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级中的“后进生”影响着班级的整体表现。在班级管理中,“后进生”的激励工作至关重要,必须予以重视和深入研究。激励“后进生”并非简单的任务布置,需要教师用智慧的、巧妙的方法,唤醒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真正实现蜕变。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亲师信道,消除负面经验;家庭协助,提高情感体验;同伴互助,增强参与动力;转变角色,促进自我管理。
关键词:班级管理;“后进生”;激励策略
班级中的“后进生”影响着班级的整体表现。在班级管理中,“后进生”的激励工作至关重要,必须予以重视和深入研究。激励“后进生”并非简单的任务布置,需要教师用智慧的、巧妙的方法,从消除负面经验、提高情感体验、增强参与动力、促进自我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唤醒他们的潜能,全方位帮助他们真正实现蜕变。
一、 亲师信道,消除负面经验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首先必须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学生“亲其师”,往往就会“信其道”。当学生心悦诚服地追随教师,深信教师指引的道路对他们的成长有利时,他们会表现出良好的执行力,坚定不移地按照教师的指引前行。“后进生”之所以害怕学习,往往是因为他们有负面的学习经验。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需要更加细心地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用爱与智慧去化解他们心中的障碍,帮助他们消除负面经验,重拾信心,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学生小葛是一名体育特长生。她在体育方面获得了不少荣誉,但文化课成绩有不少不合格。向家长和其他教师了解到她的基本情况后,我和她进行了交流。
师 你觉得我和你跑一千米,谁更快些?
(面对我突如其来的问题,小葛只是笑了一下。)
师 老师年轻的时候可以跑进三分二十秒。但是现在肯定跑不过你了。你今天下午还要去训练吗?
生 这周都要训练的。
师 你是种子选手,加油!老师支持你去训练。这几天的数学作业你会做吗?
(小葛摇摇头。)
师 可以随时来找我,我教你。你觉得作业不会的原因是什么?
生 上课没有好好听。
师 是因为没有兴趣吗?
生 我觉得太难了,听不懂。所以就不听了。
师 你知道吗?人类的大脑和肌肉一样,需要训练,这样你的脑力才会提升。缺乏思考的大脑,就像缺乏运动的老师一样。你看,现在的我一千米还能跑进三分二十秒吗?
生 不能吧?
师 你知道吗?上个月开始,老师控制饮食,每天跑七千米以上。两周内,体重减了十斤。(小葛有点惊讶)我觉得你的脑力也可以有很大的提升,要不要试试?
生 我不行的。
师 你为什么觉得不行呢?
生 我爸觉得我应该多学习,不应该参加体育训练。
(此时,我渐渐明白,在小葛的认知中,体育训练和文化课学习只能二选一,她为了喜欢的体育,只好放弃文化课的学习。)
师 你是不是认为体育能给你成就感,所以喜欢体育;而数学不能,所以对数学缺乏兴趣?
生 是的。
师 (引导小葛质疑她之前的想法)你有没有想过,你可以在体育和数学上都很棒?
生 没有想过。
师 我之前教过一个学生,有弹钢琴的天赋,13歲就进入了维也纳国立音乐大学天才班。她被周边同学称为“钢琴界数学最好的,数学界钢琴最好的”。要不我们也定个目标挑战一下?
生 数学界体育最好的,体育界数学最好的?
师 (我尝试消除小葛的负面经验,从而改变她的行为)体育和数学不是二选一的,我见过许多学生,拥有才艺的同时,文化课成绩也非常出色,我相信你也一定能做到。
我把我和小葛制定的目标在班级里宣布后,小葛的学习态度有了极大的改观。在之后的沟通交流中,小葛依然会有一些退缩的想法。在多次帮助小葛分析问题后,我尝试引导她分析自己面临的一些困难。从整体上看,小葛一直在朝着积极的方向稳步发展,这一转变是显著且令人欣慰的。教师要主动走进“后进生”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他们,找到恰当的切入点,用真挚的交流感化他们,消除他们的负面经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正如古人所言,“追本溯源”“浇树浇根”,只有从学生思想的根源入手,消除他们的负面经验,那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才可以在循序渐进中得到妥善解决。
二、 家庭协助,提高情感体验
众所周知,优秀学生的成长往往离不开优秀家长的悉心支持与引导。教师与深谙教育之道的家长沟通往往是流畅自如的,能迅速产生共鸣。“后进生”的家庭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许多“后进生”往往难以深刻感受到家长的关爱。这并不意味着家长不愿或不会表达对孩子的爱,而是孩子对这种爱的体验不够深刻,或是无法理解那份深沉的情感,抑或不懂得如何回馈家长。面对困难与挑战,“后进生”往往会选择放弃完成学习任务,拒绝再次尝试,甚至一直回避。这些行为无疑会让家长感到挫败,进而产生消极反馈。一旦“后进生”感觉缺少了家庭的支持,他们往往会感到无助和无望,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这不仅对其个人成长造成了阻碍,也为整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要从家庭协助着眼,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给予一些家庭教育的建议,增强“后进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
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学生小徐的分数只有一位数,他成了我重点帮扶的对象。我和小徐谈心,说他很像我之前教过的一个学生。不光长得像,连不爱学习、听课不专心、经常不做作业也像。这个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五年级期末考试中得了满分。他的爸爸说,从没见过这个分数,真是奇迹。我问小徐:“你相信我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老师吗?”庆幸的是,他相信了。他相信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奇迹。那天,我感觉小徐和我站在了一起。
像小徐这样的学生,在我的“一针鸡血”下会有暂时的动力,但在后期学习的挫败中往往又会成为“霜打的茄子”。这时候,教师的持续帮助,家长的持续支持必不可少。在沟通中了解到,小徐的家长文化层次不高,所以无法辅导孩子的功课,常常是把手机给小徐,让他自己上网查阅答案,完成功课。而小徐利用手机之便,直接抄答案,并长时间玩游戏,所以学业几乎荒废。我提出可以在学校帮助小徐查漏补缺,小徐妈妈表示可以让孩子练习一些口算,每天10分钟左右,虽然自己文化层次不高,但是对照配套答案批阅一页口算题是没问题的。
在前几次的作业中,小徐计算的正确率不到30%。和小徐沟通时,他是回避的,预判我会批评他。然而,我肯定了他的作业,因为作业是他自己做的,没有抄袭。一周后,小徐计算的正确率超过了50%。我跟他交流时提出:“为何你的计算进步得那么快?”此时,他提到了妈妈每天给他练习口算的事情。我对他说道:“怪不得你的进步那么明显。你妈妈平时下班很晚,还要帮助你,你有没有想过要谢谢她?我知道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要不要想个办法谢谢妈妈?爱是可以通过语言或者行动来表达的,明天和我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好吗?”
三周以后,小徐计算的正确率达到70%。在这期间,我一旦发现他的一些后退情况,就会拿他妈妈对他的关爱来激励他。譬如,赞扬他妈妈给他准备的草稿本。从计算入手,再拓展到其他数学能力。在整个学期中,我不停地告诉小徐,努力是有效的,父母也在帮助他。于是,小徐的成绩一直在稳步提升。学生需要认同感,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家庭教育的价值。十多年来,我在转变多个“后进生”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在家庭的帮助下获得成功的方法确实有效。
三、 同伴互助,增强参与动力
“后进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主动性差。在学习上所遇到的种种挑战,常常会使他们回想起过去的失败经历,从而加固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自己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法获得他人的援助。这种固化的想法会诱发他们一系列的消极行为反应。人的行动会被其所发生的场域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温暖互助的学习场域,用同学的关怀让“后进生”知道,他们不是孤单的,大家都在支持和帮助他们,他们所在的是一个充满爱的学习环境。
若想带动“后进生”融入班级学习场域,需要解决课中、课后的各类问题。具体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让“后进生”关闭“飞行模式”,初步配合。大部分“后进生”在课堂中为了消遣时间,常常会做一些小动作或是在自己编造的故事中“畅游”。一开始,我为了调动课堂气氛,会说:“听明白的请举手。”“知道答案的请举手。”“没举手的请站起来。”班级中大多数学生会举手示意,也有小部分学生会站起来,这些是表示不会的学生。无论是举手的还是站起来的学生都是有配合度的。我重点关注的是那些既没有举手,也没有站起来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连“请站起来”这几个字也没听到,经同学提醒,还一脸茫然地说:“我没讲话。”过了一段时间,没有配合度的几名“后进生”都明白了“装也要装一下”。等他们关闭了“飞行模式”,有了一定的配合度,此时就可以进入下一步。
第二步,让“后进生”打开“热点”,加强配合。这时,我上课时跟学生互动的语言变为:“有问题的请举手。”“能说出你的问题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我会选择一些低难度的问题请他回答,若能准确答出,立刻表扬;若不能答出,则让他邀请一名同学帮助回答。此时,可以提醒“后进生”注意,班中大多数学生会举手示意,愿意给予帮助,之后讓他再次说说思路和过程,其他学生给予掌声鼓励。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后进生”讲出不明白的地方,让他们明白自己会获得有效帮助,消除举手带来的担忧。这种在学习场域中温暖的体验,远比在课堂中教师表扬几句更让他们有感触。
第三步,让“后进生”自由选择“优等生”作为课后“小老师”。通过自由选择“小老师”,“后进生”不仅能够找到与自己相处融洽、沟通顺畅的伙伴,还能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师徒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了师生界限,更像是朋友间的互相扶持和共同成长。“小老师”不仅是他们学习上的指导者,更是他们心理上的支持者。“小老师”会耐心倾听“后进生”的困惑和烦恼,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给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后进生”逐渐克服学习上的障碍,也逐渐学会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坚持不懈。在“小老师”的引导下,“后进生”会逐渐发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深刻体验学习场域中的温暖,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 转变角色,促进自我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后进生”很难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被管理者,而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精神,积极引导“后进生”转变角色,逐步实现自我管理。
学生小朱倔强且固执,不遵守纪律,容易和旁边的同学起冲突,常常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在教室里发脾气,且自认占理而不理会教师的批评教育。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只是批评教育,效果不明显且问题仍会反复出现,教师需要对他有更深入的行为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何小朱不遵守纪律?原因是他特别冲动,极容易和周边的同学发生矛盾,导致争执。第二个问题是,为何他容易冲动?原因是冲动行为多的学生较少使用有益的自我陈述。在和小朱初次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很少正眼和我交流,语气生硬。在小朱面前,我模拟了他的交流方式,他一下子就发现了我在模仿他。我跟他说:“老师用刚才的方式和你交流,你觉得舒服吗?”“试着改变一下,盯着对方的眼睛进行交流。身体不要摇晃。对,这样的表现特别好。”“试着用‘我能不能‘我可不可以来和别人交流。”“很好,老师听了很舒服,很乐意帮助你。”通过换位演示,让他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给别人带来的感受,建议他做一些改变。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他知道如何交流会更有效,却还是选择易发生冲突的方式。在交流中,小朱表示,如果自己表现出不好惹,别人就不敢去欺负他。那么,为什么小朱要在集体中表现出不好惹的样子?我猜想,原因是小朱认为自己强硬的态度会让其他同学纵容他。
为了让小朱理解想要更好地融入集体,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在集体中遵守秩序,我引导小朱参与到集体管理中来。恰逢学校举办爱心义卖活动,小朱领取的身份是“安保队长”,职责是指挥“顾客”有秩序地挑选商品。当天下午,小朱戴好了班主任发的“安保”头饰,挺直了胸膛在教室门口执勤。下午两个多小时的爱心义卖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顾客”都听从小朱的指引。活动结束后,我对小朱进行了表扬。之后又问了他几个问题:“今天的活动中,如果有人不遵守秩序,你会制止他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再问:“如果这个人表现得很不友善,你会通融吗?”小朱表示必须让他遵守秩序。我接着说:“你的想法很对,我们不能让他破坏集体的秩序。所以,每一个同学都应该遵守纪律,即使你表现得十分强硬,但同学们依然会制止破坏纪律的行为。”最后,我再次表扬了小朱,并表示以后会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让他参与集体的管理。
但好景不长,小朱因为作业问题和任课教师发生了争执,不采纳教师的建议。我发现,小朱对于周边发生的很多事不理解,缺少分析问题的能力。小朱的家长也表示确实如此,许多问题都是家长在帮助他分析,他自己不会分析。小朱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果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不容易理解他人的想法,进而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
我和小朱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建议他每次遇到新问题,发现别人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转变角色,换位思考,分析一下事情的经过。小朱还自制了心情卡片,贴出红色卡片时,表示他乐意接受别人的建议;贴出紫色卡片时,表示需要别人先安静一下,让他思考一会儿。经过一个学期的交流和实践,小朱在班级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少再与周边同学发生矛盾。他也能够安静地学习,很少受情绪的影响,成绩飞速上升。
我们平时也会听到教师评价“后进生”“好不了两天”。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激励需要持续化、多元化,定期评估激励措施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激励的方案,促使他们保持学习的动力。
(过如彬,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