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点辐射,逐层深入

2024-06-03 23:40:03时娥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摘要]教学小古文,克服理解障碍,把握文本内容,是基础,更是重点。《囊萤夜读》是一篇极短的小古文,有时间、地点、人物,有起因、经过、结果,具备了一篇文章的完整架构。在理解之后,激活学生感知思维,品味言语中的未尽之意,將理解大意融入到内容梳理环节中,是良好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教材课文“示范”和“载体”的效能,通过对文本信息的理解、梳理、整合、重组,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支撑,将整篇小古文凝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将这篇小短文作为“长文章”的微观模型,将“把握长文章”的方法渗入了学生意识之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据点感知;据点辐射;《囊荧夜读》

[作者简介]时娥(1979),女,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志码]:A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但令人疑惑的是,单元首篇却安排了《文言文二则》,其中《囊萤夜读》实在是一篇极短的小古文,只有33个字,语言高度概括,事例新奇生动。古语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一篇叙事记人类文本,《囊萤夜读》有时间、地点、人物;有起因、经过、结果,具备了一篇文章的完整架构。教学小古文,克服理解障碍,把握文本内容,是基础,更是重点。

但对于仅有33个字的小古文,按部就班地教学,不经意间就会误入机械、重复的泥潭。教师不妨打破惯有模式,采用整体把握、巧妙融合的策略,在删繁就简中择取所需,直击重点。将篇幅短小的小古文,作为本单元历练“把握长文章”的微模型。先从微观层面,习得方法,然后利用单元后的文章,逐步放大,逐层升级,最终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据点感知,在辐射中疏通内容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对成语“囊萤映雪”早已耳熟能详。对《囊萤夜读》的故事已经大体了解,这就意味着学生阅读这篇故事,不是从无到有的开辟新领域,而是唤醒原始记忆的勾连。

鉴于此,教师不妨紧扣题目,从“囊萤夜读”联系熟悉的成语“囊萤映雪”,组织学生说说了解的故事。讲故事的过程,就是要将埋藏在学生深处的原始经验“扒”出来,为消除障碍、理解内容提供支撑。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凭借阅读小古文的现有能力,将题目直接投射到文本中:“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萤夜读?”这一问,将学生关注力聚焦在“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一句中,并借助于注释和联系上下文,分别理解“练囊”和“以夜继日”的意思,继而从“以夜继日”,初步体悟人物学习的刻苦与勤奋。直接连线题目与中心语句,使原始经验起到了桥梁作用,同时,在小古文中筑牢了学习的根基。

接下来,教师利用“根基”,将文本扩散处理。比如,组织学生质疑,或教师直接设问:“主人公是谁?课文还在哪里写了他的勤学刻苦?”由中心“点”到全“文”,此时,学生不再是漫无目的地浏览课文,而是携带着 “循证勤学刻苦”的任务,去“攻克”障碍。这一过程,学生必须要开启两种思维状态:其一,理解性思维。先要激活阅读小古文的语感,尝试自然性理解。如果仍旧存在困难,就需要运用习得的相关策略。比如借助注释,理解“恭勤”,即为“肃敬勤勉”之意;“通”,即为“通晓,明白”之意。其二,感知性思维。由于有明确问题的加持,学生的这遍阅读,不仅仅是理解大意,还需要从文本语言中,开掘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比如,理解“恭勤不倦”时,可以补充车胤可能会怎么做;紧扣“博学多通”,相机探究车胤为什么会达成这样的成就。

既读其文,又不拘泥于文,而是在理解之后,激活感知思维,品味言语中的未尽之意,将理解大意融入到内容梳理环节中,一举两得。这样的教学形态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这篇小古文的教学而言,当学生视野当中的“字”很少的时候,就需要将其中所隐藏的丰富含义解析出来,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以小见大。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感知,这一过程如同用经验的火苗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本质上是学生的经验与小古文内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当中强调据点感知的时候,所寻找的这些“点”,实际上就是学生文本解读的突破口,在这样的解读过程当中可以起到辐射效应,帮助学生疏通整个文本的内容,从而获得对全部文本的理解。

二、根源探究,在深入中理清联系

从内容到内核,小古文教学需要转向深处。为此,教师的点拨就需要从理解转向探究,让阅读实现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转变。比如,车胤为什么要“囊萤夜读”?他是无聊闹着玩吗?表象上,“家贫不常得油”,因为家境贫寒,常常没有灯油点灯,所以只能依靠“囊萤”来“夜读”。这里,学生容易忽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恭勤不倦,博学多通”一句,之前有所涉及,学生通常会直接舍弃。但这句与“囊萤夜读”的联系十分紧密,决不可忽略。教师追问:“仅仅是因为“家贫不常得油”这种“外在原因”吗?”“外在原因”这四个字重音强调一是旨在帮助学生从现有思维层面推向全新的思维之境。还有什么“内在原因”吗?学生自然会“拐个弯”,从人物的维度重问这个问题:车胤之所以“囊萤夜读”,自然与其家境贫寒有着直接的关系。但试想,如果这是一个无所事事、平庸懒惰的孩子,又怎么会做出“囊萤夜读”的举动呢?所以,车胤“囊萤夜读”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其刻苦勤奋的动力驱使。

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现象的探究,常常会陷入到表象化、单一化的层面。[1只有充分发挥教材课文“示范”和“载体”的效能,通过对文本信息的理解、梳理、整合、重组,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支撑,学生才能形成深入思考、多维考量的思维习惯。

至此,小古文中各个分句不再是一个个散点信息,而在“原因探究”中全部集中地指向了表达中心。整篇小古文凝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无形之中将这篇短文作为“长文章”的微观模型,将“把握长文章”的方法渗入了学生意识之中。这样一个渗透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是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也是学习能力得以提升的表征。

《囊萤夜读》故事虽然短小,但要引导学生从根源处探究,要在文本阅读的过程当中将内在的逻辑梳理清楚,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阅读过程是清晰的,学生才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这一點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至关重要,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的阅读与自身的体验关系非常密切,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越强,阅读的流程越顺利,学生的阅读动机就越强。尤其是对于这些小古文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体验,这样才能保持住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在研究小古文各个分句的时候,如果教师不加以干预和引导,那么各个分句给学生所提供的可能就是一个个散点信息。凭着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他们无法有效加工这些散点信息,而这一障碍如果不加以及时排除,学生的阅读就会遇到更大的障碍,不利于学生建构关于文本的整体含义。所以,教师后续的教学就是想方设法将一个个散点信息汇聚为一个有机整体,于是一篇小古文也就成为一个完整的意义理解过程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进程当中,从而保证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有序推进。

三、回归整体,在梳理中回照文本

既然已成整体,就需要整体贯通。这一步切不可少,从“散”到“整”的融汇,需要一个实施的过程。否则,脑中空懂其理,心中却无其实,感知则是模糊的。抓手何在呢?利用插图。插图,是教材文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教师出示插图,要求学生观察插图,对照课文,说说插图都画了些什么,哪些是课文已经描写的,哪些是课文中没有描写的,不要面面俱到,更无需滴水不漏。依托课文,描述插图,就是对小古文内容的再次感知、梳理和内化。

此时,如果实施效果到位,学生对于课文就不仅理解了,也通透地把握了。教师可直接要求学生描述: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车胤是刻苦的孩子。平时一直谦逊恭敬,而且读书非常勤勉,但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所以夜间读书不方便。到了夏天的夜晚,车胤只能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这似乎与“先整体把握”的阅读规律有所相悖。其实不然。教学伊始,学生没有先“整体把握课文”吗?“联系对比题目”就是“整体把握”;利用题目联系中心语句,也是“整体把握”。只不过彼时的“整体把握”是基于学生的原始经验,而非源自课程教学。这就是尊重学情。文章既短,又有原始认知,不妨就在这一起“点”上,直接筑起“炉灶”。此时完整讲述故事,已经不是教学之初的“整体把握”,而是基于学生理解内容、厘清关系之后的“学习成果”。

鉴于此,学生讲述故事时,教师的关注点和评价点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听故事内容。这是小古文大意理解的反馈,着重关注是否符合注释意思,是否符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其二,听关联词语。这是对内部逻辑关系的反馈。比如“车胤是刻苦的孩子”,是讲述的中心句,体现了学生对文本中心理解的方向;“而且”“但”“所以”“只能”这些词语,看似毫无实际意义,却体现了学生对于小古文内部语言信息建立的逻辑关联,是学生真正理解、读透文章的表现。

小古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但涵盖的内容却完整又丰富,有着深厚的内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选择逐词逐句地解释小古文,或是补充过多资料,脱离了文本;或是深度挖掘,将一篇小古文拓展成某一种专题,这样的教学都是对小古文基本定位的偏差解读。[2教学小古文,理解是“必选动作”,但这种“理解”,切忌走向“逐字逐句”机械化的深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思考、自主建构,获得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这种意义理解是面向整个文本的,同时又是可以回照文本的,这意味着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形成了一个闭环,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乃至于自身的阅读能力得到新的提高。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以学生原始经验为源头活水,整合运用了教材文本、教材插图、课后注释等,通过突破中心、逐点散开、梳理联系,统整回归的板块设置,引导学生经历了从浅入深、从点到篇的提升。进一步梳理整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还可以发现,这样的教学努力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大意、探寻了联系、感知了人物,同时渗透了整体性把握长课文的基本方法,为后续教学展现了“以小见大”的教学价值。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同样是有意义的,宏观层面指向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培育,微观层面,与课程标准相一致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要素真正落地。故而,据点辐射,逐层深入,可以成为面向当下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类似于《囊萤夜读》这样的小古文教学的示范。

[参 考 文 献]

[1]张婧.文言文《囊萤夜读》教学设计及意图[J].七彩语文,2023(20).

[2]程成.抓好小切点  教好小古文——以教学《囊萤夜读》一课为例[J].山西教育(教学),2022(12).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1:37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8:49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6:01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3:14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