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是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的训练是一个难题。从有效完成任务的角度说,教师通过设计适合的主题情境,能够有效打破单篇课文教学的局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实现阅读与表达的共促共长。
[关键词]情境任务;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小说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大单元教学视域下驱动性任务设计策略的研究”(编号:2023JY15-L165)。
[作者简介]张萍(1976),女,江苏省丰县新城实验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志码]:A
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主题为“我当小作家”的情境,将整个任务分解为多个小任务,并将这些小任务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微活动。通过逐步推进和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我们可以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并尝试自己创作文学作品。
一、情境重构:给予学生真实的“学习场”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活动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些任务的设计需要以生活为背景,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导,以学习任务为推动力。同时,情境任务活动应该能够引导学生热爱语言文字,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来培养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情境的特征
1.具体化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推动综合性学习,任务活动应该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这样能够明确学生思考的方向和边界,进一步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在真实且具体的情境任务中,学生可以依靠活动情境来进行语言运用,使他们的表达更有针对性和生动性。
2.真实性
设计主题任务情境并非易事,因为它不再是我们熟悉的为课文学习而创设的外部环境。相反,它需要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场景,包括真实的学习目的、学习材料和评价方式,这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学习者的需求,并精心设计任务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这个情境旨在将学生融入其中,赋予他们一个特定的角色,并让他们面对任务的挑战。
3.知识关联性
在这种语用情境中,学生需要运用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真实的语文實践活动。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真实生活中的场景,也可以是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设计主题任务情境需要教师在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真实且有挑战性的学习场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这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二)情境的类型设计
只有在设计富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学生才能真正运用语言进行实践,激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并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1.设计语言训练型任务情境
通过设计一些填补文本空白部分的任务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些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并感受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在任务落实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小说中的矛盾、人物面临的困境和挣扎,引导学生与文本、角色和作者进行对话,并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经验,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同时进行价值思考和道德判断。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设计语言任务型情境,学生需要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思考文本背后的价值,并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任务情境提供了一个真实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设计思维发展型任务情境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应该组织一些真实且有意义的言语实践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创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思辨型任务情境,并在教学中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真实的文本情境中开展思考、质疑、辨析和感受等活动,从而巩固知识、提升语言和思维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学习教材内容,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文能力。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真实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和讨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生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渐形成准确、流畅、具有说服力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拓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需要挖掘信息,分析和评估观点,提出自己的策略和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
3.设计角色代入型任务情境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教师常常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这是一种典型的情境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成为故事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人物的思维过程和内心想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含义,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加工和对人物的动作进行模拟,使学生更加生动、传神地讲述故事。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亲身参与和互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从而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兴趣,使他们能主动代入到故事情节中。通过扮演角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原因,从而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表达。通过模拟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学生可以更加真实地呈现故事的情节和角色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和表达人物的情感状态,进一步理解故事的背景和主题。这样的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理解,从而提高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二、任务驱动:打造思维发展的“进阶梯”
为了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力,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学知识和语文要素融合在一起,通过设计一个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题情境任务来帮助他们进行创作。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桥》《穷人》和《金色的鱼钩》这三篇小说的教学内容,通过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学知识以及语文素养,创设一个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创作情境。这样,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如探索“小说的魅力”作为人文主题。通过深入研读这些小说,学生可以感受到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在描绘人物形象方面的重要性。这样的编排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任务一:我是小小摄影师
《桥》这篇课文通过描写暴雨、洪水和木桥等环境,展现了一位老支书在山洪暴发时的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环境描写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然而,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容易忽略对环境的理解和感受。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描写并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我设计了一个名为“我当摄影师”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扮演摄影师的角色,通过观察环境细节,捕捉关键瞬间,用照片来记录老支书的英勇行为。通过这个角色情境的参与,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环境描写的重要性,并进一步体味和认同老支书的人格魅力。
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体验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氛围。同时,通过摄影师的视角,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对细节思考的能力,以及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深入理解。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故事的感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識和创造力。
通过设计角色情境活动,如“我当摄影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环境描写,进一步品味和认同人物的个性魅力。同时,这样的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在文学阅读中的形象思维品质。
任务二:我是人物独白者
在《穷人》这篇文章中,桑娜的内心活动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课文的第9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中,桑娜的内心矛盾被生动地呈现出来,同时也塑造出她作为一个具有爱和同情心的底层劳动妇女的形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标点符号,如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这些标点符号不仅传递了桑娜内心复杂的情感,更突出了她的善良品格。这些标点符号的使用,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桑娜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她对他人无私的关爱和同情。这样的描写方式,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留白,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扮演内心独白者的角色,帮助他们理解并表达桑娜内心的复杂情感。通过观察文本中的标点符号和词语,学生可以探索桑娜心情的变化,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善良品格。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和感受文学作品中角色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同时,通过扮演内心独白者的角色,学生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敏感性和情感表达能力,提升他们在文学阅读中的理解和沟通能力。通过设计角色情境活动,如扮演内心独白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学作品中角色的复杂情感,深入感受并认同他们的善良品格。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感性和情感表达能力。
任务三:我是小小剧作家
小说的情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情感共鸣。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小说情节设计的巧妙之处,以及引导他们从文学阅读走向创意表达,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适度揣摩小说中的细节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例如,在《桥》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思考和分析关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行动与言辞,探究他们真正的内心想法和动机。通过这样的思考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推动他们对整个情节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故事情节,品味细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创意活动。比如,像笔者提到的“我当剧作家”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剧作家微型辩论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设想自己是编剧,对小说情节的结局进行重新安排。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通过与他人的辩论和交流,加深对小说情节的理解。
通过引导学生揣摩小说中的细节,探究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设计创意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小说情节的巧妙设计,并且从中激发出自己的创意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敏感性和表达能力。
任务四:我是知名小作家
本单元习作内容是“笔尖流出的故事”。让“笔尖流出的故事”的习作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真实情境的学习过程,需要将情境与表达巧妙地结合起来。如《穷人》课后题:“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第一步:阅读理解和分析。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中关于桑娜的描写,了解她的人物特点和善良的一面。引导学生将桑娜在课文中的行为、言语和思想进行整理和分类,分析出她的善良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步:头脑风暴。在了解了桑娜的人物特点后,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思考桑娜在沉默中可能会想些什么。指导学生从善良、无助、无奈、怀疑等方面展开思考,同时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提供支持或例证。
第三步:思路整理。让学生以思维导图或类似的形式整理自己的思路,以帮助他们厘清文章结构。学生可以根据头脑风暴的结果,将想法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形成一个有层次、有条理的思路。
第四步:写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整理出的思路,开始写作。要求学生围绕题目展开,使用逻辑有序的语言表达桑娜的心理活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适当引用课文原文作为支持,以加强论述的可信度。
第五步:修改与润色。完成初稿后,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润色。指导学生检查文章是否符合逻辑、表达清晰,是否有明确的论点和充分的论据支撑等。同时,也引导学生注意语言文字表达和语法错误,以提高文章的审美质量和可读性。
第六步:分享与反馈。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文与同学分享,相互交流意见和建议。老师也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和评价,帮助学生理解范文的优点,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桑娜的人物特点,从而推测她在沉默中可能想到的内容。通过思考桑娜的善良和命运不公,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并运用逻辑有序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通过“我是知名小作家”的主题情境,设计一系列的阅读和表达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体验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并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通过这样的任务活动,学生可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 考 文 献]
[1]陆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活动设计——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2(31).
[2]华余露.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评价实施——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