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基本维度、关键表现与优化进路

2024-06-13 23:16:56刘思遥
理论观察 2024年2期
关键词:卓越教师教师培养创新能力

刘思遥

摘 要:随着卓越教师计划的不断开展,卓越教师培养已进入深水区。创新能力是卓越教师的关键特质,是其促变教学追求卓越的核心动力。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观,从三个基本维度探讨卓越教师的创新能力:创新认知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与创新互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关键表现,提出优化进路,以此推进卓越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卓越教师;创新能力;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2 — 0133 — 06

一、问题提出

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正式开启卓越教师时代;2018年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2.0意见》),预示着卓越教师培养进入深水区,由一个议题逐渐转为全面扎实的实务工作。《2.0意见》对卓越教师能力素质作了更全面的描绘:“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1]可见,创新能力是卓越教师的关键特质。国外对教师创新能力的研究先于我国,早在1999年NACCE(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Creative and Cultural Education)便阐明教学创新(creativity teaching)即教师发挥创新能力,使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2]。尽管教师的教学创新宗旨不一定在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但从社会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创新行为会形成一种榜样力量,鼓舞学生效仿,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意倾向和动机[3]。因此,探讨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基本维度、关键表现与优化进路,不但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亦能对当前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创意实践素养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二、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定位与基本维度

卓越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领头雁”和“风向标”,因此,对其创新能力的定位要择高而立,而对于基本维度的划分更要顺应我国教师能力相关研究传统,并结合创造力领域经典理论进行建构。在此,我们先定位卓越教师的创新能力,后探讨其基本维度。

(一)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定位

创造力领域通常认为产品是观测、评价创新能力的重要证明[4]。“新颖性”和“价值性”是创新产品的两个主要特征,这两个特征均能体现在个人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因此,就形成了两个层次的“新颖”和“价值”。教师的创新产品通常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意、规划或假设,例如QR码嵌入教科书辅助教学,在乡村小校混龄教学等。卓越教师作为“领头雁”“风向标”,其创新能力应被定位在社会文化层次上,即能够创造出非传统性的和领域认可的教学创新产品,但这需要一个渐进性的过程方能实现,见“表一”。

这个渐进性的过程体现在四个阶段。阶段一(①):新手阶段,能够挑战自我,创造出相对自身而言非常规性的教学;阶段二(①+②):成手阶段,其创新教学不但新颖,经个人的教学实践验证还非常有效,获得个人认可;阶段三(①+②+③):准卓越阶段,经过阶段一、阶段二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形成相对于整个教师群体来说比较新颖的教学成果;阶段四(①+②+③+④):卓越阶段,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创造出相对个人和群体来说,新颖且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形成榜样力量。

(二)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基本维度界定

我国对教师能力的相关研究自成脉络。申继亮提出“三维度理论”,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5],三维度理论奠定了我国教师能力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影响深远[6]。三维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活动的分类。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观,可以把人类活动分为三个类别: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反思活动[7]。对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续此种分类方式。但教学创新异于常规教学活动,从创造力阶段论的角度来看,创新的历程体现在准备-酝酿-豁朗-验证四个阶段[8],因此,不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了新想法或新规划,教学创新历程就结束了,验证(或)创新比发现创新更为重要。创意、规划或假设是否有效?同行和学生的评价如何?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这些验证均需要教师与学生、同行教师与专家互动以获取反馈,进而确定教学创新是否同时具备“新颖”和“价值”两个重要特征,以及这项教学创新是个人层次的还是社会文化层次的。结合教学创新活动的特性,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活动分类的基础上,把卓越教师创新能力分为三个维度:创新认知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互动能力。

三、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三个基本维度、关键表现及其模式建构

(一)卓越教师创新认知能力与关键表现

心理学家在探讨认知活动时重点关注知识和思维两个关键要素,并强调认知就是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9]。知识在卓越教师创新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同样重要。阿马比尔(Teresa M.Amabile)的创造力成分模式(The Componential Framework of Creativity)强调了“领域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决定作用[4],并提出领域知识是所有创新的基础。那么,对于卓越教师而言,首先需要具备的就是扎实的领域知识,关于教师的领域知识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各类教师专业标准中有明确要求。除了领域知识外,教师要想创新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创新?即需要具有完备的创新观,这是一类关于创新的实质、特征的知识,直接影响卓越教师的创新行为[10]。知识与思维难以割裂,思维的过程主要就是在运用知识的过程[9],所以,思维亦是创新认知能力的关键构成。在创造力领域,在某些特定年龄段内甚至用创造性思维能力代表一个人的创造力发展水平[11]。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具有不可分割性,创造性思维制造出来的创意、假设与规划需要批判性思维提供方向[15];同时,课程与教学信念既能对创造性思维起激励作用,亦能为批判性思维提供标准,因此,卓越教师的思维能力是由多种思维构成的一个整体。综上所述,我们结合相关研究进展初步描绘卓越教师创新认知能力的关键表现,见“表二”。

(二)卓越教师创新实践能力与关键表现

2021年12月18日,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博览会的卫星会议上正式发布了《卓越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勾勒了卓越教师在主要的教学场景(设计、实践以及评价)中的画像,体现的是卓越教师的实践能力[13]。那么在实践过程中,哪些能力将促成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师创新行为特征进行回顾,创造心理学家贝格托(Ronald A.Beghetto)总结出十项教师创新行为的典型特征:1.挑战性的任务(例如尝试去学或做一些新的事情);2.在错误中学习(而不是避免错误不敢尝试);3.接受不确定性;4.敢于面对难题;5.以灵活的思维和开放的心态进行教学;6.寻求并探索多种多样的想法、观点和经验;7.深层次的投入;8.享受过程;9.即兴;10.好奇和质疑[14]。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将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适当体现上述特征。但是,我们探讨的是卓越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并非一般教师,卓越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需择高而立,以彰显卓越特性。梳理《卓越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中的观测点并结合贝格托对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特征的描述,同时秉持择高而立的原则,我们简要勾勒卓越教师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表现,见“表三”。

(三)卓越教师创新互动能力及关键表现

教学活动本身就具有互动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管理人员的互动,都将为提升教学质量带来助益,但这是一般教学活动。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创造力互动观认为,在某些特定领域内,个人(individual)、领域内的重要他人(other persons)和工作(the work)三者将形成一个组织,组织内的各要素不但以互动的形式促成创新,这个重要他人更要通过互动为创新主体提供有效的物质性和信息性的支持[15]。在卓越教师教学创新这个情境脉络下,重要他人多为同行教师、专家教授与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社群,卓越教师如想与其互动首先要能把教学创新通过一定的手段转化为可传播的成果,供分享以及讨论。在分享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物质性(例如课件)或信息性(例如改进建议)的支持,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综上所述,我们初步描绘卓越教师创新互动能力的关键表现,见“表四”。

(四)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模式建构

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观为基础,提出了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三个基本维度,并结合相关研究初步描绘其关键表现。其中创新认知能力及其关键表现刻画的是卓越教师在教学创新过程中的内部景观,创新实践能力及其关键表现描摹的是教学创新过程中的外部画像,而创新互动能力则体现的是一种关键的卓越特质,是推动教学创新由个人层次上升至社会文化层次的关键。在明确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基本维度与关键表现后,结合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定位,建构“卓越教师创新能力发展模式”,见“图一”:

三项关键能力存在于不同的教学场景中,创新认知能力自始至终统领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价三项活动。以知识为基础,在创造性思维的运作下针对具体教学问题形成新的创意、假设与规划;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实践新创意、验证新假设与完成新规划;在评价阶段,通过教学评价知识技能,发挥批判性思维以判别创新是否有效,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至此,形成一个关键节点,即通过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完成了个人层次的教学创新。但我们在第一部分就已经阐明,卓越教师的创新是社会文化层次的创新,因此,卓越教师还需把这个教学创新转化成可观测、可评价的成果,推广至社群,通过与社群中的同行与专家的互动,进一步确定其是否新颖有价值,一旦社群成员确定这项教学创新既新颖又有价值,便获得了领域的认可。此时的教学创新能力则上升到社会文化层次,步入真正的卓越。

四、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优化进路

创新能力的提升是要结合教学创新活动方能实现,尤其是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互动能力,无一不是在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完成。此部分,我们结合三个基本维度及其关键表现,提出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优化进路。

(一)深化师范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丰富知识储备,发展思维能力

卓越教师的知识主要还是通过师范专业课程进行积累,课程是师范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同时,思维的锻炼则要仰仗教师的教学,并非课下阅读书本教材能够完成。师范专业课程与教学对卓越教师创新认知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师范专业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首先应该革新课程目标,精进各类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此外,通过对创新认知能力及关键表现的探讨,我们可以推测知识和思维的获取并非局限在显性课程上。以课程与教学信念为例,信念作为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合金,绝非仅通过校内的显性课程得以建立,与教育家及卓越教师的互动交流、学校的创新文化、对教学创新的社会舆论等,均能促成卓越教师课程与教学信念的择高而立,而这类影响均来自隐性课程。

(二)营造组织创新氛围,助推卓越教师创新实践能力提升

本文所提出的卓越教师创新能力三个基本维度体现在教学生活的不同场景上,但教师的活动无论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以学校为中心。学校是一个组织,包括:学生、教师与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组织需要营造一种创新氛围(climate),以助推卓越教师教学创新[16]。卓越教师在课程设计上需要一定的自由度去尝试创新,但这往往与统一的教材及统一课程的标准产生矛盾,如何平衡自由度与统一性之间的矛盾,需要管理层尤其是校长在各类管理中具有开放的理念和作为。卓越教师在形成创意、规划或假设后,想要在教学活动中实施这些创意、规划或假设,则仰仗学校组织成员在物质上给予支持,在行动上给予协助。在评价活动中开展创新实践时,更需要各方的理解与信任。自由度、物质支持、行动协助与信任等创新支持,会形成一种组织创新氛围,助推卓越教师提升其创新实践能力。

(三)搭建卓越教师创新交流平台,通过互动步入真正的卓越

教学创新不同于艺术创新,艺术家进行艺术创新需要通过运用独特的视角、精进的领域技能与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将他们的理解和感受转化为艺术作品。但卓越教师的教学创新则需要新颖与价值兼备,新颖体现在非常规性的教学,价值体现在个人或领域认可的教学。如何判断教学创新是否同时具有这两个关键特征,必须通过互动环节完成。就目前趋势来看,各类卓越教师培养机制已经基本完善,但卓越教师之间、卓越教师和一般教师之间缺少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卓越教师的创新成果无法完整地、及时地与大众分享,一般教师更难有机会及时地与卓越教师近距离互动。因此,搭建卓越教师互动共享平台十分迫切,通过互动与共享能够加速卓越教师的育成。

(四)深化卓越教师激励机制,由外力驱动转为自觉主动

卓越教师的来源主要还是一线教师,其工作和生活还是以学校为中心。因此,卓越教师教学创新激励机制应以校本激励为主展开。在目标激励上要切实坚守“领头雁”和“风向标”的卓越目标,制订出符合个人实际同时也符合学校整体发展的近期、中期与长期目标。在竞争激励上,通过比赛和评奖等方式,激发卓越教师教学创新的外在动力,比如优中选优,广泛开展汇报课、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以激发卓越教师不断地创变教学。在用人机制上,灵活开放,适性扬才,创造条件为卓越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提供各类物质支持与信息支持。以此激发卓越教师创新教学的内在动力,自觉主动地践行创新实践。

五、总结

本文秉持关键少数、择高而立的原则探讨了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三个维度及其关键表现,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优化进路。事实上,卓越教师创新能力内涵十分广泛,有些研究甚至把动机、态度等心理特征也列为创新能力,但这类心理特征究其本质来说,不能称为真正的“能力”。本文所探讨的创新能力,相对外显且均能通过各类课程与活动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与此同时,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三个基本维度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创新认知能力作为基础,支撑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把教学创新推入社会文化层次,完成由一般到卓越的蜕变。卓越教师介于一般教师与教育家型的教师之间,其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尚有广阔发展空间。卓越教师创新能力的培育应放眼全局,并综合个人、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探讨其生成与发展,以此有效地 开启卓越教师培养的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09-30)[2023/9/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

[2]Great Britain.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Creative, Cultural Education, Great Britain. Dept. for Education, et al. All our futures: Creativity, culture & education[M].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1999.

[3]Jeffrey B, Craft A. Teaching creatively and tea-

ching for creativity: distinctions and relationships[J]. Educational studies, 2004, 30(1): 77-87

[4]Amabile T M.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 45(02): 357.

[5]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64-71.

[6]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4-105.

[7]孙显元.论人的素质和能力[J].教育与现代化,1996(01):25-32.

[8]Wallas G. The art of thought[M]. Harcourt, Brace, 1926.

[9]彭冉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19:2.

[10]庞维国.我国中小学教师创新观及其相关教学行为研究[M]∥胡卫平.中国创造力研究进展报告(第1卷).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46-177.

[11]Webster P R. Creative thinking in music, twenty-five years on[J].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2016, 102(3): 26-32.

[12]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M].田朝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2-6.

[13]中国网.为胜任核心素养教育的卓越教师画像——《卓越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发布[EB/OL].(2021-12-18)[2022-1-1].http://edu.china.com.cn/2021/12/18/content-_77939074.htm

[14]Beghetto, R. A. Creativity in teaching. In J. C. Kaufman, V. P. Gl veanu, & J. Baer (Eds.),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reativity across domain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7:549—564.

[15]Gardner H. Creating minds: An anatomy of creativity seen through the lives of Freud[J]. Einstein. Picasso. Stravinsky. Eliot. Graham, and Gandhi.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3.

[16]李玮,宋善华,周盈,等.教学创新氛围对教师促进型教学工作重塑的影响——基于民办高校的案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3(02):60-66.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卓越教师教师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试论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2:04:50
园校一体,知行合 一
考试周刊(2017年1期)2017-01-20 22:17:08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11:34:37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青年外语教师培养中的责任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3:43:26
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与实践
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视阈下高等几何课程的作用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28期)2016-07-15 0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