有机联系,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等产生积极影响[4]。

1.指导学生广泛积累,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小学是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基础阶段,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奠基阶段,有效积累语文知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妙笔生花也需要有相关素材积累提供支撑。

语文课堂学习是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渠道,而课外阅读也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对文本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所感悟,在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句子进行分析和积累,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对“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几句话进行解读,并在阅读中积累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该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围绕“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排比句,分析每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以锻炼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渐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

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丰富文学名著知识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至少30分钟,做好读书笔记,摘抄精彩文段、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并赏析文章赏析。然后,师生共享读书心得,丰富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方面的积累,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课内课外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此,语文教师需要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分阶段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给学生推荐优秀书目,提供有效的阅读指导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热爱阅读,尤其通过整本书阅读和群文阅读,促使学生将阅读作为兴趣和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针对一些学生浅层化阅读的情况,教师需要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主动进行广泛阅读、知识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学生由于缺乏相关实际生活体验,难以有效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多次诵读课文,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特定的片段背诵出来。再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使学生慢慢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对主人公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课文的思想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当然,学生阅读能力素养的培养仅在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有效拓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诗词、写读书笔记、参加读书沙龙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识和人格修养。

3.读写相融互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写作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语文读写水平的有效途径。语文教材中的范文正是学生习作的好样本,教师可以把这些文章当作读写结合的范例开展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续写,或以话题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围绕话题搜集信息,对知识整理分析、提炼、归纳,从而深入思考,形成深度认知,并在与他人交流、分享中发散思维,提升阅读能力,从而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比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笔者把学生带到学校操场上,观察墙面上的大片爬山虎,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面对一大片红得像火的爬山虎,有的神情专注、细致地观察爬山虎的颜色、纹理、形状;有的轻轻地抚摸,并本子上写着、画着……学生们兴致很高,观察非常仔细,借机巧妙地将阅读和写作练习结合,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在之后的小练笔活动中,学生们能比较生动地描写操场上的爬山虎,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在这样的读写训练基础上,笔者再巧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多样化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教室观察多媒体教学资源中的多种动物、植物素材。学生调动视觉听觉,真切地体验写作的乐趣。然后,可以多媒体展示和集体讲评,学生既是作者,也是读者和评论者,大家分享写作成果,取长补短,收获认可,整体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四)注重巩固和拓展,优化作业设计和实践指导

作业设计作为教学重要环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而过程性评价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正是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所需要关注的内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指向作业目标、内容及评价三方面,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按照减量、提质和增效的要求,优化作业设计需要提升作业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加强作业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注重作业评价设计的有效性[5]。

1.注重取舍,突出作业内容的层递性和科学性。在“双减”背景下,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内容上精选,形式上优化创新,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知识学习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了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需要具有科学的作业设计逻辑和理念,瞄准素养目标,夯实课内教学,注重基础和常规训练,瞄准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设计作业,围绕阅读构想,呈现阶梯式发展思路,实现课内外学习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6]。

2.注重形式,突出作业设计的多样性。小学语文作业不能局限于某种形式,而应该从多个角度把握,控制作业总量,抓住听、说、读、写这四个关键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训练、实践,以抄写、说话、写作、读书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

3.因材施教,突出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在“双减”的背景下,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情况,设计相应的作业,从而有效促使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4.以生为本,突出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在“双减”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努力实现减负、提质、增效。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在作业内容的选取、形式的呈现、方法的应用上,都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五)整合教育资源,优化特色课后服务

在农村小学,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让课后服务有效、有特色,是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方面。

1.增强教师的课后服务研究意识。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科学筹划安排,合理地开发课后服务资源,把课后服务作为培优辅差的重要途径,让后进生“吃饱”,让优秀生“吃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需要把课后服务作为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渠道,通过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广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2.整合社会资源,增强课后服务效果。教师需要将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与体育“一课”“三操”“一课间”结合,与劳动教育结合,与地域文化结合,从而丰富语文教育资源。同时,可以组建小书法家、小作家、小读者、小演说家、小播音员或主持人、小导游等社团,满足学生的兴趣培养需要,激发学生的发展活力。

3.制订合理的课后服务激励和管理机制。学校需要严格落实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将课后服务的实施与教师的报酬结合,明确教师责任,制定管理办法,通过常态化检查、指导,增强课后服务的实效。同时,将课后服务课程开发和监管、评价体系与语文教学考核评价紧密结合,增强课后服务的效果,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在“双减”和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新要求不断创新教学和内容,优化作业和课后服务方式、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变思想观念,拓展语文学习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有效利用相关教育资源,促使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思考、深度探究,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而生动,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这样既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春华.“双减”工作的校本化实施路径[J].江苏教育,2021(07):39-41.

[2]黄晓.“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23.

[3]林丽秋.“双减”引领教育路,打造课堂教学新样态[J].家长,2023(20):104-106.

[4]吴梦丽,郭荣,闫悦.过程性评价视域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内涵、指向与路径研究[J].汉字文化,2023(23):138-140.

[5]何丽华.“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赋能品质课堂教学的策略——以“24时计时法”为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06):54-57.

[6]何芳,赵爱红.农村小规模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J].甘肃教育,2023(06):31-34.

编辑:彭雪亮

猜你喜欢
提质增效农村小学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谈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实践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