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平台建设探赜

2024-06-12 09:50丁冬汉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陈 琛 丁冬汉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1620)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现实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近年来,理论与现实结合问题成为大、中、小学各阶段的热点话题。“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与现实结合起来。”[1]“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教师有效上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大思政课”建设要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格局等举措来破解问题,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提升实践育人实效[2]。《方案》是落实“大思政课”重要指示精神的统领性文件,是全方位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战略安排。理论宣讲团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组织,让学生在自我输出的实践过程中检验理论学习成果,是“大思政课”视域下有效提升思政课实践育人效果的平台之一。

一、理论宣讲团是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实践平台的逻辑

“大思政课”提出的内在价值和学理意蕴源于新时代对思政课的期待,理论宣讲团作为“大思政课”理念的实践平台之一,对提升思政课有效性具有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重逻辑。

(一)理论逻辑

“大思政课”理念为新时代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元问题”指引方向,为“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开门办好思政课”提出要求[3]。基于“大思政课”理念,学生理论宣讲活动是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理论学习自主性的一种实践平台。通过在校内校外开展丰富的理论宣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党的理论的主动性、自觉性,增强理论自信感、制度认同感、文化亲切感,可以激发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理论宣讲活动是对传统思政课的继承与创新,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呼应,是对“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理念的切实践行。

此外,理论宣讲团还丰富了思政课协作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内涵。理论宣讲团的理论宣讲活动作为思政课新形态,在大、中、小学各个教育学段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打通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在传统思政课堂教育基础上构建起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宽领域、多层次的思政课协作共同体,凝聚了社会各方教育合力,是提升思政课教育实效的重要创新平台之一。实践证明,理论宣讲团就是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有效举措,在提升理论学习自主性、丰富思政共同体内涵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逻辑。

(二)实践逻辑

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实践,作为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实结合不够难题的重要途径。理论宣讲团组织青年学生深入社会各界宣讲,使其从教育客体转变为自我教育主体,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实践逻辑。

“大思政课”高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是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遵循。学生理论宣讲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结合,通过理论宣讲,学生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教育客体”转变为社会上的“宣讲主体”,理论学习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输出”,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入领会,更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思想内涵,让理论不仅入脑、入耳,而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然而,《方案》指出,当前思政课存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等问题,理论宣讲团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实践平台,为破解当前思政课建设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可行路径,真正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二、理论宣讲团是“大思政课”理念下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实践平台

在我国,大中小学各阶段学生是思政课的教育对象、学习主体,“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4]学生是否能够充分吸收、理解并转化课堂所学知识,进行“主动创造”“自觉发现”“自主输出”,形成个性化思维范式并将其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是检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标准。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理论宣讲团这一学生组织有利于学生主动吸收、透彻理解、深度把握理论。学生通过个性化加工、学理化阐述、创造性转化,再借助各种媒介传播业已掌握的理论给他人,是效果较显著的育人模式。因此,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理论宣讲团是有效实现思政课教育目标、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实践平台之一。

(一)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目标”

理论宣讲团以智育为切入点,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支撑点,在理论宣讲过程中既提高听众的理论自觉与道德觉悟,又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宣讲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从而实现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大目标”。具体来说,通过对社会不同单位进行理论宣讲活动,展现当代学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宣讲者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了“大思政课”理念帮助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一是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理论宣讲组织为各阶段学生搭建了优质的理论学习平台,促进其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理论修养以应对宣讲挑战。宣讲团成员们从课程选题、收集信息、实证调研,到反复打磨、修改课程内容,直至最后在听众面前呈现成熟的讲演,整个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也塑造其不断主动增强学习本领的自我驱动能力。二是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宣讲团成员只有自己将理论真正弄懂学透、真正信服,才能讲给他人听。从真学、真思、真悟,到真懂、真信、真用,使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有更深刻理解,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学马、信马、爱马、言马、用马,从而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因此,高校理论宣讲团实现了提升青年大学生理论知识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双重目标,发挥了“大思政课”理念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大目标”功能。

(二)多元主体联动讲思政,培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先生”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有多元的教育主体,不仅思政课教师可以成为“大先生”,家庭成员、社会主体,甚至学生自己也可以变成“大先生”。“大思政课”理念要求综合协调运用社会多方主体,构筑校园、家庭、社会全员共同参与的教育大格局。理论宣讲活动作为学生实践活动之一,使青年学生在理论宣讲实践活动中成为自我教育主体,通过发挥朋辈教育和自我教育力量,成为沟通和协调多元主体讲思政的实践平台之一。现阶段,学生理论宣讲团形成了以“国家指导、校园牵头、社会共建”的常态化宣讲模式,已成为青年学生与社会各界沟通交流搭桥筑梁。通过线上、线下开展联学共建、联合备课、联合巡讲活动,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区、机关、企业,用实践来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此外,理论宣讲活动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大手牵小手”活动,各级理论宣讲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将宣讲内容经过话语体系转化,形成一系列能为中小学生所理解的宣讲课程,顺畅地做好各年龄段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打破传统课堂空间壁垒,拓展思政课教学“大方法”

“大思政课”源于思政课堂又超越思政课堂,特点在于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捕捉思政课教学中的热点、疑点、难点,创新教育方式和工作思路来提升教学效果。理论宣讲团将课程育人从课堂延展到校内活动,再延伸到社会的广阔天地中,搭建社会大空间、大平台,以“大方法”推动“大课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的二元协同机制,使新时代大思政课依托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调交互作用,起到有效塑造涵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

理论宣讲团作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重要的创新平台,是学生“学”与“讲”方式的双向创新。一方面,让学生站在讲台上主动宣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的“翻转课堂”,一改从前枯燥的“填鸭式”“灌输式”单向输出模式,使学生在宣讲过程中领悟书本知识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模式,理论宣讲团带来如“红色剧本杀”“沉浸式宣讲”等形式新颖、独特、富有感染力的实践课程。

三、“大思政课”理念下思政课实践平台建设理路

现阶段,大、中、小学各级主体已构建起诸如理论宣讲团一类具有实效性的思政课实践平台,并在践行“大思政课”理念上取得较大成绩。展望未来,我国教育实践平台在内容、机制、视野等方面仍需提升,需要进一步努力将“小平台”汇聚成“大舞台”,不懈地发挥思政课的铸魂育人功能。

(一)立足“大目标”,搭建形式多样且内容创新的实践平台

激发思政课生命力,让学生驰骋于更广阔的社会平台,是现阶段各界努力的目标。首先,从宏观层级来看,可以考虑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牵头组建国家级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邀请各省市区的大中小学、红色文化场馆、实践教育基地登记注册,将不同学校的实践特色做法、不同平台的预约信息等完善至系统内,形成全国性学生实践教育数字化平台,以实践平台的智能化、便捷化反哺理论教育。其次,以《方案》为抓手,继续深化理论宣讲活动,并将其与思政课实践学时学分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上“赛课”,再推选优质课程至校级、市级宣讲比赛,通过自下而上的形式完善实践平台。最后,利用一切资源探索形式多样且内容富有新意的实践平台。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次面向高中阶段国际教育骨干学生招募会期志愿者,让即将出国留学,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关键期的高中学生群体加入,上一场实地的爱国主义实践课,形式创新,实践效果尤为显著。

(二)依托“大方法”,优化实践平台的组织与协作机制

要使大中小学各级实践平台能够真正行稳致远,需要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内生动力为目标,形成一套富有阶段性特色、行之有效的组织建设机制。一是要多维立体打造实践平台内部组织管理机制,从成员的选拔、培训、考评、对外交流,以及奖励、淘汰机制等方面全方位优化团队内部管理。二是形成“学、讲、行、研”四位一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在扎实的理论灌输基础上,通过朋辈教育方式,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讲述与实践已经领会的知识,从而达到巩固和输出知识的效果;让学生放下书本、走出课堂,深入田间地头、穿过街头巷弄,在行走中对国情产生直观的了解,最终思考、总结、深化形成理论研究,将四个环节贯穿于学生实践活动全过程,形成有机闭环体系,打造系统性、整体性的实践育人机制。三是要探索社会实践平台的长效化、常态化稳固机制。通过建立“天天学”“周周练”“月月讲”“年年评”的长效化发展机制,全方位制订可操作、有力度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随着活动实际不断调整,逐渐走向规范化、程序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养和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放眼“大时代”,创建具有宏大视野的实践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讲政治、有深度,还要有高度。高度、深度体现在实践活动彻不彻底,能否真正起到启迪学生心灵、开阔学生视野的作用。一是要升级实践活动格局。实践活动不应只局限在校内,应走向校外;不应局限在国内,可以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二是要提升教育参与格局。综合协调运用社会多方主体,构筑校园、家庭、社会全员共同参与的教育大格局,确保每个学生“不掉队”,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三是要提升活动宣传格局。经过综合社会各类资源,构建宣传云平台,并强化实践平台建设的战略规划,中宣部和教育部可联手引领并举办全国性实践比赛和活动,积极倡导社会主流媒体对与“大思政课”主题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和深度解读,进而提升其社会影响力。此举旨在满足当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平台的创新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