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伟 陈诺
摘 要:以跨学科学习赋能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源于二者在提倡适宜性学习、提升整体认知能力、达成语文学科育人层面有相似的价值取向。赋能的具体实践主要体现在:确定可以跨的学科,设定整本书阅读目标;创设跨学科阅读情境,组织开展整本书阅读;跟进长程式评估,检测整本书阅读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
一、 跨学科学习与整本书阅读相似的价值取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提及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旨归,透露出三种价值取向:提倡适宜性学习,提升整体认知能力,达成语文学科育人。跨学科学习与整本书阅读有相似的价值取向,以跨学科学习赋能整本书阅读,能使整本书阅读更高效。
(一) 提倡适宜性学习方面
对于整本书阅读,高中课标提到“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体现出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根据个人阅读需要主动建构;义教课标提到“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将整本书阅读与教育目的、个人兴趣及书籍本身相关联,均透露出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取向是一种适宜性学习。跨学科学习同样具有适宜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义教课标明确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生活的范围、学习兴趣和能力……把握学习周期和难度”,可以有效搭建支架,提供适宜的研究方法。如何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如何让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每个学生的阅读方法都有独特性,如何让他们持续深入地阅读符合自己阅读目的和兴趣的图书?这需要学生挖掘背景知识,关注基于不同学科的研究思维和方法,借助不同学科学习的方式,丰盈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和活动形式。这样的跨学科阅读精准对接学生阅读难度、阅读目标、阅读兴趣等,搭建了适合学生阅读的阶梯。具体而言,如果将整本书作品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本体,整本书阅读全过程探究的就是整本书作品本身。此时,跨学科学习可以引入跨学科知识,丰盈整本书阅读内容,帮助学生拓宽阅读眼界、提升阅读深度。如《海底两万里》是科幻小说,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与生物、海洋学相关的跨学科读物,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海底罕见的动植物和奇异景象,感受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险情;理解尼摩在荒岛上秘密建造異常坚固、结构巧妙的潜艇,且能利用海洋提供能源,依靠海洋中的各种动植物生活的缘由。如此,读这本看似深奥的科普著作也就简单多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更为持久。如果将整本书作品作为整本书阅读的载体,整本书阅读全过程探究的就是阅读的方法、策略、思维等。此时,跨学科学习就可以通过设计活动的形式,辅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获取和运用阅读的方式方法,展现更为深入的阅读思维。如《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作品,其中涉及的概念理解与辨析,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可以组织学生观影《白鹿原》《秋菊打官司》、参与模拟法庭、实地考察等,适当渗透影视、法律、社会学等跨学科知识,启发学生多角度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本色、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次序关系、家族血缘和地缘等。此外,跨学科学习还能助力整本书阅读内容和形式作出灵活调整。如针对大多数男生偏好理科、女生偏好文科的情况,整本书阅读可以兼顾跨学科学习理念,从选择图书的角度、确定阅读的方法策略等层面做适应性调整。
(二) 提升整体认知能力方面
义教课标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旨在提高学生整体认知能力,一是回应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二是要求整本书阅读以经历式、体验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提升整体认知能力,让核心素养得以综合和内化。整本书阅读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但未必能实现从知识向实践的顺利转化。即使有实践,但因整本书阅读大多限于书面,较难触发真实问题,较难指引学生从单一问题走向复杂问题,进而达成知识的综合和内化。从高中课标和义教课标中都能看出,跨学科学习具有类似的“整体育人”的优势,并且强调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跨学科学习试图将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展到课外、校外,以辅助学生解决真实问题,提升整体认知能力。这也符合提高学生整体认知能力的价值取向。当跨学科学习赋能整本书阅读时,整本书阅读便指向书本所面向的社会,指向知识背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学习因为涉及多学科知识技能的渗透,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帮助学生更为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跨学科学习能够综合各学科知识和理念营造符合复杂问题的场景,指引学生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与作品、与生活交流,自主解决阅读问题。在具体阅读情境中,学生会主动运用跨学科知识、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加强课内外阅读练习,关注阅读与生活的联系,收获从审美、思维到文化的全方面素养锻炼。
(三) 达成语文学科育人方面
语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载体。达成语文学科育人,需要回归文本学语文、用语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审美情趣,积累文化底蕴。也就是说,在现实操作中,整本书阅读无论如何转变方式和内容,都不能脱离语文学科育人的导向,不能偏离以整本书阅读达成语文学科育人的功能。同样,达成语文学科育人,整本书阅读仅靠自身努力还是有难度的,或者说较难高效达成。张玉新认为,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容就是探究呈现的形式,或者说语文学科探究的形式就是其教学内容。[1]同样,整本书阅读仍然是探究整本书的呈现形式以及作者叙事论述的方式。跨学科学习同样能够辅助这一目的的达成。跨学科学习根据整本书所属的学科特点,能够更好地指引阅读者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和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依据高中课标和义教课标“教—学—评”一体的理念,跨学科学习赋能整本书阅读评价,教师要紧扣跨学科思维,发现学生所读整本书中可供学习的语文元素,挖掘跨学科学习赋能后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价值,进而建立相应的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关注学生能否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时有意识地在各个步骤运用跨学科学习的知识、方法等,能否与不同学科倾向的同学合作共享沟通,能否反思回顾和自我监控。此时的跨学科学习不是为融入某个学科知识而从整本书中提取某个复杂问题,也不是为构建某个跨学科学习活动而从某本书中摘选内容,而是为了高效达成学科育人。
二、 跨学科学习赋能整本书阅读的具体实践
(一) 确定可以跨的学科,设定整本书阅读目标
跨学科学习赋能整本书阅读教学,为教师多层面开发整本书阅读资源,明晰提升整本书阅读效果的跨学科知识、研究方法等提供了诸多便利。教师要先确定可以跨的学科,进而设定整本书阅读目标。
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该书内容丰富,除了数学、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信息科技等学科,还涉及文化学、园林学、叙事学、审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学科。教师需要结合学情,选定可以跨的科目。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意识到: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的偏好、性格、性别等,都是可能影响他们读下去的因素。《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对喜爱表演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接触戏剧与影视学科,在阅读中表演,思考“红楼”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对善于思辨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接触博物馆学科,在调查大观园的实景中洞察《红楼梦》的人情世故、兴衰转变。要利用不同学生的学科优势进行异质分组,利用相似学生的学科偏好进行同质分组,弥补学生差异,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2]此外,《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是长期学习的过程,可以跨的学科边界会随学程的不同展开阶段有所区分。综合所有要点,设定如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1. 勾连历史、文学、语文学习,抓住情节主线,理清人物关系,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2. 跨信息科技、美术学科,理解并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把握主旨;3. 联系政治、历史、宗教学科,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品味日常生活的刻画,体味其中的思想内容与文化内涵;4. 深入诗词学科,整体把握小说所涉及诗词的艺术价值,鉴赏语言;5. 借力信息科技学科,建构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体系,交流经验。不同的教学目标,适宜学程的不同展开阶段,所跨学科不同。
(二) 创设跨学科阅读情境,组织开展整本书阅读
跨学科学习赋能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整本书阅读所跨学科创设跨学科阅读情境,激活学生阅读积淀,对接学生阅读生活,助力学生高效阅读。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目标1中,情节是主要学习内容。想要把握情节对整体的作用,要格外注意以丰富学生学科知识、思维方式为指引,让学生了解网状结构、草蛇灰线等写法,剖析叙事艺术。由此,跨历史学科,教师设计“我与曹雪芹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联系曹雪芹由盛转衰的个人经历以及时代背景去理解情节与主旨。教师以“曹雪芹和小说中的宝玉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曹雪芹要写那么多判词,这些判词对人物命运有什么作用?”两个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寻访历史踪迹。之后学生发现,曹雪芹生于没落的世家大族,经历过荣华富贵。宝玉出家的结局或许就是曹雪芹晚年落魄的归因,因而宝玉身上有曹雪芹的影子。也正是有亲身经历为注,《红楼梦》从一开始就埋下无数伏笔,以诸多判词暗示盛大终将落幕。很多判词都是对“红楼”人物一生的概括,冷静客观,具有反思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勾连历史、文学学习以及生活经历,甚至通过参观江宁织造博物馆、青浦大观园等地,让这些问题更加回归生活,回归现实。目标2以人物形象为抓手,为学生走近《红楼梦》小说主旨构建了通道。教师跨信息科技、美术学科,创设“网游人物UI设计”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细读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描述,以繪画的方式创造自己想象中的人物,突出人物特点;或结合“红楼”人物形象、性格、典型事件、结局绘制人物属性表,在不同人物的对比中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命运,让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视化,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及作品。在此情境中,学生再现了雍容华贵、仪容端庄的元春形象;低眉顺眼、眼神木讷的“二木头”迎春形象;长着一双伶俐透彻的眼睛、要强清高的探春形象;与青灯古寺为伴、身着灰白色衣着、冷漠孤僻的惜春形象……理解和绘制人物形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托家族没落之悲主旨的过程。目标3所跨学科最为广泛,为教师引领学生深化整本书阅读提供了广阔时空。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品味日常生活刻画,体味其中的思想内容与文化内涵时,教师创设“宗教对人的影响”的课题研究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跨入”政治、历史等学科,理解儒、释、道教的特点及其给“红楼”人物带来的影响。《红楼梦》隐含着深邃的儒、释、道文化。儒家的入世、佛家的出世、道家的仙隐在书中均有不同的对应,既预示着人物结局,又彰显着作者对不同派别文化的思考。此外,教师还带学生“跨入”地理学科、园林学科,创设“设计游览路线”情境,让学生复原大观园路线图,体会清朝社会风貌与家族兴衰;“跨入”营养学学科,创设“瞧瞧大观园的美食”情境,让喜欢研究美食的学生从营养学的角度切入,了解“红楼”人物的饮食情况,学习铺陈的语言文字运用。针对目标4,教师带学生“跨入”诗词学科,创设“品一品诗词妙趣”情境,链接《红楼梦》中大量的诗词曲、歌谣、谚语、灯谜、诗谜、酒令、对联等,鉴赏语言,体会人物情趣性格,整体把握小说的艺术价值。在此情境中,有小组品读第二十二回宝钗所点的《寄生草》,分析黛玉、宝玉的行为反应,认清了宝钗、黛玉、宝玉三者的身世、性格和关系。品评更多的诗词妙趣,学生就逐渐跳出了以往“鉴赏艺术效果—分析人物情感—揭示相应主旨”的藩篱,带着兴趣读,自由读,有见解地读,对小说的艺术价值理解更加深入。呼应目标5,教师带着学生“跨入”信息科技学科,创设“交流我们的阅读方法”阅读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建构的方法体系,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多个学习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再读前五回,结合写作背景阅读,品评人物形象;品味文化意涵,鉴赏整本书语言,提炼阅读方法;利用Xmind等思维导图软件,制作相应的导图来回顾深化;线上与他人交流分享阅读的成果和效果。
(三) 跟进长程式评估,检测整本书阅读效果
首先,整本书阅读具有长程性,评价也是长期、不间断的过程性事件。教师要长程式评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提升整本书阅读能力的效度。跨学科学习赋能整本书阅读的评价,要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每堂课的全程,评估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对阅读内容的反思等。具体体现在:每次上课的提问回答、作业表达环节,能够深入利用跨学科思维理解整本书并展现出独特见解等。跨学科学习赋能的整本书阅读全程评价,不仅全程关注不同学生同一时期的跨学科阅读素养发展情况,更关注同一个学生长时间内的跨学科阅读发展情况。例如,按照不同学习任务对应的学习目标阅读《红楼梦》,阅读初期,教师侧重评价学生把握《红楼梦》整本书的情节概要、人物关系情况,提示学生从历史的视角审视文学作品《红楼梦》,分析小说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阅读中期,教师侧重评价学生阅读的细致程度,如会不会混淆人物形象,能不能借由典型事件分析人物形象,能否设计出网游人物界面,阅读态度是否认真,阅读理解是否透彻,是否具有审美能力等;阅读后期,教师侧重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对诗词的兴趣、鉴赏能力,能否写文学短评、阅读札记等。评价全程跟进,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能力、文化理解等。
其次,对跨学科阅读情境中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长进的考查,涵盖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等评价指标。如《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带着学生去江宁织造博物馆春游、去青浦大观园秋游,让学生做导游,考查学生能否设计出引人入胜的大观园游览图,能否流利说出整本书中的人情世故、社会关系、文化诗词……紧密关联、前后呼应、循序渐进的多个情境,涉及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以评价量表、阅读反思单等载体跟踪学生完成学习活动时的表现,整体考查其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审美品位、文化理解等能力,对于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主反思、自我改进大有益处。
再次,评价要兼顾其他学科知识、能力、思维达成的情况,但是最终还要落到语文上。如跨学科学习赋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最终要检验学生对于《红楼梦》的熟悉程度:能否理解其中判词的意涵,明晰主角们的命运走向。评价时,借由学生对判词及相应意涵的熟悉理解程度,就能够确定学生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提升程度。再如,针对《红楼梦》搭建园林、解析大观园之美,评价学生对问题“为什么要让孩童时的宝玉和众姐妹进入园内,又让长大的他们出来”的解读深度,考查学生的审美和思维素养的发展情况。
跨学科学习赋能整本书阅读,以整本书阅读为主、跨学科学习辅助,合力推进学生适宜性学习,提升学生整体认知能力,达成语文学科育人——在这条道路,我们须做更深入、更扎实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玉新.整本书阅读:合理确定跨界的度[J].中学语文教学,2019(7):3036.
[2] 牛玉玺.跨界阅读的价值内涵、操作流程和使用原则——以《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为例[J].语文建设,2022(2):2629.
(刘大伟 ,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陈 诺,上海市徐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