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周莹,1982年生,广西南宁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通过任务驱动、探究活动、课程标准理念等途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学习任务群;革命文化教育;任务支架;小学语文教学;《朱德的扁担》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0-0050-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语文课标》)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1]20。这就要求教师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文化教育内容,其中的革命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加上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而需要教师巧妙处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为此,建议教师结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使学生实现语言学习与精神内化的“双向融合”。
一、借助任务支架,促进思辨性阅读的发生
在语文学习中,思辨性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不仅理解文本内容,还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为更好地促进思辨性阅读的发生,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和探究。“任务驱动”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其通过设置具体、明确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发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深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辨析和探究,促进思辨性阅读的发生。
教师设计任务驱动,应按照以下步骤推进。首先,明确任务的目标和内容。任务的目标应与思辨性阅读的核心目标相一致,即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2]。任务的内容可以选择具有争议性或开放性的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辨析。其次,考虑任务的难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设计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使任务既不会过于简单而缺乏挑战性,也不会过于复杂而导致学生难以完成。最后,注重任务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教师可通过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任务、组织辩论或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朱德的扁担》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革命先辈”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是小学阶段第一个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安排了《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四篇课文,通过讲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胡兰的事迹,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以朱德的事迹为切入点,体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故事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一直深受学生喜爱。然而,对于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范围的故事,如战争和革命先辈的故事,其理解难度相对较高。为更好地引导二年级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故事,教师可设置如下任务支架。
任务支架一:创设“聚焦红色展品,传颂革命先辈故事”单元主题情境,让学生在主题情境中阅读、感受“毛主席挑灯夜思”“朱德军长和战士一起挑粮”“周恩来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刘胡兰宁死不屈”等革命故事内容和革命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整合单元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教师提出“故事中的角色有哪些特点?”“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故事,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其他同学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任务支架二:讲述“传颂革命先辈故事会”中的革命英雄故事。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革命故事中的人物品质和精神内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将故事生动地阐述出来,教师可先提问:“在朱德挑粮的故事中,朱德同志表现出了哪些品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朱德的行为和态度,让学生发现人物的优秀品质,如坚定的信念、无私奉献、勇于担当、身先士卒等。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文本中提炼出关键信息。接着,教师提问:“通过扁担究竟‘藏还是‘不藏的观点交锋,你感受到军长和士兵之间怎样的情感?”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理解革命精神的核心价值。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逐渐明确这个故事所传递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最后,教师以“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和价值观。通过讨论,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指南。
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和讨论。通过互动交流,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对革命精神的领悟。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通过以上任务支架,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从中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学生通过思辨性阅读,积极思考和探究革命先辈的品质和精神内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价值观;通过与同学互动交流,进一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以探究活动为载体,推动思辨性阅读的开展
《2022年版语文课标》在“学业质量描述”中对第一学段学生提出“在跨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观察、提问,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所得”[1]38的要求。探究活动和思辨性阅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探究活动可以为思辨性阅读提供实践的舞台,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思辨性阅读则可以为探究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辨析,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能力[3]。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探究活动和思辨性阅读有机结合,以探究活动为载体,推动思辨性阅读的开展。具体而言,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辨析,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锻炼思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在交流和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成长,促进思辨性阅读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首先,设计探究活动需要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开放性。针对性强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开放性强的问题则能够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需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和难度,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又能够锻炼思辨能力。其次,设计探究活动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只有当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才能够真正发挥探究活动的作用。再次,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注重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成长。最后,设计探究活动需要注重评价和反馈。评价和反馈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评价和反馈,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注重评价和反馈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同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例如,在教学《朱德的扁担》时,教师可按以下方式进行。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如朱德的生平事迹、扁担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等。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信息,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和相关知识,为开展思辨性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辨析,如“朱德选择扁担作为挑粮工具的原因是什么?”“扁担在现代社会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等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如模拟朱德挑扁担的场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最后,设计评价和反馈环节,让学生互相评价、讨论交流,如让学生分享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对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等。在这样的评价互动中,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以上探究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景和思考的空间,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辨性地阅读《朱德的扁担》一文,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以新课标理念为纲领,深化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涵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2022年版语文课标》设置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课标分别针对第一至第四学段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第一学段主要是让学生“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4]。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2022年版语文课标》课程理念第2条提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1]2该课程理念倡导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不同学段设计有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群。统编教材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编排,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应研读课标和语文教材,根据相关课程理念和教材内容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具备对文本的全面理解和深入分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提高思辨性阅读的效率。《2022年版语文课标》强调“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增强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1]55,教师可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
一是找准思辨切入口,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找准思辨切入口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辨析的关键。思辨切入口应该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争议性的问题或话题,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辨析[5]。通过思辨切入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语言等,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判断,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找准思辨切入口既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内涵的关键环节。找准思辨切入口的关键在于选取一个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主题或话题。这个主题或话题应该与文本的核心观点紧密相关,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以《朱德的扁担》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取具有挑战性和争议性的主题或话题,如“朱德的扁担该不该藏起来?”,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思辨性阅读,以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在开展辩论之前,学生要找出自己的理论依据(可以是文章中的语句,也可以是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尊重他人的观点,避免情绪化的表达。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观点,如:有人认为应该把扁担藏起来,因为朱德太辛苦了;有人认为扁担不应该藏起来,因为它体现了朱德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些观点都值得学生进一步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对辩论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辩论中的表现,是否做到了理性思考、尊重他人、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总结,指出学生在辩论中的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促进学生深度阅读。《2022年版语文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1]3阅读情感与思辨性阅读紧密相连,前者能深化后者的理解层次与思维深度。学生一旦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往往就能洞察文本背后的主题与思想,进行更有深度的思辨。反之,思辨性阅读也能促进学生情感发展。通过探索文本的情感元素和主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均能得到培养。在文学阅读中,这两者相辅相成,可以共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并促进思辨性阅读的发生,需要教师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展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元素。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元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6]。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角色,通过表演再现当时的情境,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进而激发阅读情感。
教学《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促进学生思辨性阅读,教师可设计以下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朱德同志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色彩,如朱德同志的谦逊、朴素和坚韧不拔。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扁担的象征意义及其为何成为历史文物。学生需要从文本中寻找依据,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最后,让学生以“如果我是朱德”为题写一段文字,想象自己身处当时的情境,会如何选择和行动。这样的写作练习以“思辨阅读与表达”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为主线,让学生既能更深入地理解朱德同志的品质和精神,又能培养思辨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最终品味到“藏扁担”与“不藏扁担”的深意。
总而言之,在教学与革命文化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应立足学生本位,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目标,扎实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从革命文化教育题材中汲取能量,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获得革命精神的熏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晶.统编教材革命传统类课文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J].语文建设,2021(10):4-8.
[3]李吉银.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育人价值及教学策略[J].教育视界,2021(20):4-9.
[4]陈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2023(27):88-89.
[5]陈家尧,蔡其勇.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77-80.
[6]谭艳辉.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视角与策略[J].七彩语文,2022(28):79-82.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