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业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它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双减”背景下,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正确选择。以“双减”政策下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理论和现状为出发点,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作业设计进行研究,对如何设计高质量的作业进行探讨与反思,进一步挖掘作业价值,优化作业质量,促使“双减”坚实落地。
[关键词]双减;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反思;展望
[作者简介]崔豫(2000),女,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A
“作业”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巩固的主要载体,高质量的作业设计既能幫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自2021年7月国家颁布“双减”政策以来,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教师亟须努力的方向。
一、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理论探索
目前,“双减”政策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与变化,并对教育资源和服务体系作出了调整与支持。基于此,对作业观、作业质量观、作业设计原则的变化与发展进行分析与探索。
(一)作业观的创新性发展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作业通常被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或者是一种补充性的练习。但在“素养”时代与“双减”政策背景之下,语文作业被认为是为完成学习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思维品质,具有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功能[1]。同时,也被看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觉探索与创新的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协作分享,将课堂的间接经验引向真实情境,实现知识内化、学习习惯养成和思维品质提升的过程。
(二)作业质量观的有效性整合
以往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体现为四个层面:一是目标表面化。作业目标并未真正落实“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和理解”四个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大部分在打卡式完成作业任务。二是内容简单化。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的禁锢,语文教师将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有效的教学行为,而将作业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课后自学任务,并没有对其进行精心地设计。三是形式刻板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容易忽视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更多是以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为主。四是评价单一化。教师进行作业评价时通常用“优、良、合格、重做”等词语来进行评价。这种单一且直接的作业评价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对此,教师在设计高质量的语文作业时应注重以下方面:一是树立核心素养意识,深化作业目标设计。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仅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作业观,还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诉求,注重对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指向学生发展需要,凸显作业的层次性。教师设计作业时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考虑作业与学情的契合度,让作业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连贯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以分级的方式,逐步地完成作业任务。三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作业的针对性。语文学科具有较强地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生活参与。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中心,设计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化的作业中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获得知识、取得进步、提升能力。四是及时作出动态反馈,彰显教师评价的多元性。课后作业需要及时反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例如,对于较为简单的作业,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检查,或者是以小组考核的形式完成;对于课后作业,教师可以采取小组互改的方式来完成。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同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情绪、态度、表现等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作业设计原则的系统性指导
作业设计原则一直在作业设计中发挥着系统性的指导作用。一是结果导向原则。在“双减”的背景之下,除了要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层次单一、内容枯燥等弊端外,更重要的是要围绕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通过作业的巧妙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二是思维训练原则。语文作业设计要具有启发式思维的特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分层次地设计作业,保证学生在作业中提高思维能力。三是情境创设原则,真实的学习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个熟悉且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和迁移,同时还可以利用现有经验来分析并解决问题。四是多元多层原则。在作业设计中,注重作业的动态性,尽量为学生提供与课程内容相近的题目,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并根据不同的难易程度,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题目。例如,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基础型、提高型和拓展型的题目,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
回望“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作业设计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二是更加注重作业的合作探究;三是更加关注作业的情境创设;四是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综合素养;五是更加关注评价的多元多向。在此背景下,呈现出分层型作业、小组合作型作业、跨学科型作业、多元作业评价等实践探索。
(一)由整体型作业向分层型作业转变
“双减”背景下,高中阶段的教学突出以人为本,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力求实现作业与实践的多元化。因此,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采取分层、差异化的方式。例如,在学完统编版必修上册《荷塘月色》后,教师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如下作业:①基础题:品味语言,体会意境美;②提高题: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③拓展题:比较《记承天寺夜游》不同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三个层面。这三个作业设计层层递进,呈现出较为严密的逻辑性。从总体上看,基础类作业是为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设计的,作业量较少,难度较小。提高类作业有一定难度,主要针对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设计的,这需要学生对本节课程的重点和相关的基本技能有很好的掌握,达到学习的目标后,对其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类作业难度较大,它是为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设计的,注重全面性、扩展性与创造性,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由独立型作业向合作型作业转变
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越来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将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融入作业设计之中,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作为重要方面,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互动式作业:你最喜欢《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认识,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小组内交流,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评。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根据任务进行分工,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红楼梦》原著的深入研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师在进行合作探究的作业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借助团体的力量,理解和运用知识,从而解决问题,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
(三)由离身性作業向具身性作业转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语文学习要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2]。因此,教师要转变作业设计理念,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意识到高中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将课堂内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实际生活的了解,为学生设计出有趣的生活化作业。例如,教师在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梳理《红楼梦》的人物关系时,可以以“宝玉挨打”这个情节,让学生以宝玉的身份在朋友圈发布挨打事件,其他学生则以宝玉家人朋友的身份在朋友圈评论、回复、点赞,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如何发红楼梦朋友圈”的写作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班级总评的形式选出优胜者[3]。
以创设活动为基础设计的作业任务,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所布置的作业新奇、趣味十足,既符合学生喜爱活动的心理,又能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四)由单科型作业向跨学科型作业转变
近些年,在新高考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语文学习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前适应高等教育的跨学科学习[4],已经成为当下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因此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布置作业、设计活动时要注意跨学科融合,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例如,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古典名著的教学可以用社会学、政治学相关知识来解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经典著作。《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可以布置与政治学知识相关的作业任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可以设计与历史学知识相关的作业任务。通过跨学科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全新的知识图式,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整合零散的思维路径。跨学科主题已经成为一种新型考察形式,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勇于面对挑战,加强跨学科作业的研究、设计与实践。
(五)由单一性评价向多元性评价转变
作业评价不仅可以对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进行检验,也能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改善课程设计与教学流程,能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与发展,为教师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教师通常以简单的词语进行作业的评价,如:“合格、良好、优秀”等,不利于提升学生对于完成作业任务的热情与信心。因此,教师要在作业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上进行改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作业评价之中。同时,教师需要引入多元评价的理念,注重评价形式多元化与各种评价之间的优势互补,尽可能把各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总之,作业评价应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三、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反思与展望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从作业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个方面来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作业设计呈现出两个新的发展趋势。
(一)理论研究:由单一向全面转变的作业价值挖掘
在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化、“双减”政策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作业设计理论研究由原来的单一、刻板转向全面、灵活,真正体现落实“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和理解”四个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各项基本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在作业价值方面,作业设计在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作业质量的探索方面,注重以新课标的基本精神为导引,深化作业目标设计,突出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积累、关键能力的练习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同时,也注重以教材内容为基本依托,深入研究其编写理念、编排结构和选文特点,准确把握各单元或任务群提示、单元主要学习任务。当下,新课程理念为不断创新作业设计理论开辟了“新天地”,为“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的作业设计搭建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体系。
(二)实践探索:由零散向整合转变的大单元实践
在以往的作业设计中,学生的作业是基于零散教学而设计的,不能很好地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适应。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大概念”“大单元”的视角出发,建构起高质量的作业体系,在缓解学生作业压力的同时,切实提升育人品质。一方面,语文大单元教学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突破了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传统模式,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能够满足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5]。另一方面,从大单元的角度进行作业设计,可以更好地与新的教学形式相契合,从而达到“教什么,学什么”的目的,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变。如此,作业设计才能真正推动教学的发展,提升育人质量。
“双减”背景下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关注于各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实质关系的提炼,注重知识与元素的整合,实现作业的整体性策划。在整体策划基础上进行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今后,以“统整”“整合”等为主要特征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必将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形态,从而助推“双减”政策的落地。
[参 考 文 献]
[1]吴欣歆.核心素养背景下作业发展功能的实现[J].中学语文教学,2022(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黄碧玲.基于“双减”政策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探究[J].教师,2022(06).
[4]张玉滨.高中跨学科教学的本位价值与实施路径[J].中小学管理,2018(04).
[5]袁文锦.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有效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之友,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