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漾文化”背景下乡土特色项目的价值意蕴及教学样态

2024-06-07 11:04沈冰清杨小琴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综合实践课程

沈冰清 杨小琴

【摘 要】“荡漾文化”是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所在地梅堰独特的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为加深学生对“荡漾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保护“荡漾文化”的意识,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学校着力创建“荡漾文化”综合实践系列课程,积极挖掘学校附近大龙荡、长漾等独特资源,引领学生走进“荡漾”,探究“荡漾”,多元化、跨学科打造项目特色,构建独特的文化育人体系。

【关键词】荡漾文化 综合实践课程 跨学科融合

一、教育困境:文化游离,资源流失

(一)教学内容游离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指我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语言文化等。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所在地梅堰,西临东太湖,东枕大运河,頔塘河与太浦河穿境而过。古时因常遭水灾之苦,故西晋太守殷康派人障泛滥之水,筑堤岸,围堰数十里,溉良田万顷。因堰岸迤逦数里梅花而得名梅堰。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曾作《过梅堰》,元代诗人戴表元的《梅堰阻雪》,留下“梅花是浪传”佳句,古韵悠悠。梅堰“荡漾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陆续涌入城市。随着小镇经济快速发展,私营纺织业企业急速扩张,梅堰周边乡村特色逐渐被消磨淡化,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根据现状分析,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时,少有会与乡土文化结合的,缺少对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实施缺少身边资源

综合实践课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特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资源,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更能为课堂注入活力,激发学生探究的積极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是,目前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仍然过于狭隘,多停留于教材包含的主题或班级内的活动,忽略了校内外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学校特有的“荡漾文化科普馆”以及周边多个具有荡漾特色的新农村风景区等,一直未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开发。

二、教育增值:特色课程,文化育人

(一)亲近“荡”“漾”

1.走进荡漾文化科普馆

学校的“荡漾文化科普馆”,以梅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依托,多方面展现周围大小荡、漾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及发展现状。通过划分文字展板区、模型展台区、互动体验区,介绍了许多与水有关的科学知识。依托此教学基地,学生能够走进“荡”“漾”,了解历史,明晰“荡”“漾”在家乡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及作用;了解现状,感知“荡”“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培养保护“荡漾文化”的意识,激发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

2.趣谈梅堰“荡”与“漾”

大龙荡、黄天荡、长荡、桃花漾、长漾、麻漾……这些都是梅堰人耳熟能详的地名,每一处背后的历史及特色都值得挖掘。以此为背景,学校设计开发一系列“趣谈荡漾”活动,用讲一讲、拍一拍、比一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荡”“漾”,走近“荡”“漾”,激发学生热情,为活动课程做准备。

(二)探究“荡”“漾”

1.大龙荡“水八仙”种植研究

大龙荡内拥有3500亩天然内陆水域,32000平方米绿地,这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鱼米之乡”就坐落在学校周围。在课程开发阶段,学校充分利用风景区资源,深入探究其水域特点、水质状况,以江南地区特有的“水八仙”为观察对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观察记录风景区内“水八仙”种植区域分布、生长情况等。

根据时令,在校园的耕乐园和水文化馆中陆续移植“水八仙”。任务一:收集资料、绘制卡片,初步感受“水八仙”价值。任务二:制作美食、品尝美食,进一步感受“水八仙”价值。任务三:对比校内外种植区域,感受种植区域变化。任务四:取样两地水源,探水质变化,逐步分析原因,形成保护水源意识。

2.长漾里稻米文化研究

长漾里东临雪落漾,北靠长漾,内拥葫芦荡,是一个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农业示范区,生态优势明显。其中,独有的“米约中心”涵盖了从水稻育苗、栽种、管理、收割的全过程。因此,学校开发部分研究课程,聚焦于水稻种植,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水稻生长环境、影响因素以及长漾里水稻种植改进过程等,探究长漾里大米的高品质与“漾”水文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漾”文化的魅力。

以“村上研学之旅”这一活动为例,学生事先在组内分工,如部分负责记录摘抄、部分负责采访提问、部分负责拍照留存,带着任务来到长漾里观察走访。学生深入稻田,触摸感受水稻的样子,观察记录稻田种植规模和排水系统,通过采访工作人员了解鸭子在长漾里稻田中的独特作用,并且插牌实践基地,增强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人翁意识。

(三)保护“荡”“漾”

1.科技护水创意课程

为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爱护家乡“荡”“漾”的重要性,推动师生保护“荡”“漾”独特湿地资源,呵护家乡蓝天碧水环境,学校打造梅堰古荡漾文化项目特色,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构建独特的文化育人体系。学校围绕“三个一”设计护水创意课程:

一个趣味生态瓶。学生收集水草、浮萍、沙石、螺蛳、小鱼虾等材料,模拟“荡”“漾”生态系统设计自己的生态瓶,观察记录生态瓶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记录自己的调整方式,探究影响因素,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形成总结报告。

一节污水净化课。学生利用课堂阵地,学习污水净化相关知识,动手尝试,小组比拼,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污水净化技能。

一次污水净化之旅。学生走出学校,走进上市企业盛虹集团和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了解城市生活污水是如何经过净化处理后以“崭新的面貌”回到人们身边,供人们生产生活循环使用的。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科技力量,丰富水利知识。

2.童心描绘创意课程

学生走进大龙荡和长漾里的四季,感受“荡”“漾”的休闲、娱乐时光,感悟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设计系列童心描绘创意课程。

“小导游介绍风光”“小厨师一展厨艺”“小歌手歌唱家乡”“小画家描绘水乡”“我让‘荡‘漾展魅力”等,学生通过介绍家乡“荡”“漾”特色人文风景、烹饪“水八仙”等特色美食、创意编写“荡”“漾”歌谣、漫画海报宣传美丽家乡等形式,将前期学到的知识技能落实到实践中,深化综合实践课程研究主旨。

三、教学突围:活动引领,评价护航

(一)学科整合性活动

1.科学教材统整

学校发挥科技特色优势,整合科学教材中关于“水”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例如,在设计制作生态瓶时,学生综合运用低年级学到的“观察比较”、中年级教材中“植物的生长”、高年级教材中“水的作用”“生物的多样性”等知识,完成生态瓶的观察记录与改进。科学教材与教学的统整有助于综合实践课程的系统化构建。

2.跨学科融合

以创编《家乡的“荡”“漾”文化》一书为任务驱动,按照“历史文化”“荡漾图景”“二创集锦”三大主题安排内容,串联多门学科知识,多方面提升学生素养。如有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创编“荡”“漾”诗歌、描绘“荡”“漾”历史,与美术学科融合的“我眼中的‘荡与‘漾”“我心中的‘荡与‘漾”“护水三十六计(漫畫篇)”,与劳技课程融合的“制作水八仙美食”等。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自我成长。

(二)系列主题活动

1.“荡”“漾”我知道——调查研究活动

以梅堰当地的特色“荡”“漾”为切入口,以“是什么”“为什么”“什么样”等问题启发学生选取感兴趣的“荡”和“漾”,利用表格记录其名字的来历、与其他流域的关系、分布区域历史变迁、周围特色风光等,形成小组研究成果。最后班级开展“荡漾故事汇”“荡漾摄影展”“荡漾知识赛”等活动,逐步加深学生对于“荡”“漾”文化的认知。

2.脚步来丈量——寻访探究活动

以大龙荡和长漾里为寻访主阵地,带领学生走进“荡”“漾”生态环境,感受“荡”“漾”水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实地参与“水八仙”对比种植与稻米文化研究过程,在对比中观察水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在实践中发现“荡”“漾”文化对沿岸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以“生态平衡”为主题,校内组织生态瓶设计探究活动,校外带领学生走进盛虹集团和镇污水处理厂,双线并进,让学生直观感受保护“荡”和“漾”的重要性。

(三)评价性活动

1.生生互评:“水滴”争章

创新设计“水滴”奖章,以“滴水成河,团结互助”为寓意,并按一定数量分发到学生手中。例如,小组代表发言后、同学作品展示后、研究资料分享时都可以相互评价,要求做到评价有序、评价有理、评价有度,单次发放不得超过三枚奖章。最终根据奖章数量每班评出“知水、爱水、护水”好少年。利用“水滴”争章,旨在通过生生互评激发学生探究“荡漾文化”的兴趣。

2.教师主评:五色“梅花”

学校将五色“梅花”——红色品行卡、黄色阳光卡、绿色勤学卡、蓝色创新卡、紫色艺术卡,按一定数量比例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学生凭借在“古河荡文化”课程中的表现,从教师手中获取各类梅花卡。例如,合作学习时互帮互助的学生可以得到品行卡,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可以得到阳光卡,展示成果时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得到勤学卡,能提供创意想法的学生可以得到创新卡等。五色“梅花”卡,丰富了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及时得到来自各学科教师的阶段性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荡漾文化”研究的积极性。

四、教学效应:多彩课程,累累硕果

(一)形成“荡漾文化”课程

在探索与体验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掘与利用校内校外富有特色的水资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形成了多个生动、科普的校本课程。例如,大龙荡“水八仙”种植主题研究课程、长漾里稻米文化主题研究课程;趣味盎然的“一个趣味生态瓶、一节污水净化课、一次污水净化之旅”的“三个一”科技护水趣味课程;“小导游介绍风光”“小厨师一展厨艺”“小歌手歌唱家乡”“小画家描绘水乡”等童心描绘创意课程等。这些校本课程的构建,丰富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

(二)收获“荡漾文化”系列成果

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健康单位金牌学校、江苏省第32届金钥匙科技竞赛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苏州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特色学校、苏州市节水型学校、苏州市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等荣誉。这些荣誉都是对学校全体师生的莫大肯定。

猜你喜欢
跨学科融合综合实践课程
高中生的生涯规划的跨学科融合
STEAM教育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跨学科融合的探究与实施
深化人文综合体验课程改革的思考
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及对策建议
有目标自主学学会学
以课程基地领跑学校发展
论高职行政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的开设
简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
基于生态化教育理论的创造力培养课程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