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淑华 孟熙
摘 要:心理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积极心理因素,是大学生的一种积极力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成因,提出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的途径和策略。从保持乐观心态、提升自我效能感、对未来充满希望与培养心理韧性四个方面入手,以帮助大学生预防和改善心理问题,提升心理资本。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资本;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2 — 0139 — 04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高校迫切需要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以应对这一挑战。当前社会环境相对复杂,由于心理资本储备不足,大学生在应对就业和成长挑战时,容易遭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导致心理发展失衡。因此,本研究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现状出发,通过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心理资本四个要素的改善方法,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恢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
2004年,Luthans受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简称心理资本。他提出心理资本的概念是指个体具有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表现是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1]。它的组成部分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2]。
从2009年开始,我国学者就开始系统进行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到现在为止,心理资本的概念、测量工具、研究领域和结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在概念上,国内学者的观点并不相同,但都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力量。在测量工具上,张阔等人还开发了适用更广泛的心理资本问卷(PPQ)[3]。国外心理资本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工作绩效、职业倦怠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4]。而在我国教育学领域中,国内学者从心理资本的角度出发用于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成绩目标、职业发展等方面。我国学者张阔等人所得结论与Luthans等人的大致相同,证实了心理资本这一高阶因子及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与韧性四个因素的合理性。
二、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显著,且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经过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的深入调查与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高于平均水平,但各要素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在不同年龄、专业和学习基础的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例如,大一新生由于对大学学习抱有较高期望,普遍展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其心理资本水平往往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11]。此外,家庭条件优越且学习基础扎实的学生,其心理资本水平也普遍高于那些学习困难且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这些现象表明,学生的心理资本受到外界因素的较大影响,呈现出不规则和不均衡的发展趋势。
三、大学生心理资本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利用智能手机社交
看手机成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人群,沉迷于手机的各种功能,成瘾行为尤其严重,如今大学生更愿意利用智能手机软件保持远距离社交。大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产品与朋友进行交流,但这种远距离社交会使学生之间产生心理上的距离感,长期以往大学生会感到孤独。虽然大学生可以与其他人进行近距离社交,但距离感仍然存在,人际交往不顺利也会影响大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情绪。
(二)社会环境的变化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对大学生心理资本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学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企业难以维持生存,企业经营困难也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使得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有部分应届毕业生不得不暂时放弃就业而选择考研,这也导致了考研人数剧增。2021年有377万人报名考研,2022年比上一年增长80万,增幅21.2%。这反映出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
(三)自卑和失落的产生
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资本的重要因素。部分来自农村或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的学生可能会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同时,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可能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差异,加剧自卑心理。此外,家庭期望过高或过低,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产生负面影响。
(四)缺少挫折教育
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社会经验不足,心理不成熟,抗压能力普遍偏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经验有限,遇到问题时自我恢复能力不强。有研究分析表明,目前大学生还没有完全参与到挫折教育中,严重缺乏自我挫折教育的意识。各大高校的挫折教育体系还不健全,大学生的参与度低,挫折教育同样没有受到父母和大众的重视[8]。
五、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提升策略
(一)保持乐观的心态
1.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期间面临挫折时会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为了减轻冲突,降低焦虑感,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保护性的机制。家庭是父母与子女联系的港湾,父母要真诚地了解子女,相信子女,可以通过开展家庭会议的方式进行交流,让父母深入了解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思想,要让全体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自愿接受;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运用专业的知识技能消除心理障碍,也要注意大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建立不同种类的防御机制。
2.选择适当的动机水平
要引导大学生确立适当的成就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数据分析,使其了解到自身的发展特点,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优势,确定好计划中的每一个小目标。只要实现小目标,个体就可以获得积极良好的情绪体验。
在这一过程中要把控好成就动机水平,针对大学生的能力高低调试出可行方案。大学生还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随着能力提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动机水平。高校可以开展知识竞赛、运动会、才艺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氛围,使大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同时,能力又得到锻炼。
3.克服嫉妒情绪
可以通过恰当的应对方式和正确的归因摆脱嫉妒情绪。首先,当产生嫉妒情绪时,可以与亲朋好友进行沟通,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从他人的话语中得到情绪上的安慰,也可以通过运动、健身等方式自我宣泄,使身体感到疲惫,以调节自己的心态;其次,在面对失败时,教师和父母应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内部归因。将结果归因于努力这一可控因素,这样大学生可以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做事情会更加注重注意力和自身学识的投入,有助于乐观和专注力的培养。
(二)提升自我效能感
1.积极的心理暗示
教师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也是他人暗示的方式。教师善于给予大学生正向积极的反馈,通过赏识与奖励等方式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在表示肯定后给予大学生正确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获得信心,并反省自身的不足,利用教师的引导和评价改进行为,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更高的提升。
要培养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力。当大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需要进行潜意识的强化,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可以做到” 。这样的暗示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迎难而上,从而克服困难。
2.重视挫折教育
家长要正确认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有关事宜不能大包大揽,要适当放手子女独立完成应尽之事,尊重他们的选择。当遇到困难或面临失败时,子女自尊心受挫,家长要给予鼓励和帮助,以积极的言语和行为增强其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失败不是坏事,因为每一次失败孕育的都是成功的萌芽,每一次失败都将更接近成功。
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挫折训练,提升大学生的抗挫折心态。在课堂上可以模拟情境,设置不同的挫折背景,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表演。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去,切身感受所扮演的角色在情境中面临的挫折,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
3.正确评价自我
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实事求是f 认识自己,用辩证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弥补自己的不足,发扬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愉悦自己、接纳自己、喜爱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和优势。既不能过分看重自己的长处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劣势而感到自卑。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接纳真实的自我,在积极的心态中,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潜能化为现实。可以回忆以前的经历,找出各方面比较出色的表现,肯定自己以前就已具备的良好素质。
(三)对未来充满希望
1.给予有针对性的关注
有研究表明,在四个年级的大学生中,大一和大四学生的希望水平比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低[10]。大四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就业和未来发展压力大。因此,学校要为大四学生提供个性服务,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为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开通就业创业网络渠道,并设置就业求职的相关课程。在设置职业规划和就业发展的课程同时,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便捷性和独特优势,将新媒体内容融入职业规划课程中。这样学生可以在新媒体时代迸发出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面对就业与创业挑战时可以增强生涯适应力和目标成就感,掌握更多的求职面试技巧,完成更高更远的职业规划。
2.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大学生可以在学校进行一些基本的社交行为。人际相处要遵循主动与积极、善意与感恩、尊重与接纳的原则。首先,大学生要增强人际联结,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加入兴趣社团,参加志愿服务;其次,朋友之间要学会共情倾听,用平和的心态倾听对方,通过对话来消除双方的消极情绪,有利于双方产生安全感和希望感,增进感情;最后,要学会适度拒绝。在参加活动时还要注意个人安全,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
(四)培养心理韧性
1.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对大学生的教育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学校的培养,二者缺一不可。通过父母支持和学校培养,两者联系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积极心理氛围和支持性环境。
家长需要认识到韧性对大学生心理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重要程度。走进学校,深刻了解学校对学生各项制度制定的原由,默契配合学校的教育措施。高校也可以定期邀请学生家长进入学校,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学习环境,为家长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培养心理韧性的重要性。家长与学校的共同努力,紧密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不仅可以改善和促进亲子关系,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家校的良性互动。
2.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不仅要为大四学生单独设置职业生涯发展课程,也要让其他年级的学生参与进来,为全体大学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树立起职业终身发展观,为未来的就业发展积攒竞争力心理韧性。
学校要根据大学生对职业选择和规划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模糊、就业选择焦虑、发展前景凌乱等问题,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实际情况规划自我,设置职业目标,提升职业心理素质,从而实现职业成就和个人理想。
3.以开放的心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获得成功之前往往不得不经历失败的考验,要坦然地接受人生的磨练与失败的考验,以开放的心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大学生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内心深处检讨自己并改正。“吾日三省吾身”,要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不仅要从自身的错误和失败中汲取教训,还要从他人的失败中获得经验。观察他人做事情的方法,学习他们遇到困难时的思维方式,从小事上汲取大智慧,以开放的心态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
4.增强心理的积极竞争优势
各高校都会为了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面向全体大学生,还要区别已经存在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学生,给予这些大学生更多的关注。除此之外,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学习激发独有的积极心理优势,并且运用心理优势提升自身抵御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的能力。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培养和提升积极竞争优势的有利环境,优化学校环境,包括人文环境、校风校纪、学术氛围,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优势的平台和机会,开拓学生眼界。教师也要运用积极教学模式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关注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激发其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参 考 文 献〕
[1]兰美云.具身认知视角下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探究[J].西部学刊,2019(24):72-74.
[2]李林英,肖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1):148-152.
[3]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01):58-64.
[4]吴伟炯,刘毅,路红,谢雪贤.本土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2,44(10):1349-1370.
[5]朱雅兰.地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与分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5(02):127-132.
[6]舒曼玲,廖心仪,秦露露.后疫情时代长沙市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11):1712-1717.
[7]杨兴洁,高岚,张索远,张立刚,周双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精神医学杂志,2020,33(04):241-246.
[8]赵欣. 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20.
[9]胡术恒.论大学生包容精神的培养——从“北京精神”之“包容”谈起[J].北京教育(德育),2012(03):21-23.
[10]翟玥霖,潘光花.我国希望感研究现状与展望[J].心理月刊,2021,16(16):229-230+225.
[11]李欧.警校大学生与地方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较研究[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3):49-52.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