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往的阅读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上,寻章摘句解析文本,使具有语篇性特质的课文在教学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语篇分析理论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着重以语篇为单位促进对课文深层次的解读,更关注文本的言语世界。从语义层、语形层和交际层对文本作具体的分析,将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语篇分析;阅读教学;《百合花》
[作者简介]王泽欣(2000),女,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志码]:A
阅读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占据着绝大部分的语文学习时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借助文本引导学生感悟并运用语言,通过作者架构起的语言桥梁,了解作者的思维,体验作者所营造的审美与文化氛围。阅读教学中引入语篇分析理论,可以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
一、语篇分析理论内涵
语篇是由语段或句子组成的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它形式衔接,语义连贯,合乎语境。[1]语篇能在特定语境中完成交际功能、表达完整语义。语篇分析既探索以言成篇的特点与规律,也着重语篇的生成语境与交际目的。
语篇学的研究重點是以“篇”为完整表达体系的“语”,只有“语”与“篇”相辅相成,才能称之为语篇。[2]语篇分析的教学指向,即把一个或多个文本看作一个整体去教学,代替以词汇和句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教学有三个层面:一是语义层面,对应的是语篇说了什么。这里的分析并不需要任何意义的延伸,意义的阐释仅限于这一文本语言内,包括人物、事件以及环境等方面。二是语形层面,对应的是语篇怎么说,包括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宏观角度包括文章的体裁、整体结构等,微观层面包括句与句、段与段甚至句与段之间的衔接、连贯、照应等逻辑分析,这个层面的分析指向语篇是以何种形式来表达观点或者进行意义阐述的。三是交际层面,对应的是语篇为什么这样写以及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交际层面的分析落实在文本中,表现为由文知人、披文入情,通过对语篇的学习,感知语境、语蕴,逐渐了解作者的言语智慧,在感悟其智慧的同时慢慢培养起在社会交际中所需要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对语义层、语形层、交际层解读的把握
首先,语义层的解读比较简单,语义即语言本身存在的意义。解读是通过简单初步的画面描述来实现,这个画面可以是物象、事象、景象,力求画面的真实性以及语言的有效性。
其次,语形层的解读比较具体,除了明辨体裁和结构之外,对于衔接与连贯的分析也不应忽视。衔接是通过关联词语或语法手段将句与句、段与段构成一个语篇整体,包括以语言内部法则联结的语法衔接、重复使用统一词汇衔接上下文的词汇衔接以及依靠连接性词语联系多个句群的逻辑连接。连贯是依托各种语义手段使句子之间构建起完整语义,要实现语篇的连贯,需要通过形式的衔接、文化背景以及逻辑推理来实现。对于语形层的分析着重在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从而完成对于语篇宏观以及微观方面的把握。
最后是交际层面的解读,可以从宏观的社会关系以及内部文本世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宏观的社会关系如说话者的身份、地位、场所等,也可以从作品整个的文化历史背景入手,必要时可以借助外部的参考资料,原文本与外部资料相互观照,从而达到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的目的。内部文本的探究可以从说话者的语气语调、文本具有的特别之处,如笔调、语境、手法及其效果等方面着手,揣摩表达者的语言,探究这样的语篇达到了何种交际效果,感受作者的言语智慧。
三、语篇分析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 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发展
新课标对中学生的发展作了更高的要求。语篇分析理论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文本是一个自足的言语系统,是作者意在让人知、让人明、让人感、让人思、让人悦的实体[3]。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在对以“篇”为单位的课文进行解读时,学生需要不断地运用和调整原有知识来建构新学习的知识,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开辟道路;语篇分析视域下的阅读教学把静态文本当作一个动态的、能与读者产生互动的社会语言中介,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探究文本,深入体会文本的语言架构与技巧,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促进思维的活跃与发展
语篇分析理论下指导的阅读教学从“写了什么”到“怎么写的”,再到“为何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这样的问题驱动促使学生逐层深入文本,由“语”入手贯穿“全篇”,思维得到不断的训练与提升。由于语篇的篇性特质,学生在学习不同语篇时会以更开拓的思维将它们进行比照,思考语篇之间的关联性与差异性,学生在多个语篇相互观照的过程中可以发散思维,举一反三。
(三)促进审美鉴赏与创造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作品都是流传千古、耐人寻味的佳作,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味。语篇分析理论视域下的阅读教学通过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情境使学生沉浸其中,并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思,感悟文本独特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审美体验,提升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着丰富的审美情趣,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语篇分析理论下的语文教学更关注对于文本语境的探究,引导学生从文本本身的历史文化情境中去感知人文精神,挖掘其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四、语篇分析视角下《百合花》教学探究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百合花》是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单元的话题是“青春的价值”,单元学习要求是能够“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特点”“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百合花》以独特的角度描写战争,以女性的视角通过战争语境下的人的生存状态、情感关系,表达了作者对爱的理解,对人性美、人情美的追求。作者通过细腻入微的细节描写,刻画了生动鲜活的“小通讯员”“新媳妇”等人物形象,以清新自然的笔调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
《百合花》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增长,本阶段学生的向师性减弱,独立性增强,有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但是生活阅历不多,学习方法掌握不足。学生对于小说的基本知识比较了解,但对篇幅较长的小说接触不多,自主阅读理解能力差,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且这篇文章描写的年代距离当今学生生活久远,学生在理解课文感情方面需要教师引导。
基于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速读课文,为小说主要事件拟小标题;勾画关键语句,紧扣细节分析小通讯员形象,感受战争年代的青春激情和人性美;体会《百合花》散文化笔调和诗意之美。
(二)三个层面的问题设置与教学探究
首先,从语篇的语义层进行分析,要弄清“写了什么”,在这一层面上可以设置以下问题:①请为小说主要情节拟出小标题。②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以“我读到了一个(性格特点/品质)的(文中人物)”的方式来进行解答。③从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矛盾到最后的体谅,你能感受到什么?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速读课文可以归纳出“小通讯员护送‘我到包扎所、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通讯员牺牲”这三个情节。第二个问题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也能很快得出答案,小说主要人物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通讯员是害羞腼腆的,从他护送“我”不敢看我,保持一定距离,跟他说话时他表现得非常局促不安可以看出,他非常热心善良,知道借的被子是新媳妇嫁妆时,想要赶忙送回去,以及到包扎所时,怕“我”吃不饱给“我”塞了两个馒头;他非常尽职尽责,战争中自己用身体挡下了手榴弹,救了其他战友的性命。以这样的方式总结出新媳妇的人物特点是:羞涩调皮、通情达理、善良淳朴。第三个问题是归纳主旨,即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通过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发生的矛盾到后来新媳妇自愿将自己唯一的嫁妆——被子披在牺牲了的小通讯员身上,体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纯洁与真诚。
问题①紧扣语篇的“事”设问,问题②紧扣语篇的“人”设问,问题③紧扣文章主旨设问,三个问题的设计着眼于“篇”,落脚于“语”,层层递进,完成了由人、事到主旨的探究,为进一步探寻语言美、形式美打下基础。
其次,从语篇分析的语形层面来赏析,关键是弄明白语篇“怎样写的”。这一层面可以设置以下问题:①本文是怎么写小通讯员的?②本文是怎么写战争的?③本文是怎么突出散文的美感的?通过学生的讨论与师生对话可以得出答案。第一个问题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把性格鲜明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展现了出来。第二个问题要提示学生题材与内容是矛盾的,这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但文章几乎没有正面写过战争,所以要设计活动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战争的细节。一是通过包扎所的紧张气氛看出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本该阖家团圆的日子,却弥漫着战争硝烟,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包扎所的担架上让人感受到那种近乎压抑的气氛。二是通过小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看出前方战事吃紧,伤员没有足够的保暖物品,这些都从侧面描写了战争。第三个问题通过学生自主解答会有点困难,所以需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本文是战争题材的小说,但文中却有很多“闲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闲笔”:一是在“我”与小通讯员对话过程中得知小通讯员在家帮人拖毛竹,并引发了对小通讯员在家拖毛竹情景的想象,在这样一个平常场景的想象中,突出了散文化的意蕴浓厚。二是文中对中秋月亮的环境描写,“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涌”字用得极好,带有田园诗的韵味。这样的写景是抒情的,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中秋之夜,但这个夜晚是战争下的“白夜”,所以“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这样的笔墨在文中出现不止一次,以散文化的语言消解了战争的沉重,凸显出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这三个问题的探究,把这篇小说的特点分析得非常到位,从微观到宏观,立足“篇”来体会“语”。通過对语形层的解析,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言语智慧,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与脉络。
最后是交际层,对于交际层面的解析已经不满足于对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探究,更多的是对文本结构和文本风格进行推敲,使阅读走向深层,由言内走向言外,探寻“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原因。我们可以设置以下问题:①全篇为什么以“我”的视角来写?②小说采用散文抒情化的笔调有什么效果?这两个问题有点超出了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范畴,所以需要在教师引导下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在意蕴。“我”有以下的作用:一是小通讯员的形象是通过“我”的女性视角与叙事展开的,“我”的另一个身份是这位通讯员的同乡,因此,透过“我”的视角可以想象、补充人物的过去,使通讯员形象更为具体饱满。二是《百合花》是当时少有的从女性的叙事视角来讲述战争题材的作品,全文以“我”这个女兵为叙述者以及故事主要推动者展开。从“枪筒上插着的两朵小花”所体现出的对生活的热爱,到“飞红了脸……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所体现出的是面对女性的腼腆羞涩,无一不体现着独属于女性视角的细致与情味。即便是看待周围的景物,也表现出女性视角的细腻和情感,如在去前沿包扎所路上,其环境描写也别有一番风味:“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的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作者以散文抒情化的笔调来行文有以下效果:一是以人物内心的丰富世界代替战争的激烈,同时因为有战争的衬托,作品中体现的风景之美以及人性之美就更显得感人和可贵。二是散文线索的相互照应使读者的思绪不断从现在拉往过去,小通讯员身上的“破洞”在小说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新媳妇想帮他缝破洞,第二次是要上战场前“我”望着他的破洞后悔,第三次是他牺牲之后新媳妇固执的要把洞缝上,这种巧妙的结构设置让读者在过去的记忆中不断思索眼前,于生活的平淡中体会散文般的诗意。
这两个问题的探究学生需要明确写作背景是在战争年代,且是以少有的女性视角叙述战争,从宏观的社会背景以及微观的叙述视角切入,把握了这两点,对于交际层面的解读会更加到位,同时也将文本的解读上升了一个层次。
阅读教学存在于语文课程中,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需要进行区别的是,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文学的解读是不一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以教学目标来设计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语篇分析理论,是为了弥补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理解浅显化、解读无思路等问题,全面强化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贡如云.语篇阅读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2.
[2]戎仁堂.基于语篇分析的微探究教学实践[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13).
[3]冯为民.语篇分析: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新视角[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