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跟着汉字去寻美,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于字形组合间发现汉字美,可从细节入手看笔画美,透过笔画看字体主次美,立足主次看汉字整体美。从不同的载体中捕捉汉字美,可以是陶器文字、书法作品、剪纸作品、特色标志、生活用品等载体。在不同的展示活动中挖掘汉字美,可设计“汉字文化我讲述”“汉字书画我来绘”“身体汉字我来摆”等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汉字美;审美体验
中华汉字之神奇,在于其独特的形态美、结构美、表意美;在于其联结字形演变与字义延伸,集“天、地、人”三才之道于一体,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在于其以“形神兼备”“诗画一体”,投射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心智兼修”等审美情调。[1]跟着汉字去寻美,是开启“找到中华文化之美形成与发展理据”的起点,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一、 于字形组合间发现汉字美
(一) 从细节入手看笔画美
东晋卫铄在《笔阵图》中这样描述汉字笔画:“‘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笔画,是构成汉字不间断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从细节入手,观察不同笔画的行笔之势,可以感受到笔画美。如教学“撇”画,教師边示范书写边讲述:“书写‘撇的笔画时,要像卫铄形容的那样,如利剑砍断犀牛角、象牙,不拖泥带水;同时握笔要实,食指和拇指要在起笔阶段稍稍用力,稳定笔的走势;之后力要转移向上,将笔稳稳抬起收笔出锋。”学生边观察教师书写,边自己书空琢磨。教师写毕学生写,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认为写“撇”画时笔锋要向左斜出,有一点点弯曲,出笔时要刚劲有力,让末锋飞起,还要有向右回顾之势;有的认为出锋时要以手腕送力,力道要适度,一气写成。由此可见学生已经意识到“撇”画在汉字中的平衡、稳定作用,发现了“撇”画独特的美。
(二) 透过笔画看字体主次美
从细节参透笔画的玄妙后,还需透过这些笔画玄妙看笔画在一个汉字中的主次,领会主次美。毕竟,汉字的和谐之美与不同笔画之间的“主次分明”是分不开的。
古人在造字初期就懂得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造字。在拟物象以为字时,对拟摹物形不取全貌,而是大胆地减省概括,使特征置于显著部位,加以写真似的突出,而其他部分则作虚化、抽象表现。[2]比如“牛”的甲骨文“”,就是一个正面的牛头的样子,并着重强调最富有特点的“牛角”。这样,既写实又简洁明了,更利于篆刻、书写与传播。再如“采”的甲骨文写作“”,很明显重点突出了植物部分。对于古人来说,采摘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取果实,所以“手”的部分占比较小。同时,下面的“”又重点突出了果实、主干和根系,至于细枝末叶就加以省略,传达的意思也更加清晰和明确。所以书写现在的汉字“采”时,上面的“爫”要写得小一些,下面的“木”要写得大一些。透过笔画追溯字源字理,对比汉字各部件之间的主次之分,就能逐渐把握汉字主次协调搭配之间成就的形体之美。
(三) 立足主次看汉字整体美
笔画、部件组合成一个汉字,要注意在对比分析之下感受汉字的整体美。
从汉字不同的结构来看,各有特点。当多个部件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汉字时,通常要灵活作出调整,该让则让,共同促成整个汉字的构形美。如左右结构的字,左收右放、左小右大、左窄右宽、左右高度一致;上下结构的字,上下对正不错位,上紧下靠不松散;内外结构的字,四面内居中、三面里面藏、两面向外望。以“暗”字为例,从图1可以看出,其左边的“日”指太阳,右边上面是“立”,下面是“日”,表示人站在太阳底下。人的身体把阳光挡住了,就出现了影子。既然人挡住了太阳,那太阳就不能占主位,要扁一些,化身为偏旁;右边挡太阳的人和被挡的阳光,各占一半,这样既形象又凸显字理。
其他像“木”和“寸”在一起组成“村”字时,“木”的“捺”要变“点”,“寸”里的“横”要变短;“梨”中“木”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能稳稳托住上方笔画较多的“利”字;“金”上面的“人”虽然笔画很少,却依然舒展开自己的身体,为下面的部分“遮风挡雨”。一个字的各部分在小小的田字格中和谐相处,展现了独特的美。
二、 从不同的载体中捕捉汉字美
汉字的演变与传统艺术的发展相互交融,是借助留存至今不同的载体得以传承的。如陶器、书法、剪纸、特色标志、生活用品等,无不蕴藏着生动的汉字美。我在教学中依托各种形式的载体,指引学生借此捕捉汉字的意蕴美,激发学生从中华文化宝库和现代艺术创新中发现汉字的丰富多彩。
(一) 从陶器文字中捕捉汉字美
陶器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之一,更是人们生活的日常器具,在已出土的文物中占有较大比重。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陶器的身影。这些陶器上大多留有记录和展示当时历史的文字。平时的教学中,我会以“汉字寻访”的形式,带着学生走入博物馆,仔细端详陶器上的汉字,及时咨询和记录,感受汉字美。如在组织学生参观南京博物院时,学生在历史馆的2号展厅看到了史前和吴越春秋时期的许多陶器。他们久久驻足于各个陶器前,讨论着上面的文字究竟是今天的哪一个字。对于有些不明白的文字,他们用纸笔临摹下来,回去后查找资料,在课堂上继续交流。交流分享中,他们捕捉到了多个汉字在古今流变中的历史美。
(二) 从书法作品中捕捉汉字美
在书法作品中,行书、草书、楷书等表现出的是不同的审美形态,有的严谨,有的静穆,有的端庄,有的狂放不羁,有的活泼。书法作品在学生的审美启蒙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学校会不定期约请书法大家走进校园,走入课堂,引导学生近距离捕捉书法作品中的汉字美;会组织学生参与书法展览活动,欣赏不同作品汉字横平竖直流转之间呈现出来的美;会在书法课堂教学中展示优秀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和仿写书法作品,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
(三) 从剪纸作品中捕捉汉字美
剪纸艺术流传至今,是炎黄子孙心中代表美好的特有符号。“剪纸与汉字‘同根同源,两种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有机融汇。‘书画同源,‘言为心声,字为心画,汉字与以绘画为代表的造型艺术自发源起就密不可分。”[3]我会启发学生探究剪纸作品中字与画之间的联系,捕捉其中汉字的文化内涵美。如探究“廉”字的剪纸作品,学生敏锐捕捉到其中往往会出现莲花,原因在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就是廉洁的象征;探究“春”字的剪纸作品,学生捕捉到其中常会出现许多盛放的花儿,这预示了春天百花齐放的美丽景象。从系列剪纸作品中捕捉汉字美,学生发现:字传情,画传意,字与画相融的剪纸艺术形式,形象而立体地传达了作品的文化美。
(四) 从特色标志中捕捉汉字美
汉字特色标志是以汉字创意为主的设计,是美学设计的重要体现。我国的汉字特色标志浑厚大气,浸润了浓浓的传统文化味。汉字的表意作用,让汉字特色标志的内涵更为直观明晰。我时常会和学生一起探究生活场景中的特色标志,从中捕捉汉字美。如我们一起欣赏品鉴北京大学的标志,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淀品鉴,发现其整体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彰显了北大“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之后,学生主动联结自己的“游历”,列举了自己看到的汉字特色标志,捕捉到了它们共同的特点:所有汉字特色标志都蕴藏着独特的汉字文化美。
(五) 从生活用品中捕捉汉字美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捕捉汉字美的渠道,我还鼓励他们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从生活用品中捕捉汉字美。学生如数家珍,从商家招牌、商品名称、店铺名称等中捕捉汉字美。他们有的说店铺名称里有“汇”字,说明店里品类很齐全;有的说商家招牌中有“鑫”字,还把其中的三个“金”设计成了艺术字,这是因为“鑫”字中的“金”多,能博一个财源广进的好彩头……深究下来,每个有文化味的生活用品纳入的汉字,都值得玩味;每一个汉字都展示着别具一格的美。
三、 在不同的展示活动中挖掘汉字美
借力课堂,我会适时抓住契机,拓宽形式,设计灵活多样的汉字活动,为学生搭建挖掘汉字美的平台,及时展示自己的审美发现与体悟。
(一) 在“汉字文化我讲述”活动中挖掘汉字美
在探索与发现传统汉字艺术的过程中,学生会积累很多汉字文化素材。对此,我会激励他们汇总、筛选手头的资料,遴选自己认为最能体现汉字美的素材,以语言表达、图片展示等方式,在班级与大家分享交流。我也鼓励学生约请自己探究过程中探访或咨询过的专业人员走进课堂,向大家讲解汉字美。如有学生约请了南京博物院的讲解员到课堂上,向大家讲解陶器文化中与汉字美相关的知识,让大家大开眼界。
(二) 在“汉字书画我来绘”活动中挖掘汉字美
中国汉字以甲骨文为起点,经历了金文、篆体、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不同的演化阶段。每一次演变,都关联字形的变化;每次字形的变化,都是一次字畫演变,沉淀于历史长河,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为了充分发挥汉字与画“同源”的优势,我特意设计“汉字书画我来绘”的活动,指引学生挖掘汉字美。如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过《日月水火》,初步了解了甲骨文。在对汉字美的持续探究中,他们对甲骨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此时,我会让喜欢并擅长画画的学生,将常见的象形字融入画作,组合出一幅
幅美丽的图画。图2展
示的就是一幅学生作品。该作品巧妙地将象形字“鸟”“月”“山”“木”“舍”“舟”“夫”“马”“水”融入了画作,让人赏心悦目。
(三) 在“身体汉字我来摆”活动中挖掘汉字美
我经常会和学生一起参与“身体汉字我来摆”活动。我们会利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摆出汉字的各个部件,探究和表达汉字美。如教学
“闪”字,我手臂贴着身体,两腿分开站立在教室门框下,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一个字。学生结
合识字经验,很快就猜出了“闪”字。在此基础上,我还站在门框下,把手放在耳边,身体呈侧耳倾听的状态。学生拓展所学,不仅立刻猜出了“闻”字,还踊跃地跑过来站在门框下,张大嘴巴,让其他人猜一个字。有了上面的学习经验,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出了“问”字。有时,我也会让学生与同伴一起合作摆一摆汉字,并用拍照或者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汉字的画面感,因为与身体的巧妙融合,不仅富有趣味性,还形象展示了奇妙的意蕴美。
汉字博大精深,蕴藏着无尽的审美价值。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引学生跟着汉字去寻美,随时得到美的熏陶,随时创生属于自己理解的汉字美。
参考文献:
[1] 易然,易连云.汉字的审美意蕴与道德教化功能[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6769.
[2] 姜澄清.文人·文化·文人画[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150.
[3] 郭菁.异域相合:“剪纸汉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5):6371.
(包文文,江苏省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