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艳
【摘要】近年来出台的政策文件为幼儿教育事业提供了理论与指南,强调突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幼教工作阶段的重要性,要求幼儿园积极构建良好的家园共育环境,确保适龄幼儿全面发展。文章阐述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意义,分析了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几点问题,并就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园共育;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0—0044—04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特殊性、专业性等明显特征,是针对适龄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一项教育事业,属于心理教育的分支。比较而言,西方国家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和贡献较为丰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也逐渐展开积极探索,在各位学者和教育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理论信息、拓展实践内容。但就现状来看,其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缺陷和问题,比如对家园共育的理解不到位、教育活动难以符合幼儿群体的个性需求;心理教育缺乏引导性、适应性,幼儿园与家庭双方缺乏教育默契、缺少沟通。贯彻落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如何有效打造良好的教育平台,需要各位幼儿教师给予高度关注。
一、有关概念及定义
(一)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是指家庭和幼儿园双方构建共同教育模式,秉持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开展教育合作,目的是借助彼此的资源、环境等条件提升教育优势,弥补单边教育的不足和缺陷,为幼教工作提供非凡的助力。在家园共育的环境下,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对等的、和睦的。研究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权和影响程度,受家庭和幼儿园双方共同支配。从家庭层面来看,父母与幼儿的接触时间最长、彼此互动更多,且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模仿能力越来越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意识始终影响着幼儿。从幼儿园角度分析,除父母和家庭所提供的教育以外,这里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随着教育的深入,教师与幼儿产生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幼儿对教师的依赖性与日俱增。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针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一项教育举措,通过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改善幼儿因情感缺失、情绪低落甚至个性扭曲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力求幼儿在一定时间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倡导身心健康,就要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具备预防或防治心理疾病的效果。研究认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二者互相影响,身体的不适会导致心态和情绪产生变化,而心理疾病同样会作用于身体层面。如何判定幼儿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衡量:个性特点方面,是否开朗、活泼;人际交往方面,是否积极、乐于助人等;情绪和反应方面,对他人的言语行为等反应是否异常,情绪是否紧张、慌乱等;认知能力方面,看待事物是否全面完整,是否存在功能缺陷等情况。
适龄幼儿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个性不一、表现异同,除生理和心理的基础因素外,家庭环境、资源条件、父母的知识水平等也决定着幼儿的行为导向,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结合现阶段国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有关材料,现总结出心理教育需要攻克以下难点和问题:扩充幼儿的接触面、增加教育的渠道,如引导幼儿关注社会信息、参加实践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幼儿的学习水平和思考能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文化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幼儿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节个人情绪,逐步培养帮助他人、释放情感、收获信心的能力和动力,促使积极的情绪蔓延身边、影响他人;培育幼儿正向的、积极的价值观,以价值导向和情感教育为切入点,树立符合幼儿认知的是非观、善恶观、学习观。
二、家园共育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一)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双边教育、多元教育是未来的主流趋势,仅凭幼儿园和教师的一己之力,往往很难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为幼儿的成长之路充满着未知与挑战,加之幼教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基于本职要求,可能在幼儿心理疏导、关怀教育等方面略有不足,这些缺陷或问题就需要广大家长配合完成。家园共育鼓励家庭教育融入幼儿教育,发挥家长和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教师的专业水平扩展教育层次,继而改善幼儿专业教育“孤立作战”的不利局面,让家庭教育成为重心、核心,为幼儿缔造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有利于教师自我进步
研究表明,家园共育在培养教师业务水平方面具有促进提升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家长按期向教师汇报幼儿在家期间的学习表现、成长进度以及对幼儿今后发展的建议,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教师应积极思考、审时度势,结合专业知识回应家长的诉求,双方应探寻一条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最佳道路[2]。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业务水平、责任意识、职业精神等,对家园共育的教育效果不可谓不重要。且随着教育的深入以及教师的殷切指导,家长的育儿经验和教育手段愈加丰富,以往的理念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亟须重视自我层面的学习与提升。在未来,幼教工作的评价与判定将更加全面、新颖,家长甚至幼儿都有义务对本班教师的业务水平广泛评价。当然执教能力仅仅是冰山一角,更要关注师德和班风建设,以达到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总体要求。
(三)有利于改善家长观念
家园共育是一项教育工程,基于教育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家长将成为促进教育乃至推动教育发展的驱动力。受各种因素制约,不少家长的教育意识还停留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年代,面对自家儿女提出的各种要求全盘接收。有些父母需要外出务工,或因工作原因长期出差,只能将幼儿托付给教师管理,导致家庭教育名存实亡,一旦幼儿在园期间出现任何问题,家长又会对教师和幼儿园产生不满情绪甚至敌意,使教师陷于两难的境地。此外,由祖父辈一手带大的幼儿,面对教师的教育时通常报以不服管、不认管的态度,长期无底线的溺爱关怀造就了幼儿的叛逆心理,想要彻底改善这种情况难上加难。而家园共育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宝贵的沟通渠道,彼此增进交流、互动和合作。
三、家园共育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没有详细解读
近年来,学前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注与支持,它被看成是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关幼儿教育、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学等方面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教师及家长深表认同,积极开展相关学习。然而受各种条件影响,现行的教育方法还是尚有不足,体现在以下方面。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联系幼儿的身心特征和成长经历,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脱节,仍然以成人的思维看待此类问题,致使幼儿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2.教师缺乏换位思考能力,仅仅是从个人角度来分析幼儿的情绪和心理,对幼儿的情感诉求置之不理[3]。
3.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指导教师,尤其在偏远落后的乡村地区,教师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常规教学尚显乏力,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难以开展。
(二)课程体系和教育素材有待完善
纵观现状来看,幼儿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完备的课程体系和教育素材,步入义务教育阶段后,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量才逐渐提升。目前论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多以强调心理教育的功能性、重要性为核心信息,少有专家或学者关注课程建设。同时,迫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很多家长会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投放在幼儿的知识学习层面,越来越多的幼儿园紧跟家长的想法,推动知识课程的多元化、娱乐化,但少有幼儿园会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内容,仅仅通过定期举办活动、附加课等手段“例行公事”。除此之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目标性和规划性,当幼儿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时,教师会根据个人经验决定是否开展心理教育,并未考虑幼儿的实际感受;或者教师有需求开展类似活动时,因缺乏教材、缺少指引而导致活动受限,甚至停止开展。
(三)欠缺有效的沟通方式
家园共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与平等,这是家长与教师双方应该保持的默契,是一切交流沟通的前提。如今有些幼儿园过于在乎家长的意见和感受,甚至存在着“讨好”般的教育服务行为,恐怕因家长的偏激评价影响了幼儿园的发展前景。另外一种情况刚好相反,教师向家长“发号施令”,任何通知都带有强行命令的口吻,家长不得不配合教师,很多家长抵触甚至是害怕与教师谈话。久而久之,这种认知层面的误区严重阻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推进。
四、家园共育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提倡家园互助,重视心理教育
教育活动方面,应严格遵照上级有关指示精神落实工作,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依照本班、本年级、本园等不同层次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内容。结合适龄幼儿的个性特点、行为差异等制订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案,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发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等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特色项目,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社交能力、情感流露、行为习惯等[4]。
优化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种途径,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建议能否直击家长的内心,获取对方的情感认同,继而达到双方互助的教育效果。因家长对心理教育的不重视、不作为,导致幼儿从小埋下心理疾病隐患的现象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与现行的教育体制以及对分数成绩的高标准要求不无关系。今后的教育是多元化教育,是综合能力比拼的基础与条件,智力、知识等仅仅是人才评价的一种方式,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人才的价值导向问题。因此教师有义务向各位家长传达这种理念,如举办知识讲座、育儿交流活动、家庭走访等,拉近与家长的关系,潜移默化改变家长的认知和态度。
(二)健全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素养
事实证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课程要针对年级或班级制订配套的操作规则,不同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时机颇有考究,要求教师具备捕捉教育信息的能力,擅于挖掘具有价值意义的素材和资源,不断丰富课堂活力。加强研究幼儿心理变化规律的同时,要着重分析各类家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和准则,结合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对策。课程结束后,应重点探究课程的有效性,广泛征求吸纳家长意见,注重个人反思、提炼教育精髓,为日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活动的开设创办夯实基础。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落实,离不开广大一线教师的努力和奉献。随着教育的深入、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各具特色,传统的思想观念势必被先进的教育观点所淘汰,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还需要幼儿园为教师提供个人进步的契机与平台,可定期开展培训学习活动,丰富专职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识;面向社会聘请心理教育专家莅临指导,为本园教师答疑解惑、出谋划策;鼓励带动教师深入研究各种心理教育实践类活动,激发教师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教育的双措并举,推动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拓展交流渠道,强化监督评价
1.建立家庭教育特别计划,如组建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家长会等,一改往日由教师单独宣讲、家长被动倾听的局面。教师鼓励各位家长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强力监督,如指派个别家长负责委员会管理,当教师及家长发生意见冲突甚至矛盾时,采取民主制、磋商制等形式化解危机、吸纳建议,教师始终站在广大群体的利益角度思考心理教育的改革方案[5]。
2.开设家长入园观光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赋予开放性。需要教师提前听取家长的意见,错开因工作繁忙抽不开身的时间,规划好班级开放的时间和日期,让家长第一时间看到幼儿在园的表现,以及幼儿园和教师对幼儿负责的一面。
3.调查发现,亲子类活动最易引起幼儿和家长的情感认同,教师不妨在亲子活动期间适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如引导幼儿帮助父母整理房间、做家务等,体验活动的多面性和趣味性,既达到知识教育的目的,也有助于心理教育的开展。
4.成立班级微信群、设立公众号、建立幼儿园网站等,定期为家长推送国内外育儿最新理念,鼓励优秀家长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不断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综上所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启蒙教育时期的重点研究内容,就目前来看,也是国内幼儿教育体系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贯彻落实,需要幼儿教师与各位家长齐心协力、同措并举,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加强沟通交流、建议探讨,探索一条最为适宜的家园共育新道路,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打开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孟晓.家园共育背景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策略[J].教师,2023(02):87-89.
[2]施天宇,朱巧云.走进你的“心”——探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J].好家长,2022(34):76-77.
[3]丁晶晶,王亚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及策略——以幼儿园教学活动为例[J].数据,2022(09):122-124.
[4]葛念祖.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救助策略——基于突发事件背景下的探索[J].教师博览,2022(15):27-28.
[5]司启萍.心向阳光快乐成长——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方法[J].幸福家庭,2022(01):13-15.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