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离不开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以李吉林的教学研究之路为分析对象,深入讨论一线教师如何做好教学研究,探索教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路径: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用一辈子研究一个真问题;善于吸纳转化,从古今中外教学实践与理论中汲取营养;在教学中研究,采用朴素、实际、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走个人研究、团队合作、专家支持结合之路。
关键词:教学研究;李吉林;情境教学;研究方法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规划课题“语文教研活动开展的有效路径研究”(编号:22YW04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离不开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从教学任务的实施到教学内容的组织,从课堂教学到学业质量评价,都没有现成答案与固定模板,需要一线教师沉潜下来,努力鉆研。当然,做好教学研究很不容易。我们不妨从教育前辈教学研究的成功实践中汲取智慧,从他们身上学习如何从事教学研究。以李吉林老师为分析对象,深入讨论一线教师如何做好教学研究,探索教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路径。
一、 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用一辈子研究一个真问题
李吉林只有中师学历,年轻时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是什么让她赢得了学生、家长、同行的赞誉,成为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呢?是几十年的教学研究。在许多有关李吉林的评价中,顾明远先生说“李吉林是小学教师中走出来的教育家”“土生土长的教育家”[1],应该是最中肯的。李吉林自己也曾坦言,“小学是我的大学”。李吉林的研究经历,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模仿、借鉴和学习。
1956年师范毕业后,李吉林放弃考大学的机会,在大学和小学之间,选择了到小学教书,“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当了十年老师”。直至1978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李吉林主动请缨,放弃熟悉的三至五年级教学,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带起,尝试做一些教学改革。在拼音教学中,李吉林发现当时流行的教学方法“陈旧、单调、呆板、低效”:老师教,学生鹦鹉学舌地跟着念,内容少,费时多,形式单调,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容易开小差。她认为这样的教学有问题,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需要改变。
1979年劳动节,李吉林出席江苏省南通市劳模座谈会,遇见初中英语教师蒋兆一。蒋兆一向李吉林介绍了英语里的情景教学方法。李吉林发现,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学习词汇、句式时生动有趣,非常轻松。想到汉语教学的呆板和抽象,李吉林决定把情景教学方法迁移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最初的尝试,是请一位名叫吴洲的学生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跑进教室,向同学们报告班上拿到了卫生红旗。此时,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情景,写一句带提示语的话。现场气氛活跃,学生表达生动,练习提示语的教学目标也轻松实现了。之后,从创设一个情景说一句话,到创设几个情景说几句话,再到创设连贯情景说一段话,难度逐级加大。李吉林自己也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会儿是小红的妈妈,一会儿是小明的奶奶。有了情景,儿童语言发展有了场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学得也非常愉快。[2]语文学习从亦步亦趋的机械模仿,变成了生动活泼的生成。
李吉林直面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尝试、提炼、总结,终于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从来自英语教学的情景教学到融汇意境理论的情境教学,从单学科的情境教学到综合性的情境教育,从一般的情境教育到系统的情境课程开发,最终发展为吸纳脑科学研究成果的母语情境学习。李吉林立足教学实际,面对教学的难点和痛点,“咬定青山不放松”,前后历经40年,用一辈子研究了一个真问题。李吉林的研究,不仅惠及国内的教师和学生,还作为一个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流派译介到国外。其《情境教育三部曲》(英文版)获得了国际教育同行的认可。恰如鲁洁评价的那样:“李吉林老师多年来始终只盯住一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在逐步地发展,在逐步地提高)去研究,去寻找答案,这种精神是很稀有的。”[3]如果每位老师都有这种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研究精神,就不愁没有可研究的问题,也不用担心出不了研究成果。
二、 善于吸纳转化,从古今中外教学实践与理论中汲取营养
李吉林1979年开始从事语文教学改革和研究,最初的灵感是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方法。但是,在成功迁移情景教学法之后,她并不满足,也没有止步于此。
李吉林从英语的“情景”联想到中国古诗词的“意境”,开始学习刘勰的《文心雕龙》。书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八个字让她眼前一亮。倘若没有对“物”的感受,“情”如何“迁”?“情”不动,“辞”又如何发?李吉林意识到,《文心雕龙》中的这一论述恰好可以解决母语教学中儿童学习写作的难题。
到哪里寻找这样的“物”?李吉林想到的是大自然。大自然是丰富多彩、无与伦比的课堂。李吉林走出校园,迈向田野,走向河边,穿过小树丛,攀上小土丘,精心挑选典型的场景。于是,初升的太阳、夜空的星星、碧绿的田野都进入学生观察的视野。观察日记、情境说话、情境写话、情境作文、童话作文,唤醒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美,在审美愉悦中激发丰富的想象,突破了“遵命作文”的羁绊和枷锁。这样的写作,自然充满着灵气、想象和真情实感,显得生机勃勃。因此,不少学生的作文登上了《人民日报》,30位学生的观察日记在江苏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李吉林还带领学生观察牛奶场的奶牛、大街小巷的生活日常、奔涌的长江和运行复杂的船闸、人来人往但静悄悄的图书馆……因为情境的触动,学生情感得以丰富,思维得到启迪,写作热情不断高涨。
不难看出,李吉林的视野是开阔的,不局限于某一个理论,不停步于某一种实践,而是广泛吸纳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成果和理论资源。尤为可贵的是,李吉林在借鉴世界现代教育理论的同时,不忘从民族文化典籍中“寻根”,把研究的树苗深植于本土文化教育的土壤。她善于吸纳,善于转化,善于从古今中外教学实践与理论中汲取营养,最终浇灌、培养出了情境教育的美丽花朵。
三、 在教学中研究,采用朴素、实际、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
首先,从事教学研究,最好的方法是将教学和研究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李吉林就是这么做的。她坚持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研究问题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同步,研究结果反哺教学。在实践和理论双向循环中,李吉林不断总结教学规律,不断发现教学奥秘,不断反哺教学实践,不断收获研究成果。这样,教学研究就可以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李吉林总结说:“我感觉到,实践有一个过程。光靠摸索做不深也做不长,只有把学习理论和探索的实践结合起来,才会产生新的认识。产生新的认识以后,再去进行新的实践,如此反复才能进入一种新的境界。”[4]这是李吉林教学研究的真实感受与肺腑之言。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李吉林是当之无愧的“教学即研究”的典范。[5]严格说来,真正的教學研究是不能脱离教学的。脱离了教学,做出来的研究成果,既不能保证研究的真实性,也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线教师不能脱离教学搞研究。
其次,就具体研究而言,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朴素的、符合教学实际的研究方法,才是有效的、最好的方法。认真阅读李吉林的研究论著就会发现,她并没有“独门秘籍”,也没有复杂的研究方法。她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就是观察、实验、比较,理论联系实际。因为越是朴素的、实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起来越容易上手,也越容易出成果。教学研究的观察也好,实验也好,调研也好,都离不开个性鲜明、真实存在的学生。学生是鲜活的生命,教育是复杂的场域,教学研究不是自然科学的实验室的产物,不是纯粹乌托邦式的个人想象,需要在真实的学生、课堂中开展,过于复杂、烦琐、脱离实际的方法反而难以落实、难以奏效。
最后,如何采用这些研究方法完成常规的教学研究呢?我们需要换一换眼光,把每天从事的教学工作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不断去思考,不断去琢磨,不断去实验,不断去总结,不断去改变。有了自觉研究的习惯,遍地都是可研究的课题。比如,李吉林在最基础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总结出,传统的教学是什么状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是什么反应;再试着引入情境教学,利用汉字形象性的特点,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写字,在分析汉字构字组词特点、剖析字理、探索规律中识字、写字,在体会汉字形象美、音韵美、意蕴美、文化美的情境中识字、写字;还带着学生做一做汉字使用现状的小调查、汉字历史发展的小研究。这样前后比较,看一看教学效果如何,课堂是否有变化,学生是否有收获,自己是否有触动,同行是否有评价。把这些情况记录下来,提炼出来,形成成果,就是基本完整的教学研究的过程。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比较、数据统计、文献整理、访谈等,都能派得上用场。一线教师只要有心,并选择一个研究的突破口,因地制宜,不怕失败,长期坚持,都能走出一条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研究之路。
四、 走个人研究、团队合作、专家支持结合之路
李吉林的教学研究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团队的合作和专家的支持。
先从个人研究说起。李吉林并不是天生会做研究,也有一个漫长的摸索的过程。以她1978年写的一篇论文为例。那时,江苏省要成立教育学会,南通市有几位代表,李吉林是其中之一。南通市教育局通知李吉林要携带论文参会,这让她顿时感到很大的压力。经过思想斗争,她“萌生了一种使命感,下决心写好论文”[6]。经过左思右想,反复思考,选择了一个大概的方向: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是可以把孩子教聪明的,把不那么聪明的孩子教得比较聪明,把聪明的孩子教得更聪明。最后,论文题目定为《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怎样发展儿童的智力》。为了写这篇论文,李吉林借到一本《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小册子,如获至宝,反复阅读。写作时,她反复推敲,“一稿不成写二稿,前后写了五稿,总算写出了眉目,有血肉,也有骨架”。论文的观点是:语言与思维是紧密相连的,要发展思维,必须要发展语言。论文共分成培养兴趣、积累感知材料、启发积极思维、训练学生语言四个部分来阐述论点。这篇论文对李吉林来说意义非常。在去南京参加会议的江轮上,她“更觉得提包中的论文沉甸甸的。那不仅是用我的智慧,更是用我的人格、我的意志写成的。其间渗透着一个穷孩子的自尊,一个小学教师的赤诚,一个女性的清高”[7]。会议开始并没有安排李吉林发言,但因其论文得到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副院长张焕庭的认可,李吉林因此而获得发言机会。李吉林认真准备,不念稿,不背稿,完全脱稿阐述,发言效果很好,一鸣惊人,得到领导、专家、同行的认可和赞许。文章也在1979年《江苏教育》杂志上分两期发表。李吉林没有被突然到来的荣誉冲昏头脑,告诫自己“心要热,头脑要冷静”。从此,她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心更切了,把学生教好的情更深了,“更是每日每课地琢磨”[8]。李吉林讲的“每日每课地琢磨”,或许就是一个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最朴素、最凝练、最接地气的概括。
再说团队合作。李吉林自己闯出来后,和学校其他教师拧成一股绳,发扬团队精神,把情境教学的经验和智慧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到1986年,江苏省李吉林教改实验班级有1000多个。李吉林经常到各地开示范课,让情境教学的种子从苏南到苏北,从城市到乡村散播。1990年开始,李吉林把情境教学研究与青年教师发展结合起来。这一年,在她的倡导下,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成立了青年教师培训中心,中心导师就是李吉林。在李吉林的带领下,青年教师练书法、画简笔画、读书、写文章……每年的寒暑假,和学生一样,青年教师也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假期作业”。新学期到来,大家将自己的作业展示出来,由李吉林给大家评奖,发奖品。正是通过这样扎实的、融研究于教学的努力,培养出来一大批良师和名师。成尚荣先生主编的《我们是长大的儿童——情境教育中走出的名师》一书集中展示了24位教师的学习经历和风采。这些教师中有李吉林的“嫡传弟子”,也有远道而来请教的追随者;有小学老师,有幼儿园老师,也有中学老师;有语文老师,也有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德育老师、音乐老师。
最后说专家支持。教学研究最艰难的是懵懵懂懂的摸索阶段。专家的支持往往是助力研究走向突破的关键。1980年春,上海来了一个教育参观团,要来听李吉林的课。参观团有特级教师袁瑢、倪谷音、顾家璋,有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陈先墀校长,有上海师范大学的恽昭世、柴崇英、谢淑贞老师,有华东师范大学的卢寄萍、吴玉如老师等。李吉林上了阅读课、作文课,得到专家们的好评。从此,李吉林和上海的专家、老师们结下深厚的情谊,参加了不少学术活动,结识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译者杜殿坤。杜殿坤鼓励李吉林形成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和理论体系,并将教育目标凝练为“为了学生的一般发展”“儿童的一般发展”。杜殿坤还把国外的合作教育、和谐教育、“场论”思想介绍给李吉林。这些思想都被李吉林吸纳、融合在自己的教学实验和教育研究当中。通过杜殿坤引荐,李吉林还结识了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的刘佛年。刘佛年有意招收李吉林读研究生,鼓励她“小学教育,课堂教学就是要这样研究”,赞赏其论文的“文风很好”。当李吉林的整体改革面临困难之际,刘佛年为其指点迷津,促进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向整体性的情境教育拓展延伸。[9]得到一流专家的支持,扎根中国教育大地的李吉林,获得了翱翔的翅膀。理论与实践的叠加聚变,让她的研究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在李吉林教育教学研究历程中,有几个标志性的学术会议。第一个是1996年举办的“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第二个是2006年举办的“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李吉林文集》首发式会议”,第三个是2008年举办的“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这三次大型学术会议,都得到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当然,能够得到这么多一流专家的支持,离不开李吉林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赤诚之心,更离不开其在教学研究领域的努力和拼搏。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在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J].中国教育学刊,2006(7):6.
[2][4][6][7][8][9] 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25,29,15,18,21,3859.
[3] 鲁洁.一种不同范式的研究——对情境教育的再思考[J].人民教育,2011(18):55.
[5] 梅云霞,陆军.再论李吉林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基于“教学即研究”的视角[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2):9.
(周伟业,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语文教育教學、教师教育、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