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余志明,1967年生,江苏无锡人,本科,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素养视域下语文课程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建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价值和现实困境,探索“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0-0040-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语文课标》)在“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倡导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意识。初中语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教、学、评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学—评”一体化的“教”是指教师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学”是指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而开展的学习活动,“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效果进行评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评”一体化如何实施?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运用什么样的工具和语言进行评价?这些问题需要语文教师思考和探索。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价值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达成
核心素养指向培养学生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语文教学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还要关注评价方式的运用。《2022年版语文课标》倡导“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就是以核心素养导向作为评价的着力点,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参与程度和素养发展水平,最终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嵌入教学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为评价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质量,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不仅明确了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而且为“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依据。通过“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可以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有效开展教学,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指向真实学习的发生
“评价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是关于课程评价功能的一种新认识和新提法,进一步强调了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过程性,改变评价手段和评价方式,使评价过程伴随学习活动全过程,重点关注学生的品格和能力。此外,评价必须真实,真实的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下面以一道语文题“小文同学的阅读之旅”为例,说明评价如何指向真实学习的发生。
活动1:“行走,收集一路好风景”。行走于书卷中,你会领略到万千景象、体会到万般心绪:有春水的开阔“ ,风正一帆悬”;有孔子立于川上,感叹时间飞逝,人事变迁“ , ”;
有王湾行至北固山下,感慨新旧交替,天道循环,“ , ”。璀璨哲思,光耀古今。(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填写诗句)
活动2:“行走,结交三五好友”。小文觉得一人赏景有些孤单,想加入文学群,和年纪相仿、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看山看水。
1.她应该申请加入下面哪一个文学爱好者微信群?
A.豆蔻年华 B.弱冠一族 C.而立之家 D.不惑岁月
2.小文成功入群,为更好地加入群聊,阅读了以下3则关于交友的材料,请你帮她概括交友的原则。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③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活动3:“行走,读懂一路好故事”。群友们围绕“探究成长之路”这一主题,开展了一场《朝花夕拾》读书研讨会。研讨会上出现了3种观点,你认同哪一种观点?结合具体篇目加以分析。
①《朝花夕拾》是一部充满温情和童趣的作品。
②《朝花夕拾》是一部讽刺黑暗、冷漠的社会的作品。
③《朝花夕拾》是一部讨论儿童教育的作品。
从学生角度看,这道题的生活代入感很强;从评价角度看,这道题除了考查语文基础知识,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引领学生体悟哲思、学习古代文化知识、学习交友原则等,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发生在知识生成状态或应用状态的情境中的评价,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指向学生真实学习的发生。
(三)指向教学常识的回归
“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是运用科学方法和事实证据来回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教学问题。初中语文教学如果不注重科学性,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式的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可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它不仅关注课堂教学的起点和重点,而且关注课堂教学的终点。“教—学—评”一体化包含三重含义:学教的一致性、教评的一致性、学评的一致性。教、学、评三者构成一个整体,杜绝语文教学的随意性,使语文教学的过程和目标变得清晰。如,一节课原本有3个教学目标,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里,教师可以设计3个或多个指向教学目标的学习任务,再围绕学习任务设计3个或多个教与学的活动,最后根据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也就是说,教学评价对应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对应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对应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所有教学环节均体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建构,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现实困境
(一)评价研究行动滞后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虽然早已提出,但是根据研究现状看,区域间、学校间、教师间无论是从思想认识高度还是研究效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基于课标的课程改革、育人方式和评价内容的改革未能同步推进,教、学、评的良性互动仍未形成。《2022年版语文课标》颁布实施以来,语文教师的研究趋向“任务群教学”“单元整体教学”“跨学科学习”等,重点探究教学方式如何变革才能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评价层面,教师重点关注终结性评价中的命题研究,疏于过程性评价研究。虽然这两类研究都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教学层面的研究已经下沉到课堂教学,并且已经有了具体可行的策略及物化成果,而过程性评价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未形成教学评价的实操性策略。
(二)活动设计出现偏差
“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是教、学、评之间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在循环互动中实现三者的动态发展。审视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教—学—评”陷入了断带循环的困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标导向下的学与教匹配度不高;二是教与评的匹配度不高;三是学与评的匹配度不高。原因主要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设计没有形成对应关系。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来推动,如果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富有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就可以有效地串联知识点,确保教学不偏离主线。
(三)高阶思维发展受阻
教学具有进阶性,如果教学评价以终结性的“检测”为主,学生的思维就会固化,原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一是模式化的“答题套路”逼迫学生按照固定的思路理解文本;二是“标准答案”制约了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三是单一的“问答形式”注重评价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四是情感体验无法通过试题进行检测;五是学生难以从终结性评价中实现对自身的动态监测和有效调整,缺乏自主建构语文知识的意识,高阶思维得不到发展。因此,提高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改变教学设计,而且要着眼于课程整体来改变评价方式。
三、“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操要义
(一)制定目标应依标靠本
“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是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评三者联动,在学教一致、教评一致和评学一致的融合联动中达到预期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讲究科学性,要从《2022年版语文课标》和语文课本中找到依据。《2022年版语文课标》从宏观层面确保教学不偏离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本从微观层面保证单篇课文或课时目标的适切性。也就是说,教师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要关注语文教材的助学系统,如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等,在把握学生学情的前提下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七年级下册课文《陋室铭》的教学目标时,可以按照以下流程思考。首先,解读《2022年版语文课标》,分析课文《陋室铭》。《2022年版语文课标》提出阅读文学作品,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陋室铭》是一篇文学作品。其次,分析课文,明确《陋室铭》所在单元的学习主题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指向文化自信的培养。最后,分析学生的学情。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是对作者情志的把握有难度。综合分析,教师可以制定《陋室铭》的如下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馨”“何陋之有”等重点文言词句的含义;2.品读课文,体味铭文的文体特点和巧妙的构思;3.体悟作者安贫乐道、高尚节操的情怀。在解读《2022年版语文课标》、分析课文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制定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将会更加精准,有利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
(二)教学评馈融合联动
《2022年版语文课标》把课程评价提升到课程理念的高度,教学评价已经不只是在教或学之后再进行评价的终结性评价,也不再是在教和学之后等待第三方来评价的一个独立环节,更多的是已经嵌入教学活动,与教、学同时发生。评价是全程性的,目的在于纠偏,不仅监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且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有利于教师依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最终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教学设计不但要设计教师教的方案和学生学的方案,还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以及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及时进行反馈和纠偏,真正形成教学评馈的融合联动。如,课文《陋室铭》的一个教学目标是引领学生体味铭文的文体特点。教师可以设计朗读课文、找出韵脚、韵文韵译等学习活动,根据学习活动设计评价方案,检测学生是否达成目标以及目标的达成度。
(三)评价量规助力进阶
《2022年版语文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倡导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表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目的是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以及评价量规的导引下,进行有目标、有进阶的学习。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前设计评价量规,告知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过程的实践性和任务的结构性,因此,教师设计的评价量规也要与之相适应。量规即任务,必须凸显评价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结构性,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评价要创设评价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教学评价要整合评价内容,力求体现评价的结构化;教学评价要检视量规梯度,关注评价的进阶性。
例如,执教九年级上册课文《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校园电视台开设了《人物》栏目,应栏目编辑的邀请,你将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古仁人的情怀——范仲淹》节目制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初识范仲淹,引文诵读感人物”“走近范仲淹,静思细品赏湖景”“感悟人生,字里行间悟情怀”3个学习任务,其中第三个学习任务是“分析范仲淹的作品,你认为范仲淹具有怎样的人生志趣和情怀?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范仲淹的评价”。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如表1所示的评价量表。
表1 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生平事迹 能够条理清晰、有重点地概括人物生平经历及事迹 基本能够概括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事迹 不能概括出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事迹 精神情怀 彰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写出两三条 彰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写出一条 无法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评价语言 语言简洁生动,能够表达出对人物的赞美之情 语言简洁,基本能够表达出对人物的赞美之情 语言缺乏条理性,不能表达出对人物的赞美之情 ]
表1评价量表是基于情境和任务要求而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前明确学习目标,体现了评价的梯度性。表1评价量表本身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方便学生准确评价自己在各个学习环节的表现,可以清晰地呈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及达成度。
总之,在初中语文践行“教—学—评”一体化,可以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让语文课堂的教与学真实发生,使语文课堂教而成学、学有成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