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管理执行力的九个好习惯

2024-06-01 06:33:06王益民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3期
关键词:执行力管理者分类

学校的战略确定后,管理者就是实施的决定性因素。管理者的什么能力是“决定性因素”?是“执行力”。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习惯成就未来。具有良好执行力的管理者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或者说,哪些好习惯成就了执行力?

在大家热衷于“愿景”“战略”“未来”等关键词的时候,我还是愿意谈一谈影响管理者执行力指数并最终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些好习惯。

一、 提前谋划的好习惯,而不是临时下载

这几年,我校都会设计好表格,用于各部门从学期计划到总结的填报。尤其是“计划”,需要各部门先交草稿,在一定范围内讨论后,再集中讲解、评点,最终成稿。然而,关于这一类的文案,“临时下载”几乎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计划”是战术指南,“下载”何以指南?

提前谋划,要常问一句“怎样干才能更有效”。最近,修改了学校的几份方案,带给我惊喜的倒不是方案本身,而是这一修改过程所印证的“怎样干才能更有效”的精致化思维。今天的各种平台和智能软件为“文案”带来了太多的方便。但是,只能作为参考。学校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只有学校自己才明白。当然,“提前谋划”最大的益处是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打磨。

二、 复盘的好习惯,而不是做了算了

“复盘”是学校闭环管理的最后一环,也是承前启后的一环。它的意义在于“总结经验”,便于下次“版本升级”。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使复盘堕入对细节的反思,好的复盘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比如,对于一次活动的复盘,可以思考:价值层面是否符合,儿童中心体现了没有;流程层面是否完美,还可以怎样俭省;实施上还有哪些瑕疵;目标的达成度如何;等等。我们每次活动结束,都会通过在线表格进行复盘,最后由主办部门形成一份复盘报告,进行面对面研讨。

除了活动复盘之外,还有战略复盘。每年暑假,我校都会有几天的“闭门会议”,是基于调研、阅读、现场学习等前置性学习后的战略复盘会议,还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来“问诊把脉”。战略需要定力,但“大致正确”就好;更为必要的是通过复盘,校正航向,切忌打着“不折腾”的口号行故步自封之实。

三、 走动管理的好习惯,而不是枯坐想象

管理者走动管理是为了发现真实问题并解决问题。一位好的基层管理者,往往是日行一万步的运动达人。很多学校都有“行政值班”制度,这个制度的弊端在于导向非值班人员“今天不关我事”的心理。管理人员要在关键节点到位,有哪些是走动管理的关键节点呢?

一是开始时,入校、晨诵、一节课、一场活动都有开始时,管理者的到位,类似于“候课”。二是结束时,一节课、一场活动,即将结束,是否完美,值得一看。三

是课间,此刻是学生最“本我”的时刻,走一走能看到他们很多原生态的表现,当然,不需过多打扰,掌握好“度”即可。四是学校规定的关键时间节点,比如考务巡堂、节假日等。五是专题点,带着一个问题,如巡视学生的“回头率”,现场调研,统计数据,归因。六是你认为的关键时刻,不同管理岗位总有不同的职责和不同的关键点,也可以根据实证的需要进入现场。

优秀的管理者总有走动的习惯,去发现问题,练就火眼金睛,尤其是发现一些“非标”的问题,需要快速归因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什么是管理,不过是比别人多走了一万步而已。

四、 “立即办”的好习惯,而不是拖沓延误

也不知道是哪家开的先河,很多公司都有一个特殊的办公室,叫“立即办”。顾名思义,就是顾客的事情立即办理。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拖拉,不仅误事,还会因为匆忙而让事情失了水准。其实,早也办、晚也办,立即办的习惯不仅少了负担,还会因为有足够的时间,让把事情办好有了可能。事情多,就需要一个记事本,按事情的紧急和重要程度,将其放到相应的象限里面,分出轻重缓急。

既然“拖拉”是人性,好的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反人性”,养成立即办的好习惯。需要提醒的是,上级布置任务的时候也要附带说明“截止时间”,如果是重要的事情,过程中也要询问进程。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上级为稳妥起见,会把一件事布置给多个人,被下属掌握规律后,大家自然就“不上心”了,反正还有

别人。

五、 提前抵达的好习惯,而不是掐点准点

曾看过一篇微小说,叫《提前量》,内容大概是9点的会议,布置的过程中一层一层有提前量,最后到达最基层的时候,变成会议7点开始。小说有些夸张,但管理者要有会议(活动)提前10分钟到达的好习惯,而不是回回“踩点”。我区有一所学校,其校领导几乎都有这个好习惯,每次开会,总以为自己是早到的,沒想到“更有早行人”。

我反对层层提前量,但赞同稍早到达,提前几分钟,从容不迫,有时还能及时发现问题,现场解决,因为再完美的计划,在实践中也会“挂一漏万”。我们还倡导早点到后“搭把手”,不是自己部门的事情,也要“好管闲事”,个体的细腻才有整体的完美。

六、 收纳资料的好习惯,而不是随意丢弃

电脑办公,保存资料似乎变得很容易了,即使未分类,也能“搜索”“查找”。这里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第一是分类,按学期分类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是粗分,学期内还可以分成几个文件夹。第二是命名,尽可能全面一些,准确一些。最好标注年月日,便于看到最新版本。第三是重要文件不仅要按照时间分类,而且要按照内容再分一次,比如,我的文件有两种分类:学期分类和“新十大行动”分类。第一种分类是资料保存;第二种分类便于随时修改,更便于系统的重置。

有些人喜欢“云存储”。“云存储”有

利于移动办公,但“云”不可靠的时候也会有,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重要的材料还是要“本地保存”,甚至复本保存。特别提醒,资料保存后,一段时间要进行整理,要“掸掸尘”,除旧布新。

七、 随时记录的好习惯,而不是想哪丢哪

我们往往会有一个感受,就是灵光一现,一个好的创意诞生了,但囿于手头工作,没有记录下来,等到要用的时候,再也想不起来了。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读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经常为其巧妙的构思所折服,有时候也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然而,只是这样想过,并没有记录下来,后来,便在别人的作品里发现自己曾经丢弃的“珍珠”。

其实,这时候手机“记事本”就能派上用场了,随时记录,还可以简单分类。有人问我为什么每天都要写点朋友圈,前面还有数字代码。其实就是随时记录。我从2012年10月开始记录,现在已经超过130万字了。至于代码,分类而已。

八、 着眼全局的好习惯,而不是组建小团体

高层领导也是从中层做起的。我在中层工作的时候,因为想法多,总喜欢给校长提建议。很多建议学校都采纳了,当然有时候也难免“不予采纳”,我也会“愤愤不平”,甚至冒出“怀才不遇”的感喟。跟一位朋友“吐槽”,他让我改掉爱管闲事的毛病。有一次,校长可能也“烦”我了,直接说了句让我多年耿耿于怀的话——“你永远不知道我在想什么”。直到我自己做了校长,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

学校有“部门”,各部门分管一部分

工作似乎没错,但“部门”只是学校系统的一部分。当自己的方案未被采纳,或者部门被批评的时候,大概率是没有观照到全局。为部门争“利”,看上去很“义气”,但没有全局意识的“争”,容易堕入本位主义的泥淖。至于“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了。毕竟,作为学校管理者,格局应是第一位的。

九、 用事实说话的好习惯,而不是模糊化

在江苏工作时,学校做“三年发展规划”,由我主笔。论证期间,专家的意见是“目标要具体化”,最好能“数据化”,表现性语言不要过多。我当时还“狡辩”了一句:“学校工作很难具体与量化的。”当然,最终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出色完成了“规划”的科学制定。

在后来的学校管理中,对于计划、总结、学习目标的撰写,我们一律要求“具体可测”。包括与教师聊天、与家长对话、与学生谈心,都要“以事实为依据”。这是一个令对方信服的好习惯,也会让自己关注事实的本身,而不“旁逸斜出”,更不以偏概全。当然,还要分析事实背后的逻辑,以便精准开出良方。

事实上,很多学校是难有真正的自己的战略的,或者说战略是上级早已规定的。那为什么学校之间还会有差异呢?我认为,这是统一战略下学校执行力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作为学校管理者,水平相当,执行力却有区别。或者说,因为执行力指数不同,看上去也就有“水平”的高下了。

(王益民,福建省厦门市新教育学校校长,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执行力管理者分类
做到三个“必须坚持” 提高地方人大执行力
公民与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 08:20:38
分类算一算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4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8
论提高制度执行力
执行力是『干』出来的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2:56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