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项目式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设计系列驱动任务引发学生主动、合作解决学习问题,从而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将项目式学习的核心要素融入高中语文中苏轼作品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更深层次地把握苏轼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围绕“知人论世,走进苏轼”这一主题,采用设计、实施、评价、反思四个步骤的项目学习模式尝试苏轼作品多样化教学,以期为项目式学习应用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苏轼作品;核心素养;任务驱动
[作者简介]陈颖彬(2001),女,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学科教学(语文)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志码]:A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创设真实情境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项目式学习中,通过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的方式推动课程的实施。苏轼的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是重点,但由于学习时间跨度较大且学习的内容较为零散,学生对于苏轼及其作品缺乏系统全面的认知。在苏轼作品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思辨,从单一印象到认识真实又立体的苏轼,更好地感受苏轼作品的情感内涵和精神力量,并能够迁移所学知识。[1]
一、设计项目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主题是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基石,更是学生设计驱动问题的重心。”[2]项目式学习需要依据教学内容精选有价值的主题,围绕主题组织相关材料并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
“豪放乐观”是大部分高中生眼中的苏轼形象,但苏轼绝非天生的乐天派,屡次被贬,苏轼亦有苦闷之时,但可贵之处在于,苏轼在逆境之中形成了安贫乐道的人生哲学。“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积极的心态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世上,也流露于其文学作品之中,值得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高中生学习与体悟。知人论世是学习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将苏轼的生平经历与创作背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苏轼作品。因此本项目设定主题为“知人论世,走近苏轼”,旨在将苏轼的文学创作与其生平经历紧密联系,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走進苏轼的内心世界,探究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学会勇敢面对挫折。
确定学习目标是项目学习的重要环节,学习目标的确定应基于学生学情、课程标准。首先,从学情来看,高中生已具备了诗词鉴赏的基本能力,但鉴赏用语与鉴赏思维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要基于苏轼作品进行文本解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此外,高中时期正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了解苏轼的生平及作品精神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其次,在课程标准方面,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苏轼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石钟山记》,涉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等学习任务群。任务群指出,通过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阅读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3]。基于高中阶段的学情与课程标准,确定项目学习目标:
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真实立体的苏轼形象;
目标2:鉴赏苏轼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目标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品质,学会合作解决问题;
目标4:探究苏轼的乐观豪放、豁达洒脱形成的原因,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目标5: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二、创设真实情境,实施项目活动
项目式学习是“在做中学”的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离不开真实情境,项目式学习的驱动问题与活动均需置于真实、有意义的情境中。项目驱动问题的设置应具有真实性和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探究形成对项目问题的解答与回应的过程。[4]
驱动问题:追忆文学名家,承扬旷达遗风。为了更好地了解苏轼这一形象及其作品的精神内涵,班级将举办“知人论世,走近苏轼”主题文学活动。作为策划组的一员,你将怎样策划此次活动?该驱动问题设置于班级文学活动的真实情境之中,具有足够的研究空间与价值,以活动策划的方式锻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知识迁移能力。
依据“知人论世,走近苏轼”主题及驱动问题,整理本次项目学习的资源(见表1),并设计了“知苏事”“赏苏文”“寻苏理”三个难度由浅入深的活动。活动一共8个课时,通过了解苏轼的经历、赏析其文学作品以及探寻其理想人格,全面系统地了解苏轼这一形象及其作品内涵。
活动1:“知苏事”
阅读《苏东坡传》等作品以及利用线上平台观看苏轼专题微课,了解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苏轼的人生经历。
制作苏轼人生轨迹图,掌握苏轼人生的主要事件和时间。小组合作梳理苏轼在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时期面临了哪些困境?苏轼又是如何克服的?
制作苏轼的个性名片,要求具有苏轼个人特色,并为其插图配画。
这一活动旨在了解苏轼所处时代背景与自身经历对其生活与创作的影响,发现苏轼的多样形象,也为下一阶段活动赏析苏轼作品打下基础。课程用了2个课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运用互联网等资源制作苏轼人生轨迹图,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苏轼面临的困境与克服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个性名片的制作,全班分享设计思路。
活动2:“赏苏文”
举行苏轼诗文朗读比赛,并说明选择篇目的理由。
选择一篇苏轼作品,尝试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撰写2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
将班级学生所写文学评论编辑成册,制作成班级的《苏轼作品文学评论合集》。
这一活动任务主要是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写苏轼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其精神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主要在课堂进行,共记3个课时。教师应对朗读技巧和文学评论撰写方法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后依据评价量规进行评价。最后收集学生的写作成果,装订成册,在班级公示栏中进行展示。
活动3:寻苏理
小组合作探讨,梳理苏轼在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归纳与分析不同阶段作品流露出的不同情感和内涵,探寻苏轼心路历程。
撰写以《苏轼的人生哲学》为题的600字小论文。
活动共计3个课时,以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是一项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也是对前期学习活动的总结归纳。学生通过研究作品探究作者心路历程,实现读文与读人的统一,其鉴赏能力、学术思维等素养也得到提升。活动中产生的优秀小论文放在班级或学校公示栏中展示,也可以推荐给期刊进行发表。
三、展示项目成果,评价贯穿全程
项目式学习需形成公开、高质量的学习成果,以展现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其反思与提升。项目式学习成果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如朗诵、论文、研究报告等。项目式学习成果的展示途径应丰富化,如进行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多途径展示。采用“线上 + 线下”的方式展现成果,教师应将每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及时发布在网上,让家长与社会各界进行检阅。
项目式学习主张“以终点为起点”,其设计之初应该考虑如何设计体现学习收获的终结性成果,以及终结性成果怎样分解为阶段性成果。[5]如活動2“赏苏文”总的成果:制作班级《苏轼作品文学评论合集》,阶段性成果:撰写文学评论(阅读苏轼作品,参考鉴赏范文,参照评价量规,完成自己的文学评论);编辑文学评论合集(分工合作设计文学评论合集封面、配画,以及校对文字,形成文学评论合集),并制定成果的考察标准,即是否呈现对核心知识的深层理解,是否体现语文核心素养,是否兼顾了个人与集体两方面的设计。
要完成与展示此项学习成果,学生需对苏轼的作品进行深入理解,熟悉文学评论的写作方法与特点,在互动展示过程中,能构建知识、学会合作、培养语文素养。成果除了在班级内部展示,亦可于校刊刊载。校刊出一期专刊展现学生学习成果,如报道苏轼诗文朗诵会,展示苏轼个性名片的设计,刊发优秀文学评论、小论文,并附上现场活动的照片,同时学校微信公众号同步推送学习过程和成果。
科学准确的评价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更深层次的探究与学习。教师要及时反馈每一阶段的评价结果,以便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学习方式。在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动态开放的评价量规,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项目完成进度、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6]量规的制定标准应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习任务群要求,评价设计应和教学活动设计同步且始终关注学习目标的实现。[5]如“撰写文学评论”,制定如下评价量规(见表2),要求学生从苏轼作品中的语言、意象、情感等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评价量规应依据所涉及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文学阅读与写作”等学习任务群以及学业质量水平标准进行设计。
在项目式学习中,任务的设计大部分需要师生协同完成。项目实施前,师生应协商制定学习评价量规,从课前准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项目作品、素养发展等方面明确标准。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评价量规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以达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照评价量规完成制作轨迹图、设计个性名片、撰写文学评论和小论文等任务,依据评价反馈反思调整,不断优化量规和学习成果。通过深入了解苏轼及其诗文,借助评价量规,学生书写自己阅读感悟与审美体验,探索与品味苏轼高超的艺术创作与其作品蕴含的独特文化精神。为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与全面,评价内容应贯穿项目全过程,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同时采取多元评价模式,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四、进行项目反思,探索课堂创新
项目式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较高。师生应努力创新课堂教学,通过系列任务驱动探索多样教学方式和高效学习学科知识。
(一)搭建线上教学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更加凸显出线上教学的优势。本项目尝试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以推进教与学的转变。在课堂时间有限且学习任务量较大的情况下,使用线上平台是项目式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通过线上平台上传苏轼的纪录片以及苏轼作品的名家解读,使项目式学习跨越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微信公众号的学习成果推送让更多的评价主体参与项目式学习,线上讨论让小组成员有了更多的学习思考时间,实现线上的思维碰撞。将项目活动产生的学习成果上传到网络平台,既增加了学生和社会的交流,也增强了项目学习的真实性。
(二)促进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在项目实施阶段,教师应实现课堂主导者到过程引导者的转变。[7]在整个项目式学习的进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并给予学生足够的创造时间与空间,鼓励大胆创造与丰富的想象。同时,教师需要全程对活动进行监管,发现学生学习活动偏离学习目标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知识盲区应及时引导。如撰写苏轼作品文学评论与苏轼人生哲学小论文这类任务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完成这些任务之前教师应运用范文讲解创作的理论和方法。此外,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评价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水平与不足,并进行及时调整。
(三)撰写研究小论文
通过对苏轼作品的集中学习,学生对苏轼的人格魅力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苏轼的人生哲学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一定作用,如何将这种内心触动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借助任务写作。驱动任务中的撰写论文可以将积淀在头脑中的要素外化,成为项目学习的出口。学生通过撰写论文的方式将内心感悟到的精神内涵表达出来,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将“苏轼的人生哲学”小论文作为项目学习成果展示,于高中生而言既是挑战,也是由讲授归纳向自主研究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小论文的撰写活动让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的同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使其学术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不仅深化了学生阅读体验,也极大地提升了项目学习的效果。
该项目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合理利用课内外资源,对苏轼的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研究。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活动中理解苏轼文学作品,感悟其旷达的文人精神,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项目式学习将成为语文教学常态,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为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有效路径。
[参 考 文 献]
[1]刘文军.基于核心素养 突出学生主体——“寻踪东坡研学指南”语文项目学习设计[J].中学语文,2022(12).
[2]邓国亮,项目学习的实践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7.
[4]陈佳.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22.
[5]李方顺,童纯洁.“苏东坡黄州诗文”项目学习设计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31).
[6]张睿.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2.
[7]吴巧榕.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新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