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2022年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成长型思维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应对方式及干预中的作用”(GUT22FB05)。
摘 要:成长型思维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自身成长和改变,对辅导员应对工作压力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辅导员具有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入手,分析辅导员在工作中面对压力时的具体表现,提出从内因驱动和外因调节两大方面探索辅导员运用成长型思维应对工作压力的策略。
关键词:辅导员;成长型思维;工作压力;应对方式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43号令”等系列配套政策牵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员心理健康职业能力发展进入新阶段。[1]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第一线的学生工作者,肩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党团建设等多方面重任[2];工作内容烦琐复杂,需要时刻应对学生突发问题,具有高职业压力。高工作压力影响辅导员身心健康,如何应对压力尤为重要。201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凭借对成长型思维的研究荣获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项“一丹奖”。[3]近几年,国内成长型思维模式研究在心理学领域发展迅速,为辅导员应对工作压力,指出了新的方向。
一、成长型思维的内涵
根据内隐能力理论,成长型思维是一种相信智力/能力可以通过努力而不断提升的思维模式,即能力增长观,与之相对的固定型思维持有能力实体观,倾向于相信智力/能力是不可改变的。
[4]固定型思维的个体追求可以显示自己聪明的表现目标,将挫折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和回避挑战等无助反应,不愿意再付出努
力。[5]成长型思维具有以下突出特征:认知层面,强调努力比聪明更重要;自我管理层面,注重长期目标和成长过程;社会关系层面,勇于寻求资源和支持。当个体拥有成长型思维时,他将认为人的能力由自己掌控并可以发生改变,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遇到挫折能够乐观归因,不惧困难和挑战,对自身的成长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6]成长型思维具有开放性、能动性、可持续发展性,对个人的学习、生活、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辅导员具有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愿意追求挑战,不断克服困难,坚信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我,提升信念。这些特质有利于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不断成长。
(一)成长型思维是激发创新潜能的金钥匙
变化和创新是推动个人和组织进步的关键。辅导员队伍较年轻活跃,愿意尝试和挑战新领域,具有不断成长的思维能力,在工作和职业发展上更有潜力。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指引下,辅导员不再满足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而是敢于挑战传统、
勇于尝试新事物,这种成长型思维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成长型思维是增强情绪管理的新动能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常具备良好的情绪调控、表现、察觉、理解及运用能力。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是辅导员必备的素质,也是教师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情绪问题是辅导员高工作压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工作中,当不良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会感到沮丧,从而影响工作状态。辅导员经常面向学生开展日常工作,需要付出丰富的情绪和情感来培育学生,更易产生较多消极情绪及情绪管理问题。辅导员意识到情绪的作用及可管理性,有利于自身控制不良情绪,积极应对和化解消极情绪,提高工作效能。
(三)成长型思维是提升自信心态的风向标
自信是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信心的反映,影响着人们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应对方式。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在面对困难时会保持积极乐观,不轻易放弃,坚持学习与求索,并且建立“我能行”的自信。輔导员以成长型思维看待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有助于提高工作中的自我认同感与自我效能感,从而更乐于工作、享受工作、投入工作。
(四)成长型思维是增强人际关系的调和剂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听取和接纳他人的反馈和批评能够帮助自我改进、调整思维和行为方式。同时,在与他人沟通时,更容易理解和尊重他人,且愿意与他人沟通协作,能够构建稳定、和谐、友善、健康、平等的人际关系网。此外,他们更容易获取他人的信任感,能够调动社会资源,达成工作目标。具备成长型思维的辅导员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对学生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同时,良好的工作关系有助于提升凝聚力,对团队与组织的运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成长型思维是完善职业发展的提速器
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注重长期目标和成长过程。他们善于在努力的过程中自我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和策略,并具有很好的自控力,时间管理能力强,能够坚持朝着自己的长期目标持续努力。[7]成长型思维能够助力辅导员在长期目标的引领下,增强判断
辨识能力,摆脱传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模式的困扰,探索个性化需求和职业发展的多样性,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将自身优势转化为社会价值,润滑职业发展路程。
三、辅导员在工作中的压力呈现
辅导员工作对象的敏感性、角色的多重性以及压力的持续性容易形成职业“高压力锅”,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问题凸显导致高压力感
辅导员的压力源极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方面,随着学生个性化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越来越不容易。而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第一负责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和贴近他们。另一方面,辅导员的职责范围缺少明确的划分,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务性工作大多由辅导员来处理。辅导员对接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负责打通学校学生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工作任务繁多。近些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心理危机事件时常发生,辅导员因担心学生安全问题常处于紧张状态中,更容易产生高压力。
(二)多重人际关系加剧人际压力
辅导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承担多重角色,建构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首先,在与学生交流上,当下大学生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思想更大胆前卫。这要求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上也要与时俱进,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其次,家长素养参差不齐,在与学生家长沟通上,辅导员需要花更多心理层面的共情、理解,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等待、耐心沟通,这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及时间成本,超出工作负荷。最后,在学生管理、教学、科研、职业晋升上,辅导员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与领导及同事沟通交流、通力合作,“智商”和“情商”也要同时在线。辅导员频繁加班已是普遍现象,这也加剧了家庭与工作的角色冲突,带来额外的身心压力。
(三)高压力状态引发心理亚健康
普及高等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扩招之下,辅导员的胜任力和竞争力都面临巨大挑战,焦虑、抑郁、强迫、偏执和敌对问题也随之增加。
由此,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整体呈上升趋势。此外,辅导员由于高负担的工作负荷、高危性的职业风险、高标准的素质要求和高期望的价值冲突,出现了职业精神的失缺、心理的失衡和生理健康的失常等。[8]辅导员工作压力过大,易产生心理问题,从
而影响身心健康。
(四)持续压力导致消极应对方式
已有理论和实际观察的结果表明,人们在经受挫折时的应对方式可相对分出“积极”和“消极”两类。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教师的应对方式不同会导致其对工作压力感知存在不同的差异。教师越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职业压力越小;反之,越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则职业压力越大。[9]辅导员的性格特征不同,在面临压力时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目前,辅导员长期处于高工作压力状态下,使用消极应对方式较多,积极应对方式较少。
四、辅导员运用成长型思维应对工作压力的策略
基于成长型思维模式,辅导员应对工作压力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着手。
(一)内因驱动策略
1. 坚信努力可以成功
作为一种内部的、可以改变的因素,职业发展最终要靠自身的努力。具有成长型思维,辅导员将会把日常的学生管理、人际交往、会议培训、教学比赛、外出学习等工作压力转化为“积极参与每一次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活动”,关注自身发展过程。一方面,坚信“智力可培养,努力须付出”的信念,不断挑战个人“舒适区”,以适应各个工作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坚信能力驱动成长,从教学相长的角度看问题,将成长型思维贯彻于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适应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砥砺成长不惧失败
人生的道路都是用心来描绘的,不同的心境会带来不同的工作效果。乐观积极的思维方式,能够激发辅导员的积极认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改善不良生活状态,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在辅导员工作中,管理学生及科教并行的道路是曲折的,将会面临无数困难和挑战。辅导员要客观看待失败,工作中面临管理不善、教学失误、晋升曲折、科研艰难等挫折时,要能经受考验,在调整中不断完善自我;要坚信失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积极突破科研的瓶颈,助力“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平台共建。
3. 客观全面评价自我
自省是发展的明灯。成长型思维坚信反思激发成长,在反思的过程中,严格地审视自己,从而形成内在思维和外在行为的一致性。辅导员要形成自我评价意识,严格要求自己,明确自身的优缺点,改进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具体来说要做到:一是进行核心自我评价。核心自我评价是影响个体情绪、情感和趋避行为反应的核心要素,从自尊、控制力、神经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四方面,对自身能力和价值作出基本评价,努力培养获得、保持和保护自己所重视的资源的能力。二是自评与他评相统一。深刻认识和理解自己,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三是进行“碎片化反思”。在忙碌的工作间隙,学会内观和自我觉察,从不同角度看待工作中的自己,建立反思的行为习惯,拓宽职业发展渠道。
(二)外因调节作用
1. 学校管理者对辅导员成长型思维的培养
辅导员的成长需要管理者的培养及支持。管理者的决策、执行力、软实力影响着辅导员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走向。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摩擦,一线辅导员也期待能获得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学校管理者可采用指引、跟进、鼓励、监督等环节,引导辅导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问题、创新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学校管理者要强化成长型思维,构建良好的“从基层至高层,从高层至基层”的层级沟通机制。学校管理者的成长型思维培养能够构建积极、乐观、温暖、开放、安全的工作氛围,向辅导员传递“我能看见你的努力,我相信你的能力,你一直在成长”的正能量,使他们得到情感支持,增强自信心,帮助他们实现成长。
2. 工会创建积极氛围和提高归属感
工会要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工会需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人文关怀,创建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关怀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增强该群体的职业归属感。针对辅导员的
工作压力,坚持把准脉搏、精准服务,扎实开展辅导员成长型思维辅导活动。例如,举办辅导员成长型思维讲座、论坛、素质拓展等活动,着重增加实用性、趣味性活动,帮助辅导员拓展思维宽度,培育成长型思维。同时,定期组织教职工会代表积极献言献策,提案内容涵盖辅导员的个人社会化和学术职业社会化,增强辅导员对考核绩效和任期轨道制度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提升职业发展满意度和幸福感,逐步提高职业归属感。
3. 心理咨询赋能辅导员成长型思维养成
高校需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师对辅导员的能动作用。一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帮助辅导员觉察自我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思维、行为模式、价值观和情绪情感状态,学习缓解压力的方法和调节情绪的策略,帮助辅导员成长。二是心理咨询师帮助辅导员挖掘自身积极资源,运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失败和挫折,获取心理能量。三是辅导员要主动跟随心理咨询师逐步培养成长型思维,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构建积极心态。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领者和学生工作的管理者,背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多重的工作使命。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一种新兴的积极教育心理取向的思维模式,对于工作压力较大的辅导员群体的发展有巨大帮助。虽然辅导员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已获得国家重视和社会关注,但是辅导员仍需积极应对工作压力,培育成长型思维,坚信“努力可以成功、砥砺成长不惧失败、客观全面评价自我”的观点,实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目标。学校要建设“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克服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的新时代教师队伍,持续维护高校的稳定发展,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晓妹,路洋.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演进与趋势发展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5):64-68.
[2]尹美恒.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自悯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3]张成友.成长型思维在高校辅导员谈话工作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20(16):134-135.
[4]赵艳榕,常保瑞.成长型思维与青少年学习投入的关系:坚毅和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4(2):85-96.
[5]虞涛,潘孝富,李佳源,等.成长型思维对健康的影响:效果、机制和干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4):871-
875.
[6]剧诺涵.初中生成长型思维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
[7]刘暘.预初年级学生学业焦虑、成长型思维及成就目标的关系与干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3.
[8]农雁玲.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压力与幸福感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9]蔡永辉,程秀兰,李玲.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和情绪劳动的关系研究[J].陜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1):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