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青 吴宏春 薛周利
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分析解决研究生存在的问题,是助力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对513名“需要关注”研究生具体问题的解析,发现影响当前研究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主要问题是学业问题、心理问题和导学关系不良,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研究生往往多方面问题同时存在,且各方面问题相互交织、影响,存在相关关系。高校应把好招生关,为人才培养选出好“材”;丰富课程体系,成人成材全面培养;强化导师责任,注重过程管理;建立档案,常态化监测,保障研究生健康成人成材。
关键词:重点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成人成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2 — 0143 — 05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面对“两个大局”,加强“双一流”建设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目标。由于社会的快速变化 ,人们生活的压力日益加大,青年学子心理、生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这些青年学子将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在求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素质的提升,也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意见,以及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合理把握研究生成长成材规律,在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1]。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达到了120万,十年间总人数增长一倍有余[2]。教育部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机构)研究生在校总数达313.96万,比十年前增长了一倍。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关于研究生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心理危机、极端事件日益增多,不仅关系到个体素质的塑造和发展,也影响着家庭的健全和社会的稳定[3]。美国学者研究发现,高学历者通常需要脑力工作,比一般人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不仅要面对求学生活中的学业、科研、情感、导学关系等问题,还要面对外来职业选择的不确定性等生活压力,更应该受到学校及社会的关注。江立成对北京部分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人数占研究生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0%[4]。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关注、关怀研究生心理状况,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由新闻媒体报道可知,当下青年大学生因为沉重的生活压力而引发严重的情绪与行为失控,进而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个体如果长期处于情绪紧绷的状态下,一旦生活中发生较多的负性事件,产生自杀意念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据研究统计,青少年是继老年之后最容易自杀的高危群体。近年来,学者们也开始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知网以“研究生”“心理健康”为关键词,搜索到388篇文献,而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关键词的文献有7927篇,由此可见,当前对于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研究生年龄阶段、心理认知、培养过程与本科生有很大差异,生活、学习、就业乃至情感问题都会成为当代研究生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5]。因此,本研究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以西安某高校“需要关注”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精准分析其问题的类型和规律,从而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保障研究生健康成长成材。
一、研究数据
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极端事件时有发生,据调查当事人发现,均是在感情危机、学业压力、人际冲突等外在因素刺激下诱发自杀行为的。影响研究生极端行为的因素有哪些?黄鸿等人总结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因素有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婚恋压力、人际压力及社会不良示范作用等,还包含个性因素、对挫折承受能力差以及错误的认知等[6]。过度的压力会影响身心健康,但压力并不一定是坏事,适当的压力其实也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只有正视压力的来源,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才能面对压力、解决问题。有些极端行为的实施,只要稍微进行干预,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对自杀危险因子的排查、关注和解决是降低研究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有效预防手段,也是帮助研究生健康成长成材的有力保障。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西安某高校针对全体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对其学业、家庭、心理、感情、人际情况等事项进行具体描述,并通过全面排查对于存在一定问题和困难的学生进一步评估,将关注等级分为“重点关注”和“一般关注”。将需要关注事项分为身体疾患、学业困难、心理问题、情感危机及其他五类。为化解研究生的各类问题,对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生开展精细化问题分析,通过对学生状况具体描述、学校采取帮扶措施及目前学生状态的进一步解读,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在校负性事件3个大类13个小类精细化每一位“需要关注”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其中个体因素包括性格因素、身体疾病、精神疾病、心理问题、自杀倾向;家庭因素包括家庭异常、家庭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在校负性事件包括学业困难、就业困难、感情受挫、导学关系不良、人际危机。
二、结果分析
确定为需要关注的研究生共有513名,占在校研究生总人数的2.23%,其中需要重点关注123人、一般关注390人。对513名需要关注的研究生分类统计分析,发现研究生存在问题最多的是学业困难(210人,40.94%);其次是心理问题(113人,22.03%);情感危机(39人,7.6%)和身体疾患(37人,7.2%)相对比较少。此外,被确定为其他类型的人数也比较多(114人,22.22%)。通过对其他分类中的114人具体解读,发现主要问题是家庭问题(亲人离异、去世、重病、贫困、单亲、矛盾等),其次是论文答辩、送审不顺利,另外有少量宗教信仰、电信诈骗、导学关系不良等。近年来,研究生数量快速增加,学生整体研究能力相对欠缺,而且师资并未同步增加,一名导师同时负责指导多名研究生,由于精力有限,对个体研究生的学业指导不够充分,心理关注度也会降低。因此,如何帮助研究生解决学业困难和疏导心理问题成为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重点关注解决的问题。
现实中,需要关注的研究生往往同时存在多方面问题,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影响,很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危机。什么样的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可能性较高?杨振斌等人通过案例研究提出:“疾病、家庭问题、学校负性生活事件、不良性格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风险因素。”[7]因此,本文针对需要重点关注的123名研究生存在问题的具体描述进行解读,进一步细化分析问题类型,统计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重点关注的123名研究生存在问题最多的是在校负性事件,其次是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具体来看,学业困难(69人次,56.1%),其次是心理疾病(52人次,42.28%)、导学关系不良(32人次,26.02%)和性格因素(26人次,21.14%),提及频次比较少的有身体、精神疾病,家庭方面的因素,感情、就业等问题,虽然较少,但也不能忽视。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具有自杀倾向行为或意愿表达的有8人次,该人群需得到高度重视。由此可见,研究生存在问题主要集中于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负性事件和个体的心理问题。
一般来说,患有疾病(包括精神)、抑郁症、失落体验、反复意外事件、长年自我迫害、缺乏周围支持等危险因子条件越多的人,将来产生心理危机的风险也比较高。对单个研究生同时存在问题项数统计(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同时存在3项及以上问题的研究生达到21人,同时存在2项及以上问题的研究生占到重点关注群体的71.54%。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需要重点关注研究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业问题、心理问题、导学关系不良和个体性格因素。对于研究生个体,往往多方面问题同时存在,比如存在学业困难的,往往也伴随着个体因素、家庭因素方面的问题,各方面问题相互交织、影响,存在着一定相关性。
三、对策建议
研究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未来。预防或抑制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保障研究生健康成长成材,需要从减少或避免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的负面因素着手。从学校的视角出发,针对个人和家庭因素,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学会自我接纳,积极应对挫折,促进家长与子女的沟通,对有自杀倾向或家族自杀史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对于社会层面的因素可以加强正面引导,减少对自杀、学业压力、心理疾病等的负面宣传,减少学生对心理咨询、心理疾病的“病耻感” [8]。对于在校负性事件,要从改善导学关系,增加朋辈互动,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提升学习、科研质量等入手。基于以上思路,高校应从研究生培养全链条上的关键环节采取相应对策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并提出加强研究生健康成长成材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把好招生关口,选出更健康、优秀的生源
高校的核心职能是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虽然目前研究生招生有复试面试等环节,但着重考察的还是其专业能力,面试的设计也有待提升,“去差选优”功能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不是普惠教育,学校应将有限的资源和机会给予更容易健康成长成材的学生。研究生招生不同于本科招生,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所以,负责招生部门及各学院要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招生理念,优化复试程序;复试中考生心理测评全覆盖,可以作为综合考察的重要参考;科学设计综合考察环节,着重考察学生体、美、劳、心理、组织、交流、自我管理等能力,对于存在严重影响健康成长成材问题的学生要勇于打低分,敢于拒绝,为学校研究生培养选好“材”,把好第一关。
(二)丰富课程体系,监测学业异常,成人成材全面培养
要成材先成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或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使其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均衡发展,培养健全人格。目前,多数高校主要面对本科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薄弱。受限于传统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研究生心理、情感等教育在实践中的落实并不理想。学校应拓宽研究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针对不同主题,如两性关系、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适调、生涯规划、团队合作、时间管理等,开设课程或举办讲座、座谈、专题演讲、影片欣赏、小团体辅导等活动。应对需要关注的研究生,经学院评估,与学生、导师沟通,推荐其选修相关课程或参加培训,指导学生健康生活、学习心理常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规划未来。各学院应常态化实施心理等测验,并监测研究生学业进展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送学院党委进行评估、制订后续帮扶方案,让学生能在健康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
(三)强化导师责任,注重过程管理,做好质量控制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术水平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在指导学生科研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发现有异常状况及时进行疏导,并劝其就医和寻求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学术活动是导师的重要工作任务,不能“放羊式”管理。一些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科研进展缓慢,导致在开题、中期、答辩等重要节点压力大增、情绪波动。短期突击势必导致科研、论文质量低下,甚至极易滋生学术不端等问题。解决研究生学业问题,要强化导师的培养责任,规范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机制和流程,督促其更用心地培养研究生。导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充分沟通,科学制订细化的学习、科研方案及推进计划,将大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注重过程管理和指导,过程管理信息化。学校要在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将导师尽职状况、培养质量纳入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招生资源差异化配给。
(四)建立档案,常态化监测,保障健康成人成材
学院建立需要关注的研究生档案,通过对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反馈的各类问题数据进行记录,为问题分析工作提供数据支撑,能够促使研究生帮扶工作呈现出更高的针对性与科学性。通过入学心理测评、档案资料及谈话进行研究生家庭和成长经历的信息收集,对于有心理疾病或自杀家族史、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的学生都要加以关注。建立常态化心理健康测试机制,每年定期全员测试,对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有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研究生进行关注。时时关注研究生学业、生活等异常变化,细化需要关注研究生存在问题因素的种类,接收来自各部门的学生异常信息推送,并实时更新档案。各学院党委牵头,组建专门工作组,定期评估学生状态,制订帮扶方案,责任到人。
深化研究生“一站式”社区内涵建设,构建强有力的社区生活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强化社区人文关怀,避免学生参加不良活动和组织。应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收集、采集研究生各类数据,实现研究生动态“画像”,实时监测异常状况,及时推送学院评估处理,提升管理效能。根据研究生自主性强、班级观念薄弱、科研任务重、与社会接触多、婚恋压力大等特点,加强学院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每个党支部挑选一位党员担任心理健康联络员,积极引导、督促需要关注学生参与各类心理健康讲座、文娱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定期了解同学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有问题及时向学院党委汇报。
四、结语
面对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快,不断的追求、忙碌、竞争,情绪紧绷,盲目逐流,难免身心疲惫、感到人生空虚、无奈和乏味。在这样“内卷”的环境中,再叠加近几年的新冠疫情影响,作为涉世未深,以及个体认知、社会心理尚不够健全的研究生,遇到困境容易引发负向情绪,若压力过大而没有适当疏导,极容易形成心理疾病,甚至诱发自杀的意念和行为。研究生各类问题的产生、出现、发展是复杂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有大社会环境因素,如网络文化、社会思潮、疫情等,也有个人身体、性格、心理、家庭、经济等因素,当然,也存在在校期间负性事件的问题。所以,对于研究生各类问题的解决,除学校以外,还需要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成材。
〔参 考 文 献〕
[1]尤小芳,施姣姣,谭晖,等.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生物学杂志,2020,8(03):193-197+207.
[2]中国教育在线.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R].北京: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2.
[3]水永生.高校研究生心理素质问题及提升策略[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07):32-34.
[4]江立成,杨峰.当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07):31-34.
[5]张瑞敏.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6]黄鸿,李雪平.国内关于研究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述评[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03):38-41.
[7]杨振斌,李焰.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05):59-63.
[8]蔺桂瑞,梁凌寒.研究生自杀风险因素个案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4(05):4-6+79.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