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清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面对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应用型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势在必行。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向高质量发展演进的必由之路,也为应用型高校成长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更是“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核心要义。应用型高校应以质量文化建设为引领,从评估走向保障、从管理走向治理、从制度走向文化,探索“中国气派”“应用特色”的校本方案,将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追求内化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信念和自觉行为。
[关键词]审核评估;应用型高校;质量文化;以评促强
[中图分类号]
G 647;G 64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24)03000708
Exploration of Qual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New
Era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New Round of Audit Evaluation
CHU Guoqing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popularization and it is imperative to construct quality cultur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facing the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ulture that is conscious, introspective, selfdisciplined, selfchecking, and selfcorrecting is not only the necessary path for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o evolve towa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ut also points out the target direction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t is also the core esse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ulture, moving from evaluation to guarantee, from management to governance, and from system to culture, exploring the schoolbased plan of “Chinese style” and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lizing the pursuit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to the shared values and conscious behaviors of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audit evaluation;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quality culture;enhancing strength through evaluation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跨越式发展,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教育需要也从“教育公平”升级到“有质量”乃至“高质量”的“教育公平”。因此,质量文化作为提升大学教育质量最持久的内在动力,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建设内容。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首次将“质量文化”纳入审核指标,并在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均加以强调。
1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由来和内涵
文化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包括人类社会中通过长期实践和传承所形成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知识、艺术及制度等方面的总和。质量文化的概念随着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兴起而出现,1951年,现代质量管理学者约瑟夫·M·朱兰等在《朱兰质量手册》中首次提出,质量文化是人们与质量有关的习惯、信念和行为模式[1]。有效的质量文化能够促进组织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达到高标准,并且持续提升顾客满意度。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则是围绕高等教育质量所形成的理念、信念、价值及由此所衍生和发展起来的相关制度、行为、惯习和物化载体的有机体[2]。
1.1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由来
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3]。2019年4月,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对质量文化的意义和内涵作出阐释,提出“质量提升,文化为魂。文化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打造‘质量中国,必须建立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4]。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后,高校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和提升质量保障能力的任务更加急迫和艰巨,新一轮审核评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对质量文化建设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推动高校积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高校质量文化”,在“基本原则”中强调“培育践行高校质量文化”,并首次将“质量文化”作为审核评估的二级指标,明确将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以下简称“五自”)质量文化的建设情况作为审核重点[5],旨在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凝聚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1.2“五自”质量文化的内涵
“五自”质量文化是以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大学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遵循和行为取向。
1)自觉是指自我意识和自我驱动的能力。这里的自我意识主要是指危机意识,因为质量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概念走进高等教育领域就是源于质量危机。这种由外部环境发展变化引起的危机意识是高校从“被动”适应社会变为“主动”适应社会的一种觉醒[6],使质量成为高校的自主追求,而不是外部强求。自觉是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前提条件。
2)自省是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首先,高校要基于自觉意识开展目标建构和标准设定,即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建构人才培养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
并细化为专业、课程及主要教育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其次,高校师生在日常工作或学习中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主动对照质量标准进行常态化的理性反思。有效的自省会促进师生员工积极进行心理建构。
3)自律是指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即使在没有外部评估的情况下,高校内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的责任主体也能够尊重教育教学规律、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知要求、守契约,知敬畏、守底线,在自我约束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日用而不觉的习惯。广大师生对教育规范和纪律的自觉遵守,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秩序和学术氛围。
4)自查是指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的能力。高校自觉对照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通过数据监测“查”教学状态、常规抽检“查”教学规范、专项评估“查”教学要害,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资源的配置情况、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为自纠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自查制度是高校办学自主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外问责的重要证明。
5)自纠是指自我纠正和自我改进的能力。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通过自省自查发现的问题,重点不在于问责,而是要及时改正、调整和优化,由此形成持续改进和完善的良性循环机制。无论自查还是检查,重点都在于问题改没改,以及怎么改的。“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持续自我改进是质量文化的最高境界。
2质量文化建设与“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关系
2.1质量文化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向高质量发展演进的必由之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的演进历程,对教育质量的关注也相应经历了从质量控制到质量保障再到质量文化的发展进程。
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始于1999年,到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潘懋元先生于2003年提出:“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重,以外延式发展为主。”[7]高校数量、招生人数持续增加,2012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普通高校的数量是1998年的239倍,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人数是1998年的713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大学难”的问题[8],但有些学校的办学条件捉襟见肘。所以,在这一阶段开展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3—2008年),重在引导高校加强基本条件建设,将质量控制放在教学管理的一级指标之下,对于质量控制的评估重在觀测各主要教学环节是否建立质量标准,以及相应办学条件能否保证制度和标准的有效执行,尚未提出质量保障的要求,具体评估指标如表1[9]所示。
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10]。高等教育开始淡化对规模的关注,而强化对质量的要求。同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1]。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同时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12],“高质量发展”这一表述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之后,“高质量发展”的表述逐渐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各个领域。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此期间开展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3—2018年)开始强调质量保障,重在引导高校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但和上一轮水平评估的工作方针依然保持一致,即“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着力通过外部评估的压力督促内部建设,虽然鼓励高校尝试开展自我评估,但尚未提出质量文化建设的要求,具体评估指标如表2[13]所示。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首次提出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14]。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5]。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更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6]。新一轮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2021—2025年)将工作方针调整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突出了质量文化建设,目的是强化高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着力发挥高校质量保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高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自信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7]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力。
2.2质量文化建设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成长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
针对我国量大面广、复杂多样的高校办学实际,以及长期存在的同质化办学问题,新一轮审核评估首次采取柔性分类方法,为高校提供导向鲜明的“两类四种”评估方案和若干模块化指标,引导高校形成各安其位、结构合理、特色彰显的高等教育新格局。被列为评估指标点的“质量文化”蕴含了新时代的价值和要求,对所有高校都将“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情况”列为审核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就高校的不同类别细化了审核内容。第一类评估适用于“双一流”高校,重点考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质量保障能力及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举措与成效。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情况,是质量文化的审核重点,如表3[5]所示。第二类评估则重点考察高校教育教学要素和过程,即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资源条件、培养过程、学生发展及教学成效等,对质量文化的审核重点是“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及年度质量报告”,如表4[5]所示。
针对这两类评估对象细化的审核内容,清晰指明了分层次、分阶段建设质量文化的目标。高校质量文化包括3个层次,制度文化为外在的表层,行为文化是中间的过渡层,精神文化是核心的最高层。对第一类高校的审核重在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属于质量文化建设中高阶段的要求;对第二类高校的审核重在制度文化的建设和实施,是质量文化建设基础阶段的目标。
文化作为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成熟稳定的质量文化是提升大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国有数量众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这些高校大多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建校时间不长,文化积淀不足,选择参加第二类审核评估是明智之举,但这并不意味着与第一类审核评估完全没有关系。广大应用型高校可以将第二类评估对质量文化建设的要求作为短期目标,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串联、整合、升级各项松散的质量保障举措,构建起全校上下全面参与、权责清晰、衔接顺畅、执行有力的育人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将第一类评估对质量文化建设的要求作为中长期目标,即将全体师生达成共识的质量目标、质量标准逐渐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对教育教学高质量的追求转化为师生个人意志的选择和自觉行为,成为激发所有成员参与质量行动的源头活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将推动高校不断前行、超越自我,成为高校持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不竭动力。
2.3质量文化建设是“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核心要义在早期中外教育家的论著中,很难找到关于质量问题的描述,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关注到,而是因为在精英化教育时代质量问题并不明显。作为精英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组合,天然就是“高质量”,所谓“天然”就是说这种质量不需要展示,更不需要证明,精英就是“高质量”的标志。所以,质量问题的出现是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继而普及化所产生的。由此,工业化时代的企产品质量管理理论被引入教育领域。以技术标准定义的量化和理性的质量标准、质量监督与反馈控制,在守住“质量底线”方面确有成效,但“保底”只能说明是“有质量”,却不等于“高质量”。教育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和生命力并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不是既定的流水线上被动的产品。所以,教育具有“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特性。由此,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的质量观,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相对标准,不是绝对的底线标准。当前,我国已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18],这是我国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因此,应用型高校需秉持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不断超越的质量观,而基于技术标准的质量管理已经无法满足这种发展需求。
尽管上一轮审核评估已经提出“自己的尺子量自己”,但多数高校没有开展质量文化建设,而是设计一套评估流程,通过行政命令、制度规范、统一标准、管理技术等来约束甚至问责师生的质量行为。教师陷入找文件、查文件、补文件的形式主义中,由此暴露出“强约束弱激发、重程序轻实效”等问题。在此过程中,极少高校开展具有自身特点的内部质量评估,更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1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16]质量保障建设的初级阶段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需要一定程度的规范和约束。但随着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逐渐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应用型高校的质量管理需要打破单一标准、刚性规制的“硬约束”,实施多样化、个性化、创新性的“软治理”。应用型高校应从学校和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及内在需求出发,基于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高度的使命自觉,自下而上建构以人的成长发展为本、以有效沟通和协作信任为核心的大学质量文化,尊重教师的学术角色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由点到面、由短期“应试”到常态高效的全面持久保障。
3应用型高校“五自”质量文化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从强调外部质量走向内部质量,从强调资源要素投入转向学生发展,由此形成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从外部控制转向内部质量文化建设的新阶段。
目前,我国多数应用型高校质量管理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仍占主导地位,质量文化建设处于理念层面,缺乏具有应用型大学特色和校本特点的内涵建设。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应用型高校需要加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质量文化建设的研究,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建设具有“五有”要素并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迭代升级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即有共识的质量理念及卓越价值追求、有多元的质量目标及系列质量标准、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及联动运行机制、有先进的监测手段及督查评价制度、有高效的信息反馈及持续改进机制。基于此,本文提出:以校内质量保障体系为重要载体,立足高校實际、体现治理特色,探索“中国气派”“应用特色”的“五自”质量文化建设校本方案,具体路径如图1所示。由此推动高校从评估走向保障、从管理走向治理、从制度走向文化,将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追求内化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信念和自觉行为。
3.1自觉——达成“成长→成才”的质量理念共识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教育公平从上学机会的公平发展到入学后教学过程的公平,增值评价成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教育公平的质量评价理念。这有利于高校分类发展,有利于每个人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道德经》中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0]为促进质量理念达成共识,高校应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列入学校战略规划,在学校章程中明确设定教育教学质量目标,在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及专项计划等方面明确质量方针和质量要求;定期
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或召开教学工作会议,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质量学习与培训,引导教师深刻理解内外部形势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另外,数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优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个人成长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和发现者。教和学的改进动力不是源自技术性、监督性的外在因素,而是源自内在的主体觉醒和自我革命。
3.2自省——构建“底线→卓越”的质量标准体系
质量提升,标准先行,质量标准是质量保障的基本依据。未来的教育不是整齐划一的“去个性化”教育,而是培养具有独立判断和反思能力、具有认知深度和创新活力的各种人才的教育。坚持底线思维、鼓励追求卓越的质量标准更有利于激发师生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热情,增强师生追求质量、崇尚质量的自觉性。因此,质量标准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学校标准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之间的辩证关系,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成员的质量标准体系,组织相关学术组织制定专业、课程、课堂、考试、实习实践、论文、毕业及学位授予等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订。同时,高校应及时发布并持续更新质量标准,让校内师生员工能够理解和接受,让校外利益相关者广泛知晓。
3.3自律——健全“分工→联动”的质量运行机制
标准树起来,责任落下去。每位教师、每名学生都分别是教和学的主体,也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质量文化建设旨在唤醒每个主体的质量意识,将质量管理融入日常工作,使质量提升成为每个质量主体内在的成长需要。高校需要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分阶段、分场域打造质量文化传承载体,营造浓郁的质量文化氛围,让师生真切地体验、感知、思考质量文化内涵,履行质量行为,形成责任担当[21]。同时,高校应从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治理体系着手,建立“执行和监督”适度分离又相互联动的工作机制,促进政策制度的有机衔接及利益相关者的理解、参与,通过形成相互关联的管理闭环和工作合力,真正将质量文化植入学校全方位工作并融入每个人的心灵。
3.4自查——完善“监测→督评”的质量保障手段
高校应建立全面、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加强质量常态监测,包括教学计划执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资源配置及教学过程管理等各个方面。高校应通过定期收集数据,如学生满意度调查、教学事故记录及教学成果展示等,实时监控教学质量;建立健全自我评估制度,坚持“评估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的理念,开展多元化、分层次、全方位的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及其他专项评估,如学生课外活动评估、校风学风评估、院系及行政部门工作绩效评估等。
同时,对学术支持、学生服务及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评估也不可忽视。
此外,高校还应重视开展在校生学习体验和毕业生学习经历调查,以及用人单位调查和校友访谈等,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3.5自纠——形成“反馈→改进”的质量生态文化
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持续改进,只有基于全体师生员工主动要求改进的意愿,建立有效改进的闭环机制,才能保持质量文化持久的生命力。高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开放、透明的教学反馈机制,完善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鼓励学生、同行、专家等各方参与;其次,以“课程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为主线,关联相关教学环节,分析研判在质量监控与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问题预警,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并加以落实;再次,按照“计划→执行→监督→反馈→改进→跟踪”的螺旋闭环管理模式,不断提升问题纠偏的时效性、科学性;最后,针对检查、反馈和改进的结果,建立刚柔相济的约束和激励制度。应用型高校开展质量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约束制度注重筑牢教育质量的刚性底线,激励制度则是鼓励追求卓越的柔性管理,着力于增强师生质量行为的获得感和满足感,致力于打造积极向上、向阳而生的质量生态。
4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应用型高校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为引领,开展新时代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生动实践。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用型高校应以新一轮审核评估为契机,将教学质量保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长效机制,推进教育质量文化深入人心,形成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约瑟夫·M·朱兰,A·布兰顿·戈弗雷.朱兰质量手册[M].第五版.焦叔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24.
[2]别敦荣,易梦春.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及其建设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3):7-16.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9):18-24.
[4]“六卓越一拔尖”計划20启动大会召开 掀起高教质量革命 助力打造质量中国 [EB/OL].(2019-04-29)[2024-04-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904/t20190429_380009.html.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4):2-15.
[6]邬大光.高等教育:质量、质量保障与质量文化[J].中国高教研究,2022(9):18-24.
[7]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1-5.
[8]张炜.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成就与路径——从内涵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演进[J].中国高教研究,2023(10):1-8.
[9]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4(10):36-37.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22):43-50.
[11]胡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1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EB/OL].(2013-12-12)[2024-04-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312/t20131212_160919.html.
[1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J].中国人大,2020(21):6-8.
[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1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
[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18]李强.政府工作报告——二○二四年三月五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24-03-13(1).
[19]李志义,黎青青,宫文飞.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的质量文化[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4,40(2):19-29.
[20]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22:133.
[21]张玉鹏. 探索高职院校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N].中国教育报,2021-0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