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明 张彦伟
(1.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2.云南工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在2023 年9 月1 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内核。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血与泪熔铸于红色文化之中,涌现出大量富有时代特征的红色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将红色艺术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艺术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革命精神的艺术文化成果的总和[2],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矢志不渝的奋斗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既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也是鼓舞人心、崇德向善的时代强音。红色艺术文化包含红色文学、红色音乐、红色美术、红色影视、红色戏剧等多个艺术门类。红色文学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红色音乐以朗朗上口的歌词和悦耳动听的旋律,传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红色美术通过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语言,真实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重大历史时刻的伟大功绩;红色电影电视通过镜头语言,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的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红色戏剧则通过舞台表演艺术重塑历史场景。
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与政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3]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自主的,而是处于特定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之下的,为特定的政治群体服务,体现特定阶级的意识形态。
具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产生和发展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是无产阶级政权的思想工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牢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创作的思想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5]这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了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红色文艺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发挥引领时代风气、塑造人们精神面貌的独特作用。
红色艺术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奋斗、牺牲、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育人效用。红色艺术作品通过反映革命斗争历程,彰显了革命者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和对祖国的深沉热爱,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的奋斗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荣誉感,以文学、音乐、舞蹈、视觉艺术等多种艺术手段描绘革命历史,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化为直观的艺术形象,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达方式。
根据学者杨集梅提出的“民族艺术感知的心理模型”,经过多次感知和体验,红色艺术文化作品所蕴含的认知信息作为一种外部信息刺激源,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通道进入学生大脑认知系统,在各个感觉皮层形成神经波动,在视觉皮层、听觉皮层、体感皮层以及运动皮层等不同区域的综合作用下,转化为学生对红色艺术文化作品基本属性和价值内涵的初步感知。这种感知会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结合,刺激和驱动其认知体系进入深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在认知加工过程中,红色艺术文化作品所描绘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典型场景等丰富情境,唤起学生大脑海马体中存储的相关记忆,与外界红色艺术文化刺激所提供的新的信息发生互动。经过这种深层认知加工,红色艺术文化作品所蕴含的重要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会逐步内化至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多次的认知加工循环,会促进红色艺术文化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逐渐融入学生原有的认知范畴,重构其意识形态,使学生增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形成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
红色艺术文化作品塑造学生意识形态的另一个重要的机理,是“通过情感体验来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在认同”。在学生感知和解读红色艺术文化作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崇高激昂的革命情怀,都会触发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体验往往是快乐的、兴奋的、自豪的。例如,在聆听《保卫黄河》等气势磅礴的乐章时,学生表情凝重,迅速进入乐曲所营造的氛围之中;视觉类的红色艺术文化作品所展现的历史场景,会触发学生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代表了民族共同的历史体验,当它们被唤醒并释放时,便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生理学角度看,红色艺术文化作品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激活了学生大脑的边缘系统、杏仁核、眶额叶皮层等与情感生成相关的神经网络,引发了正向情绪的潮涌[6]。在正向情绪体验的刺激下,学生能够快速地进行价值判断,强化对红色文化传承价值的内在认同。
将不同形式的红色艺术文化元素有效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必须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红色经典作品,准确表达主流价值导向,例如,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文学作品《红岩》、表达爱国情感的音乐作品《我和我的祖国》等,都可以成为高质量的教学素材。针对当代红色文化作品,应当合理取舍,如近年来深受青年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理想照耀中国》《觉醒年代》等,这些作品的手法新颖、谋篇布局合理、选材贴近生活,更能触动今天的青年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使用红色艺术文化资源的同时,教师要从专业角度出发,考虑资源内容与专业课程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匹配度,选择与其专业相关的红色艺术作品,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既要看到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要重视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内涵,考量作品的整体质量,这也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鉴赏力,在长期的课内外实践中大量阅读、观赏,形成丰富的经验积累和资源积累[7]。
将红色艺术文化元素融入思想政治课堂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自发的情绪唤醒,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红色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活动。教师在组织学生欣赏红色文艺作品时,应关注如何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共鸣,通过简述作品背景等方式提前使学生产生兴趣,在学生接触、感知作品时密切注意其情绪变化,组织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以促进积极情绪体验的产生。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红色文化作品作创造性的再演绎,如鼓励音乐专业学生在适度的范围内改编红色经典歌曲,引导美术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重绘红色历史场景等,在创作实践中提升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此外,教师也可以建立红色文化作品展览平台,形成校园文化氛围,搭建网络平台以扩大影响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参与热情。在红色艺术文化元素的教学运用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作主体性。
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运用红色艺术文化元素的教学水平,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培养教师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红色文化鉴赏力。学校可以定期邀请艺术院校的资深艺术专家,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系统的艺术素养培训,着重提高他们对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红色艺术作品中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掌握科学的艺术鉴赏方法。校方平时应鼓励思政课教师主动接触各类红色艺术作品,通过观看精品展览、观摩剧场表演、研读评论文章等多种方式,持续积累对红色文化作品的审美经验,学习专业艺术术语,丰富个人的文化修养,提高对红色艺术作品的描述、解析和评价能力。思政课教师应经常与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交流,请教他们对红色艺术作品的专业解读和赏析方法,充分汲取丰富的艺术,以增强自身对作品艺术价值的判断力。学校也应通过建立教师艺术修养培训机制、提供研修资源保障等方式给予支持,重点培养兼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与红色艺术审美素养“双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在“用艺”前必须先“懂艺”,才能更好地将红色艺术文化元素应用于教学,使之成为思政课堂的生动素材。
除了思政课堂以外,课程思政也是红色艺术文化资源应用的切入点,艺术类专业课教师应将弘扬正能量、传承红色基因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设课程思政。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深入解读红色艺术作品中的创作手法、表达技巧和意蕴内涵,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艺术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用艺术创作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还需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沟通对接,从理论高度剖析红色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将这种理论认识转化为专业课堂的教学要素,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双方在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要达成共识,形成育人合力,共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专业课堂,从艺术育人出发,贯穿思政育人,以二者协同为依归,做到“学艺不唯艺”,充分发挥红色艺术资源在专业课程中的育人作用。
红色艺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瑰宝,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将其有机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于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要持续挖掘红色经典,将之化作激励青年成长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创新红色文化传承的路径,以符合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方法,让红色艺术文化之美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光和热,熔铸青年一代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