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帆羲
摘 要:接受美学以“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为基点,强调阅读主体和阅读活动在文学链中的审美意义,为教师进行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本文结合《祝福》这篇课文进行分析,探讨在接受美学理论下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接受美学;高中小说;教学策略;《祝福》
文学作品由于存在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所以可以引导读者进行创造性的填补,进而生成文本意义。“文学解读的本质就是创造性、体验性与艺术性。”[1]
而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审美教育,也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赏析文本,进行期待和空白的填补。
本文从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的角度
,探索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以求帮助教师与学生完成对作品的分析,通过阅读中的不断追问完成小说意义上的审美建构。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时代内涵
接受美学理论又称“接受理论”或“接受与效果研究”,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源于联邦德国。该理论强调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重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的自发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读者在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文本体验。这样的审美获得更贴合新课标对小说教学的要求。
(一)“期待视野”
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作为接受美学的代表人,从现象学和当代解释学中凝练出“视野”一词,使之成为该理论的“顶梁柱”。他认为“期待视野”是“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2]。期待视野是读者阅读得以产生的前提,在接受活动中不断地融合建立,改变修正,乃至重新确立。阅读过程中的文学接受并非读者在文本中的任意填补,而是读者与
文本自身的视野系统产生交融,从而理解文本。小说文体一般有四种视野,分别是叙述者视野、人物視野、情节视野和读者视野。在语文教学中,这种视野的融合与改变会使文学文本进入意义产生的事件之中,也会使读者得到视野的更新,从而完成对文化、现实、人生及自我的深层反思认识。
(二)“召唤结构”
文本存在大量的“空白”和“未定点”,它们在读者与文本之间建立了一个对话和交流的空间。这就是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召唤结构”,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认为“‘文本的召唤结构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3],作品的“空白点”连接了作者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从而形成了文本最基本的结构。
这种“召唤结构”也使得文本更具开放性,能够吸引读者参与意义生成并创造新的文本意义。同时
文本也成为读者阅读具体化的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在阅读时填补文章中的“未定点”,发挥主观意识把它具体化。[4]
根据“召唤结构”进行小说教学活动的设计,会使整个环节更具条理性和深刻性。
文学作品不是独立于读者而存在的,也不是纯粹的读者感受合集;阅读更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对文本能动的“重构”和“再创造”。文学作品是纯意象性客体,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才能发掘出自身的意义。正因如此,接受美学的一
个显著特征就是“以读者为主”。[5]
二、当前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整体性教学策略在逐步完善。尽管如此,当前小说教学仍普遍存在教学目标模式化、忽略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教师“满堂灌”等问题。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小说作品的趣味性及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小说教学的收获有限。同时也偏离了新课标的要求,削弱了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
(一)教学内容模式化,忽视学生的期待视野
高中生在大环境下会产生“唯分数论”的情况:学校标榜学生的成绩是第一位;教师研究各种答题技巧以应对考试,对文本的分析并不深入。可从长远来看,阅读小说不应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要基于自己已有的期待视野对作品产生预设,从而构建新的文本意义。这也是存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说法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学生的期待视野,总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基点,迫切地把学生带入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活动中。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是不利于学生思考文本的意义,使他们对文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推动其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
(二)小说分析简单化,忽视文本的召唤结构
目前,高中课堂由于课时紧张、任务繁重,加之高考压力,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复习,所以教师追求快进度、高效率,传统的授课方式仍然是主流。比起花大量的时间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文本的空白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教师更愿意缩短时间,将重点知识梳理好,交给学生背记。过去认为这样既能使学生准备充分地应对考试,也使教师的教学任务按时完成。可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小说文本的召唤结构,也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对文本进行建构的意义。实际上,小说含意极为丰富,很多细节处都值得推敲,若不当的授课方式误导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其对文本产生呆板、僵化的情绪,则得不偿失。王荣生教授曾说:“在语文课上,理解和感受应该是学生自己的。”[6]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文本进行仔细研读,找到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活动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三)审美意识淡薄化,忽视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7]。小说作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文体,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不仅对学生的知、情、意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目前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文本鉴赏也容易过于表面化,导致学生在忽视自己审美能力的同时丢失了学习主体的参与感。为长远计,学生需要基于自身经验进行小说鉴赏,如此才能在赏析作品的同时提升自我理性的审美判断能力。
小说作为一种表现人生和人性的文学体裁,是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对象。一堂本应鲜活生动的小说教学课硬生生地成为“流水线”式的答题模板背记课,会导致学生
丧失理解和思考的能力。所以,高中小说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教师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优化小说教学?……这些问题将成为我们重新制定小说教学策略的关键。接受美学理论为新课标要求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
三、接受美学理论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以《祝福》为例
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要“使教学最优化,就必须从辩证的系统方法看待教学过程,所谓辩证的系统观点,就是必须把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内外条件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东西,并自觉从中选择出在当前条件下,教学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最好方案”。[8]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阅读活动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审美感知,二是意义反思。想要完善小说阅读的教学,就需要实现从表面到本质的飞跃,进入意义反思阅读。接受美学理论强调的正是读者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交流。在鲁迅的《祝福》中,我们不难感知到这种复杂的变化,小说中有人间的至爱,也有人间的至痛。所以,要让学生在自我经验的基础上理解这种情感,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设置精神期待。
(一)利用“期待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学生而言,阅读的意义就是要通过理解文本意义来实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对自己原先的期待视野进行修正。
《祝福》这篇小说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需要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
感官进行全面的感悟。《祝福》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白描刻画人物,例如在进行祥林嫂外貌描写时,鲁迅是这样介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痩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是木刻似的”“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些语句刻画出了一个饱受摧残的妇女形象。教师在教学时便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对其进行想象:读到这里,你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祥林嫂?这样的描写和小说题目“祝福”又有怎样的关系?通过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结合原有的经验对这个人物进行想象,接着查找小说中描写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句子进行比对,检验自己的想象是否合理。检索过程中了解到刚来鲁镇的祥林嫂脸颊是通红的、模样也还算周正、安分耐劳力气还大时,学生便会发现这和鲁迅写的“纯乎是一个乞丐”相矛盾,进一步阅读文本,寻找其中的原因。在寻求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了解《祝福》中的其他人物:卫老婆子是祥林嫂来鲁镇四叔家的牵线人,后面也是她带着祥林嫂的婆婆将祥林嫂劫回去的;鲁四老爷看似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实际上却是封建礼教的“大家长”;四嫂对祥林嫂的态度从最开始的倚重一步步变成了后来的厌恶……
在反复对人物行为提出“为什么”的时候,学生其实是在进行自我思考、自我追问、自我解答。正是在这样一个期待巡回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深刻理解人物形象。如卫老婆子就是一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对老主顾说话毕恭毕敬、谨小慎微——“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谈及祥林嫂再嫁后的生活却满是嘲弄——“母亲也胖,儿子也胖”“她真是交了好运了”——全然忘了是她带着祥林嫂的婆婆将祥林嫂劫走,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捍卫封建礼教的“大家长”,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四嫂是封建社会夫权和神权的忠实信奉者,看似敬重祖先,实则是一个封建思想装满头脑的愚昧者。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深入探索中,学生不仅梳理了文章的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了解了人物的形象,还提高了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从而提升了文本阅读的鉴赏能力。
(二)利用“召唤结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对文本空白点进行想象和联想需要充分调动读者的能动性,而召唤结构所蕴含的空白本身就具有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那么直观,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和引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空白点,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合理地质疑文本。文本中人物未直接说出来的话是空白点、省略号是空白点、破折号也是空白点……学生借助想象力可以在无数个不经意的空白中进行创造。
比如,“我”回到鲁镇,祥林嫂上前问我“一件事”时连用两个破折号:“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就是——”。可以思考到底是什么问题需要祥林嫂直接来问“我”,却又让她如此难以开口;思考为什么祥林嫂会向“我”问出“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这样的问题。通过《祝福》的行文和叙事,我们已经知道了祥林嫂是一个没有自己的名字,在祭祀时不可以触碰器皿,被婆婆逼迫再嫁,遭受封建制度压迫的妇女。这样的一个妇女,思考的居然是“魂灵”的问题,其中的空白点值得我们去深挖。再比如,“我”未说完的话里有什么深刻的内涵,祥林嫂到底是从四叔家出去后成为乞丐的,还是到了卫老婆子那里后成为乞丐的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文本中的空白点变成了“毕毕剥剥的鞭炮”为鲁镇人们带来的祝福。学生可以思考:为什么作者要从祥林嫂的故事落笔来写新春的祝福,这真的是“祝福”吗?这种被摧残的人物形象有着在这所谓的“祝福”中一遍又一遍被摧残的命运走向。学生在不断填补想象的空白中能获得对文本意义的阅读反思,从而完成从感知到体验的生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收获。教师在备课时要抓住其中的深意,在这些留白的地方给学生以品味的空间,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把握小说特征,增强文体审美鉴赏能力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强调学生要通过自己的阅读“提高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9]這便为我们的小说教学提供了方向。
小说的本质特征是虚构叙事,所以,小说并不是对社会客观事实的真实叙述,小说所要呈现出来的是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的虚构叙述。因而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作者的真正用意是对社会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化的虚构处理,在这
种真实的艺术氛围中引导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有所感悟和思考。
《祝福》这篇小说的教学核心就是通过人物的经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时,学生不仅会对祥林嫂产生怜悯,更能够收获精神生活的洗礼。
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你会用什么办法去帮助那个时代的祥林嫂?”或者“如果你是祥林嫂,你要如何规避这种命运?”。学生讨论和交流后会形成一系列比较成熟的答案,进而提升对文本的审美鉴赏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小说三要素”上深挖,可以在人物语言、形象塑造、环境呈现中感受和体味小说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在新课标和新高考的大背景下,教师要综合考虑小说教学的内外因素,寻求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实践方式。借助接受美学理论进行小说教学,通过与
文本对话、建立期待视野、完成空白填补等方面进行知识性的积累,不仅可以让学生以主体地位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还能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其真正感受到小说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9.
[2]朱立元.文学研究的新思路——简评尧斯的接受美学纲领[J].学术月刊,1986(5):39-45.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94.
[4][波]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陈燕谷,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0.
[5][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6.
[6]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8.
[7][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17.
[8]李定仁.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与我国教学改革[J].河西学院学报,2022(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