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闻类课文的情境教学研究

2024-06-01 10:10:55玄迦南
文教资料 2024年2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语文

玄迦南

摘  要: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式学习新闻类课文。但鉴于新闻自身的特点,学生心理距离与之较远,对新闻类课文学习兴趣不高。本文基于新闻类课文教学的困境,根据相关文献研究,总结情境教学在新闻类课文教学中应贯彻的原则,对情境教学在新闻类课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闻类课文;情境教学;初中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阅读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等作品,关注社会主义建设新成果,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进行线上线下讨论,根据目的与对象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交流和沟通。[1]新闻是文本阅读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它不仅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新闻类课文极大地得到了重视。但对学生来说,新闻中的事件与自己的生活距离较远,专业名词的出现,更是让学生看得一头雾水,导致此类课文的可读性较差。

情境教学是一种契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教学方式。在我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最早致力于情境教学的研究,她认为情境教学可以让孩子学语文变得更加“易”“趣”“活”。[2]众多研究也表明,情境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3],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4]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语文新闻类课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运用情境教学的可能性

(一)初中新闻类课文教学的现实困境

教材设置方面,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将新闻单元设置为第一个单元,其内容涉及战争、体育、科技等,对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新闻类课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教学方式上,多数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把新闻类课文课上成记叙文课或者议论文课,过分重视课文的内容,忽略新闻类课文的独特性。教师不会教,也教不好。同时,由于中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类课文,对这类文章不熟悉,加之新闻的内容多较为枯燥,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较低。如果教师还是生硬地分析文本,单纯讲授关于新闻的知识点,教学必然达不到理想效果。

(二)情境教学运用于初中新闻类课文教学的可能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将新闻单元细分为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三个模块。本文重点研究新闻阅读方面的问题。

教材编写了五篇新闻课文作为学生学习的文本,分别是《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从新闻阅读的文本质量的角度,这些课文不失为优秀的篇章。但是就中学生而言,这些课文对于他们来说太“遠”了。这种“远”不仅是语言上的“远”,他们读不透,不乐意读;而且是感官上的“远”,课文与他们的生活缺乏“亲近感”。此外,新闻类别上的“远”,也是这种“远”距离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五篇新闻课文分别属于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四种不同的新闻类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辨新闻的类别是一个教学难题。

李吉林认为,情境的本质是“人为优化的情境”[5]。换句话说,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的和文本的特点,创设符合当时当地的情境。情境的设置可以拉近学生与新闻文本的距离,有助于学生体会不同新闻类别的微小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新闻文本。新闻类课文的学习与情境教学具有高度的适切性,教师运用得当,可以改善新闻类课文教学的现状。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新闻类课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教学原则对于教学方式起指导作用。有了教学原则的引导,教学方式才能够落实到位,发挥真正的效果。结合初中语文新闻类课文的特点,情境教学应该遵循三大原则:以情境为“经”,注重真实性;以学生自主性为“纬”,保障主体性;以课程内容为“尺”,明确方向性。

(一)注重真实性

从“真实性”维度来说,情境设计越契合现实越好。[6]学生在进入教室之前已有一定来自现实生活的经验,所以在设置情境时,教师应当从生活中引入例子。无论是采用何种表现形式,情境都不能脱离真实性原则,应根植于现实生活。真实的情境更易于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沉浸于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学与情境的统一。在情境教学应用较为广泛的今天,教师们都在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但也有部分教师过分求“异”,而忽略了真实情境的原则,反而使得学生一头雾水,自然也无法取得教学成效。

(二)保障主体性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观点,强调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只有保障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在情境教学运用于新闻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更需要亲身参与,入情入境,才能够在情境中有效学习新闻知识。

(三)明确方向性

王荣生认为,从新闻作品中学习表达技巧,要学习的是其准确而客观的写实技巧。[8]这是教师应该教授的课程内容,也是教师在模拟情境时应该始终围绕的内容。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而服务的。从这个角度看,情境教学起到的是形式作用,而课程内容则是关键的本质作用。在情境教学中,教学设计必须要以课程内容为立足点展开。

三、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新闻类课文中的实施策略

为使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实施,助益于新闻阅读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综合考虑新闻文本的特点,用新闻的方式教新闻。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新闻类课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在情境教学视角下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潜移默化中渗透,建构新闻认知模式

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将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渗透到教学全过程。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助学支架。在学生开始学习新闻类课文前的一段时间,教师可以每天在晚自习时播放十分钟的新闻联播,为学生创设学习新闻的情境。这一举措有三个好处:一是通过专业主持人的语言让学生感知新闻语言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建构新闻的认知模式;二是为学生搭建起新闻学习的桥梁,让学生重新认识新闻,正视新闻;三是让学生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的步伐,明确新闻学习的重要性,涵养家国情怀。在这种渗透中,学生会形成对于新闻的初步理解,接触新闻类课文时也不易出现对于新知识的畏难情绪,而是在已有的新闻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

在实施这一策略时,教师要注意设置相应的“监督者”,通过一定的形式,确保此助学方法的有效进行。

(二)增强感官刺激,拉近生本距离

情境教学的实施最为关键的就是情和境的统一,也就是情感和环境的统一。感官刺激是一切欣赏活动的基础,没有这一步,欣赏活动就无法进行。[9]感官刺激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跨越时间、空间的距离,捕捉到当时的情景,想象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与人物的情感达到最大程度的共鸣。例如,在《消息二则》的教学中,学生因为不了解战争,无法贴近文本、接近人物,所以无法体会两则新闻在当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解放军英勇战斗的视频片段,播放红色歌曲。可视化的视频和具有情感渲染作用的歌曲,能直接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循着这一情境去感受文本,拉近生本之间的距离。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新闻文本背景中的情境,与文本中的解放军战士们“同呼吸共命运”。

在进行感官刺激的过程中,教师要慎重选择媒介,并控制好直观教具出现的时间以及出现的频率。在多媒体技术普遍应用的今天,教师的教学课堂已离不开相关的课件。但是,教师却不能让直观教具成为教学的主旋律,自己充当教学的“旁观者”。教师应始终把握教学主旋律,带领学生入境出境,不能入而不返。过度的感官刺激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直观教具的堆叠会使学生丧失宝贵的想象力。因而,教师必须合理设计情境的发生和隐退。

(三)语言创设情境,分清新闻类别

语言语境是指学生通过读和听来理解语篇的结构和逻辑,形成语感。[10]教师生动的语言,恰当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语言直观是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下,讲授法仍然是主流的教学方式。运用语言创设契合的情境,能达到分清新闻类别的目的。根据新闻不同类别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创设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认识四种新闻类别的细微差异。例如,在新闻特写《“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新闻特写的独特语言;再进一步运用形象可感的语言描绘吕伟跳水的画面,勾勒出现场的图景。教师也可以将通讯《首届諾贝尔奖颁发》中的记述颁奖时间、人物、地点的语言与之对比。通过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在跳水台和颁奖台之间转换,新闻类别的细微差异自然可以清晰地被学生感知。

在施行这一策略时,教师要注意学生、课本、情境三个要素,先引导学生自主辨析课本中语言的差异,再通过语言创设情境的方式加深其对新闻类别的认识。教师不能为学生铺设固定的学习路线,强加给学生先入为主的认识。这样会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四)切己体察,涵养家国情怀

教材编写时,新闻类课文的编写立足点是社会的发展需求,因而这类文本担负着其他课文没有的任务——让学生贴近社会,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发展。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该让学生切身感受,切实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应担负起自己肩上的责任。

实地参观的情境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更好地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参观烈士纪念馆,引导学生通过参观,学习革命先烈们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通过实地体验,帮助学生把书上的知识与现实的环境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认知。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本次活动的意义,真正体会战争和和平的现实含义。

四、结语

当前,初中新闻类课文教学仍面临诸多困境,情境教学无疑是破冰之刃,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拉近生本距离方面具有切实的意义。本文从情境教学视角,建构起学生与新闻文本的桥梁。教学原则的提出为两者的联合指明了方向,教学策略的研究则具有切实的实践意义。情境教学的应用将为新闻类课文教学带来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5.

[2]李吉林.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教育,1991(5):27-33.

[3]朱云超.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法应用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2.

[4]黄少钦.依托任务群,在情境中学习小古文[N].语言文字报,2024-03-27.

[5]王灿明.情境:意涵、特征与建构——李吉林的情境观探析[J].教育研究,2020(9):81-89.

[6]尹逊才,沈盼盼.高中语文教师情境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诊断[J].语文建设,2022(5):9-13.

[7]刘祎莹.课堂情境中自主学习过程的扎根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9(3):65-69.

[8]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34.

[9]奚传绩.美术教育词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2.

[10]李真.精准语言指导 发挥造境功能——《教学语言及背后思考》英语教学研讨的课例分析[J].考试周刊,2018(76):110-111.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6
探究情境教学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融合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35:06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3:50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