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及路径研究

2024-06-13 23:16:56周庆高晶晶
理论观察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周庆 高晶晶

摘 要:英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继承和发扬英雄精神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使命。然而,通过实际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将英雄精神融入思政课的现状并不理想,存在融入过程过于表面化、教育手段过于单一、英雄精神内容过于固化和神圣化以及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体验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主体和教学目标为导向,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启发、学生体验与表现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探索创新性的融入方式。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构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环境、客观情境、生活实际以及实践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英雄精神的教学融入效果,使伟大的英雄精神在学生心中“站起来”、“活起来”、“富起来”和“转起来”

关键词:英雄精神;心理情境创设;高校思政课;大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2 — 0157 — 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1]。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传承英雄文明和践行英雄精神。这表明,将英雄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思政课自身的开展来看,它是体现思政课社会价值的精神基础;从塑造新时代人才的角度来看,它是培养具有道德、智慧、体魄和美感“四有”新人的精神滋养;从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来看,它是激励中国人民奋进的精神力量。因此,在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对高校大学生英雄观和思政课英雄精神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进而从心理情境创设的视角探讨了英雄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原则和有效途径。

一、心理情境与英雄精神相关概念界定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139。人无法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而是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从事各种活动。这些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核心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英雄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放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使大学生对英雄精神的理解达到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有机统一。

(一)心理情境的相关概念

在心理学领域,“情境”被定义为能够激发和促进人类行为的具体环境。社会心理学进一步强调情境的社会客观性和主体性,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外部刺激、内部反应以及主观认知的共同作用。罗特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对心理情境进行了全面解读,指出个体在受到外部刺激后,会形成主观感知,并将其与既有认知结构相结合,共同影响个体行为。这一理论明确了心理情境既涵盖客观环境,也包括个体对这一环境的认知和体验。在心理情境中,个体的体验最为真实,感悟也最为深刻。鉴于心理情境的可控性,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情境来调节个体的认知,激发情感和意志,从而改变其心理状态,最终影响行为。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心理情境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创设特定的教育条件,以实现教育目标。心理情境是外部“境”与内部“情”的有机结合,旨在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态度和行为。

(二)英雄精神的基本内涵

历史长河中,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伟大的英雄群体,正是他们塑造了独特的英雄精神。因此,英雄精神并非一个空泛的概念,它具有具体性、历史性和现实性。要深入了解英雄精神的内涵精髓,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论述中寻找答案。马克思认为,英雄人物是社会存在的产物,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英雄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源于人民群众。列宁指出,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毛泽东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3]邓小平认为,在革命和建设中,我们需要一大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赶上并超过国际先进水平。[4]江泽民和胡锦涛也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5]可见,民族英雄和人民英雄所承载的英雄精神包括:“矢志不渝、忠诚坚定”的信仰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初心不改、顽强执着”的奋斗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二、英雄精神融入思政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山西某高校大学生关于英雄观现状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英雄观呈现出积极健康的状态,将英雄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入过程扁平化

根据对大学生对英雄精神学习态度的调查结果分析,大多数大学生对英雄精神持有较高的接受度和认同感。然而,当涉及到将英雄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效果时,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效果仅为一般,这一结果反映出课程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平衡。为此,我们需要从课程供给的角度进行深入反思和改进。首先,教师在传递英雄精神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但现状是,部分教师缺乏个性化教学风格和独特的教育方法,导致英雄人物的呈现方式过于僵化,英雄精神的内涵未能得到充分而深刻的展现。其次,英雄精神的培育过程过于单一化。在课堂上,教师对英雄人物及其内涵进行讲解;而在课后,学生则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调研,并以期末考试和调研成果作为评价标准。这种模式忽视了情感和能力目标的培养,与英雄精神培育的核心目标相背离。

(二)融入方式单一化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大学英雄精神的培育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这种“我说你听,我讲你通”的单向灌输模式很难吸引学生的主动关注,其融入效果并不理想。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单一的理论讲授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与他们对英雄精神培育的期待相去甚远。此外,尽管学校偶尔会组织一些以英雄精神为主题的课外活动,许多学生却认为这些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过于注重娱乐性和观赏性,未能深入人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部分教师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存在不足,未能有效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这与新时代大学生追求新颖、变化和趣味性的心理需求产生了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其次,学校在英雄精神培育的实施上存在不足,缺乏一个长效和系统的培育机制,导致英雄精神的培育常常局限于“装饰性”或“舞台式”的表面形式,而未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

(三)融入内容教条化

首先,关于英雄精神的内涵,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僵化现象。通过课堂调研我们发现,英雄精神的解读往往局限于列举抗战时期的民族英雄,而未能将中国传统英雄文化、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培育出的英雄精神,以及新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物展现的英雄品质有机地融合和系统讲授。这导致部分大学生将英雄精神简单等同于抗战时期英雄人物的英勇表现和特质,而未能全面理解和把握英雄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

其次,英雄形象的塑造趋于神圣化,部分教育者过分强调英雄形象的完美无瑕,试图通过塑造英雄人物的精美外壳来增强其说服力。这种做法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假大空”的违和感,并由于缺乏从辩证角度出发的英雄故事讲述,引发大学生的强烈排斥情绪。因此,教条式的教育方式可能促使学生产生消极抵触心理,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问题的产生,除了教育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外,还与部分大学生自身的政治素养水平有关。例如,在处理网络恶搞英雄事迹的现象时,部分大学生持娱乐化和无关紧要的态度,反映出他们对英雄形象和英雄精神认识的不足。

三、心理情境创设视域下英雄精神融入思政课的重要原则

针对英雄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际状况可知,融入过程采取什么方法、达到什么标准、实现什么样目标等问题尚未明确,致使融入效果不佳。文章试从心理情境创设视角寻找融入的重要原则,以期探索英雄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一)主体性和目的性相结合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自我意识和价值追求,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在和谐、平等、互动和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思考与问题解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心理情境的创设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英雄精神的教育方式也应满足大学生的主体需求。将学生视为容器的教育方法,以及流于形式、缺乏深度的教育方式,都不符合大学生的期望,甚至可能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另一方面,创设心理情境并非仅仅迎合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为实现特定目标服务。教师应当明确,英雄精神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而非简单地传授相关知识。在理解和掌握整个英雄精神教育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应紧扣教育主题,创设富有成效的思政课心理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关注,引导他们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努力学习并践行英雄精神

(二)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

关于英雄精神教育是应该“点燃”还是“灌输”的争论,一些学者各执一词,然而这种对立的态度并非明智之举。事实上,“灌输”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正确性和有效性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6]因此,将英雄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灌输”的原则,并且要大胆地进行“灌输”。

然而,“灌输”并不是简单的强制输入,也不是生硬的宣传教育。关键在于如何改进“灌输”的方法,将其与启发式教育相结合。在当前的英雄精神培育问题上,我们不应该脱离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来探讨培育方法,而应该转变传统的“灌输”思维,将重点放在大学生如何接受教育上。我们需要摒弃空洞、教条和抽象的说教,而是要善于将知识性、思想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触动人心、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教学情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英雄精神的严肃主题。

(三)体验性和表现性相结合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P135。毛泽东也曾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7]。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行合一的原则尤为重要。英雄精神的教育并非单纯的课堂讲授,而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主动投入的学习过程。仅仅通过听讲,学生难以将英雄精神深刻内化并转化为行动。因此,必须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身体力行、用心感悟英雄精神,这样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内心的信念和理想。然而,实践体验虽能让学生产生深层次的认知和情感,但这些体验往往是短暂且易于消逝的。所以,教师在学生体验之后应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将感受和体会有机地表达和升华,从而加强和巩固这些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准确和深入地理解英雄精神,并将其转化为持久而积极的社会行为。

四、心理情境创设视域下英雄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传统思政教学忽视了心理情境的作用,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又使英雄“落泪”。 因此,在坚持融入原则的基础上创设相适的教学情境,使得大学生对英雄精神达到认知、认同和践行的统一。

(一)创设语言情境,让英雄精神“立”起来

面对当前教育环境的扁平化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似乎变得“无情”,学生则“无脑”,英雄人物被“冷落”,英雄精神也趋于“躺平”。这种现象对于教育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8]其中,教师的情怀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将英雄精神与教师的情怀紧密结合,以影响和激励大学生呢?

首先,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有效的语言情境。语言是传达思想和精神的最直接手段,因此,教师的讲述必须生动、充满情感,才能真正传达英雄的精神。单调的叙述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创设语言情境并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还需要借助其他手段进行辅助,如多媒体技术和大众传媒等,以生动的方式呈现文字内容,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从而增强英雄精神的感染力,激发学生主动关注、探索和践行英雄精神。

(二)创设客观情境,让英雄精神“活”起来

当前教育环境中,英雄精神的融入方式过于单一,这反映出我们面临的挑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依托具体的客观环境来构建心理情境。教育场所的氛围对学生的内心产生深远影响,能够有效改变他们的认知和行为。我们可以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资源,大力宣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以此营造一个充满英雄文化的校园环境。具体措施如下: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英雄人物故事来渲染氛围。比如,在院校官网设立英雄精神专栏,展示当地英雄人物的故事。同时,可以运营“传递英雄精神”微信公众号,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收集英雄故事并分享到平台上。其次,利用讴歌英雄精神的视频资源。最后,我们可以通过红色经典歌曲和朗诵来传递英雄精神。通过故事、视频和音乐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情境,让英雄精神从书本、课堂和历史中走向现实,深入人心。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英雄精神“富”起来

英雄精神源于现实生活,与日常生活脱节的英雄精神无法真正产生。英雄精神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而现实生活正是这一精神永不枯竭的源泉。过去的教育过于强调英雄精神的培育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分离,导致英雄精神变得僵化和神圣化,这种情况迫切需要让英雄精神重新回归现实生活。因此,在融入过程中,情境创设的生活性至关重要,教师应针对大学生选取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立足生活化的情境内容来展现英雄精神的“真实富足”面貌。首先,创建身临其境的互动平台。英雄人物的事迹具有可借鉴性和可信性,身边的英雄榜样更易于观察和模仿。因此,我们要鼓励大学生去发现身边的英雄事迹,让他们明白英雄精神并非遥不可及,英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平凡举动同样充满伟大。

(四)创设实践情境,让英雄精神“转”起来

当前,大学生对英雄精神的学习尚未实现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统一,这主要是由于教育过程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应着力于情境的创设,使之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富含实践内涵。首先,可以利用周边的红色教育基地,开设第二课堂。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战役遗址、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地,让他们在实地考察中更直观地感受英雄精神。其次,学生在对英雄精神的体悟过程中,往往容易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忘。因此,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将所学所感表达出来,并邀请当地的革命老人和英雄人物进行分享,以此升华学生对英雄精神的理解。再次,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去体验信仰精神、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最后,我们还需加强线下与线上实践的结合。作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大学生应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勇于与任何试图诋毁英雄形象的行为进行斗争,努力成为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先进网络卫士。

五、结语

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围绕着“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主题接续奋斗。在祖国危难年代,实现国家独立离不开无数民族英雄;在祖国艰苦岁月,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起点离不开无数人民英雄;在祖国停滞时期,走上蓬勃发展道路离不开无数人民英雄。如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刻,更离不开人民英雄,离不开历经岁月积淀而历久弥新的英雄精神。传承英雄精神是国人之重任,大学生英雄精神的培育又是思政课之重任,在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时代,鼓励大学生学习英雄、争做英雄和成为英雄,众人拾柴火焰高,共同谱写英雄之歌,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国梦。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强调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 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N].人民日报,2013-09-27(0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155.

[3]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C]//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9.

[6]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7] 毛泽东.实践论[C]//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科教导刊(2016年35期)2017-04-01 02:00:20
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科技资讯(2016年30期)2017-03-30 02:30:05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和重构
科教导刊(2017年3期)2017-03-14 22:33:15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考试周刊(2017年2期)2017-01-19 10:20:46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6:43:34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09:33:26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42:06
论专题化教学是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