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新”即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测评越来越走向“融合”与“开放”:既借鉴了近年来任务驱动型作文聚焦时政热点、多年前老材料作文写作角度多元的优点,又立足新教材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注重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开放思维能力的测评理念,同时还借鉴了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在试题材料中呈现立意核心词的命题形式,彰显出极大的融合性。试题材料短小精悍却内涵丰富,写作任务大多立足试题材料给学生所带来的启示,彰显出极大的开放性。这种“融合开放”类作文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也代表着“三新”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测评趋向。因此,“三新”背景下的作文教学路径,应立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聚焦“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鼓励学生个性表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三新”;作文教学;测评趋向;教考衔接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编号:2023YB1239)。
[作者简介]豆党锋(1980),男,河南省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高考命题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一、测评金题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两则材料分别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和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虽然以“百年变局”为命题背景,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问题,但揭示的道理是普遍的。“材料一可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说明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大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小到个人之间的交往,莫不如此。两则材料并举,又构成对话关系。学生写作空间大,可切入角度多。”[1]由此可见,本试题聚焦“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既让学生看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影子,又让学生看到老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的影子,同时本试题立意角度多元,从整体上呈现出极大的“融合性”与“开放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构思:
(一)材料内涵的分析
试题材料以“灯”与“花”为喻,形象地阐释了“自己”与“别人”、“一花”与“百花”之间的辩证关系,内涵丰富而又深刻。
(二)写作主题的确定
虽说试题立意的核心词为“自己”与“别人”、“一花”与“百花”,但学生的写作重点显然在“别人”与“百花”上,切忌文章写作主题主次不分或本末倒置。
(三)行文思路的彰显
试题要求学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所蕴含的普遍的道理,所以,学生可从“道理是什么”“为什么要践行此道理”“践行此道理之后的影响”等角度构思行文。
(四)思维品质的呈现
学生可从个人的角度构思行文,亦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构思行文,当然,文章欲彰显思维品质,应将上述兩个角度结合起来采取逻辑结构构思行文。
二、测评趋向
由上例及近年其他测评试题可见,“融合开放”类作文显然代表着“三新”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测评趋向:既借鉴了老材料作文注重考查学生审题能力的优点,又借鉴了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某些优点,同时还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的理念,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学科素养,从而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一)试题材料聚焦或暗扣时政热点
2023年全国甲卷“技术与时间”聚焦时政热点“科技与人文”,2023年全国乙卷“灯、花之喻”聚焦时政热点“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2023年新课标Ⅰ卷“故事的力量”聚焦时政热点“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等。
(二)试题材料短小精悍
2023年全国甲卷“技术与时间”试题材料字数为31字,2023年全国乙卷“灯、花之喻”试题材料字数为82字,2023年新课标Ⅰ卷“故事的力量”试题材料字数为68字。
(三)试题写作角度多元
2023年全国甲卷“技术与时间”可作议论性文体来阐述“科技”与“人文”之间的辩证关系,亦可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一篇记叙文,当然也可写一篇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品。2023年新课标Ⅰ卷“故事的力量”可作记叙文,通过讲述自己、他人、国家、人类的故事来抒发对“故事的力量”的感悟,可作议论文对“故事的力量”进行阐述,亦可作散文来抒情。
(四)试题材料包含有关立意的核心词
2023年全国甲卷“技术与时间”立意的核心词是“技术”“时间”“仆人”。2023年新课标Ⅰ卷“故事的力量”立意的核心词是“好的故事”与“力量”。2023年新课标II卷“青少年的空间”立意的核心词是“放松”“沉淀”“成长”。
(五)有关立意的核心词具有深层含义
2023年全国甲卷“技术与时间”,“仆人”比喻人被时间控制。2023年全国乙卷“灯、花之喻”,“吹灭别人的灯”比喻对他人的打压、制裁、遏制等,“一花”比喻自我,“百花”比喻他人。
(六)有关立意的各核心词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或思辨性
2023年全国乙卷“灯、花之喻”有关立意的各核心词“自己”与“别人”、“一花”与“百花”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2023年新课标II卷“青少年的空间”有关立意的各核心词“放松”“沉淀”“成长”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
三、教学路径
立足“三新”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测评趋向,未来作文教学应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以下教学路径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聚焦时政热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目标,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切实体现高考的育人功能,形成人才选拔、考试评价、教育引导和教学反拨的一体化新格局。”[2]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称“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鉴于此,“三新”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培育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新人为根本任务,以呼应“融合开放”类作文聚焦时政热点的测评趋向,具体可采取以下教学措施:①立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核心词做系列化写作训练,如复兴、开放、创新、人才、文化、协调等;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系列化写作训练,如富强、爱国、奉献等;③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经典评论为载体做系列化读写训练,如“建党百年”系列评论、“一带一路”系列评论等;④紧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做系列化写作训练;⑤立足时政热点挖掘其背后的传统文化话题并进行系列化写作训练,如“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所蕴含的美美与共之精神、中国空间站的建成所蕴含的自强不息之精神等;⑥开设梁衡、余秋雨、王充闾等名家经典文化散文系列专题阅读课程。
(二)立足教考衔接,多途径贯彻大单元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3]5所以,“三新”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一定要立足单元主题词与单元写作任务开展,以呼应“融合开放”类作文试题材料含有立意核心词、写作角度多元的测评趋向,具体可采取以下教学措施:①紧扣单元主题核心词和写作任务,完成作文教学后做“变题”写作训练,如必修上第二单元的主题核心词是“劳动”,在完成对“劳动”的写作教学任务后,可把“劳动”主题“变题”为“工匠精神、平凡与伟大、坚守初心”等主题进行写作训练;②充分挖掘每篇课文所蕴含的写作主题并围绕这些主题进行写作训练,如针对《拿来主义》这篇课文,可挖掘出其所蕴含的“文化自信、文化交融、文化创新”等主题进行写作训练;③紧扣单元写作任务积累专题写作素材,如必修下第三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常识中的‘理”,可引导学生从名言素材、事实素材、哲理素材等方面积累专题写作素材。
(三)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素养之一,新课标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3]4“三新”背景下作文教学测评试题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素养来命制,所以,“三新”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一定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呼应“融合开放”类作文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开放思维能力的测评趋向,具体可采取以下教学措施:①创设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针对此问题开展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如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等;②针对时政热点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针对此时政热点撰写评论性文章,如北斗组网、博鳌论坛、进博会等;③针对某思辨性话题创设问题情境,定期举办辩论赛,如道与技、成名与成才、韬光养晦与个性张扬等;④随机确定某些高考作文命题高频核心词让学生解读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擘画蓝图、科技创新、文化铸魂等;⑤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哲学原理,如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本质与现象、量变与质变、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等;⑥定期训练北京卷、上海卷等思辨类极强的高考作文真题,如上海卷“探索与好奇”“结论与发问”“时间与价值”等。
(四)多途径开阔学生视野,全力拓宽学生的必备知识面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2]26必备知识是应对情境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复杂的产生式系统,是学科素养的基础支撑。“三新”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一定要多途径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必备知识面,以呼应“融合开放”类作文试题写作角度多元的测评趋向,具体可采取以下教学措施:①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阅读内容涉及名著、学术、百科等;②定期举办整本书阅读、群文本阅读交流会,分享阅读心得,如《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交流会、《史记》整本书阅读交流会等;③紧扣教材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如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等;④定期举办科普百科知识竞赛,竞赛内容涉及文化、历史、天文、地理、科技等;⑤紧扣高考作文命题高频主题积累专题写作素材,如科技强国、热血青春、中国力量等;⑥尝试跨学科、跨文本专题阅读,如構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多文本阅读任务群。
(五)巧妙创设学科情境,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表达能力
新课标指出:“注重学生个性化地理解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作品及其思想内涵、艺术价值;注重学生的多样文化认知,跨文化理解,文化批判、反思和创造等。”[3]47“三新”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一定要巧妙地设置学科情境,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能力,以呼应“融合开放”类作文试题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测评趋向,具体可采取以下教学措施:①将学科认知与生活实际巧妙结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学习习惯,如向所在社区写一封关于家乡文化建设的建议书、给当地某英雄人物写一封感谢信等;②鼓励学生坚持结合学科知识写生活随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如可围绕“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等主题写生活随笔;③确定某一主题并创设学科情境,定期举办生活随笔交流会,如求真、敬业、厚德等;④结合学科知识,要求学生以青年视角勤于反思自我成长,如学习与成长、审美与成长、感恩与成长等;⑤结合学科知识,积极倡导行文必“文中有我”,如书写自己的故事、用第一人称行文等;⑥立足学科知识与生活高频词汇做系列化写作训练,如敬业、淡泊、价值等。
(六)推进读写结合,持续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习惯
普通高中教科书的编写在读写结合方面可谓独具特色:“教材还在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中融入了一些小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所得,撰写赏读札记、评点文字、作品推荐书、视频制作脚本、故事梗概、短论、读后感、随笔,制作学习卡片,编制人物关系图表,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写作任务融入单元整体学习之中,力求使学生多练笔,多积累,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综合提升写作素养。”[4]针对上述编写目的,“三新”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一定要处处落实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读写素养,以呼应“融合开放”类作文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养的测评趋向,具体可采取以下教学措施:①养成精读经典文章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从散文与小说两个角度精读《哦,香雪》,从结构与语言两个角度精读《拿来主义》等;②坚持写读后感,可就《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谏逐客书》中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写读后感;③鼓励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与反思,可引导学生就《六国论》中的“弊在赂秦”、《归园田居》中的“性本爱丘山”等观点展开讨论;④开展合作阅读,采取分小组阅读与合作阅读、分类别阅读与合作阅读相结合等;⑤多方式利用高考试卷中的命题材料,将其作为读写结合类训练材料、仿真试题命题材料等;⑥多做读写结合类写作训练,如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23新课标II卷“青少年的空间”等。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強化思维考查 注重语文实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23(07).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本[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