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的反思

2024-05-29 11:43孙丽红吴晓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5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孙丽红 吴晓军

摘要:课堂教学反思有助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进步的重要环节。针对语文学科育人目标的落实问题,本文在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进行再思考的基础上发现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精选相关教学案例呈现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助力落实语文课堂教学“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教育目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深层反思

语文学科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涵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之教育目标的内在动力与实践尺度,也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关键环节;教学反思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的课题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切入口,以“贴近课标、贴近文本、贴近学生”为基本理念,共同精心拟制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尝试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之道。从他们真诚的反思中,我们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针对问题思考解决的策略与方法。以下我们撷取对几位老师教学反思的反思作为课题研究实践案例。

一、将“立德树人”纳入课堂教学目标评价

广州市海珠区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研讨课(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整合课)的叶老师在教学反思中写道:“本学期我第一次教授新教材,经过教学实践,我对‘如何看待第一单元在学期教学中的作用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点思考:因为课时很紧,只能安排4-5个课时甚至更少。新课标理念下,教学实际中应该如何处理第一单元的教学呢?教学的侧重点应该如何设立呢?比如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经过连续两轮毕业班备考实践,我发现其实‘青春价值这一人文主题,恰恰是新高考命题方向中‘立德树人的主旋律。如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在学生高中的起始阶段就好好引导他们对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正确看待,应该也是大有裨益的。”

江老师在她的选择性必修上册的起始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研讨课反思中也写道:“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梳理中华民族的百年抗争史,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觉得这是历史课的学习内容,语文课需要这么做吗?老师在课上也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达成共识:学好语文同样需要了解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相关内容,而且了解这些相关知识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获得不少启发。”

结合二位老师的研讨课例以及老师们的讨论,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颇值得关注的问题,老师们一方面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有一定顾虑,课时安排过少,也缺乏一些更加有效的方法。于是,经过慎重思考,我们决定将“立德树人”旗帜鲜明地有机融入我们正在研制的《“铸魂工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中,明确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新时代背景下,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青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培根铸魂”的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认知层面,更不能持事不关己的态度,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显性的价值追求。一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同时打消老师们的顾虑。

在“贴近课标、贴近文本、贴近学生”的评价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明确了对课程标准中“铸魂意识”的价值追求——贴近新时代,充分发挥育人功能:①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②引导学生向善、至美。这四项内容,从时代使命、课标理念、学科特征、学生发展四个维度,确定了一节课的目标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看“铸魂意识”,在“教学实施”中观“立德树人”,在“学习效果中”察“思想品德”。这些维度以课标理念为中心,以文本解读为载体,连接时代使命和学生发展两个维度,在立德树人和学科素养之间得到兼顾发展。

二、明确精微评价,提高评价精细度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中,还有很艰难的路程要走。教学经验丰富的郭老师上完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联读课后这样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亮点是:①文本对读,感悟崇高精神;②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动力;③贴近文本,关注语言素养。不足之处:①能走近但还没有走进马克思,对他的理解还只是局限于文本,显得平面化和局促,缺少宏大历史、社会背景的深度。需要准备相应的学习支架,对1848年革命、欧洲工人运动等进行拓展深化;②能关注语言素养但落点待商榷。关注文本逻辑及长句,但其它要点,例如语言的周密严谨、语言的情感美等均没有作为教学重点落实,没有明确的限定和引导,只凭学生任意抽取,因此可能会旁落。可以在鉴赏中先指出明确的评价,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寻找。③教学内容太满,设计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在学生熟读文本、熟悉背景的基础上,否则可能要拖10-15分钟的时间。”

从这个反思中可以看出,教师有较强的“铸魂”意识,能引导学生感悟崇高精神;但另一方面,“能走近但还没有走进马克思”“能关注语言素养但落点待商榷”反映出教师意识到这些内容尚未很好地落实,希望寻找突破点。郭老师的课堂教学反思启发我们思考“铸魂工程”在课堂的实施效果,要进一步“走细”,即评价的内容要具體、细致,从而提高评价的精细度。为此,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总表”进一步细化,配套对应18个学习任务群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最终,我们初步研制出包括18个学习任务群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在内的23个配套评价量表。在试用过程中,由于深感需要,“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评价量表被老师们主动进一步细化出包括《乡土中国》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评价套表,还有写作课教学评价表也是根据需要老师们主动研发的。其中,每份评价表中的评价指标由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习效果以及自我反思、品课评价五个一级指标组成,涉及教学目标、目标达成、素养发展等16个二级评价指标。如果把评价总表看作面,那么配套评价量表就是线,而每个量表中的评价指标则是点。点、线、面相结合,使评价更加精细、全面。下面以《乡土中国》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中的“教学设计”项目为例,说明在“三贴近”的原则下,评价总表与任务群配套评价量表相结合的优化过程。

1.“贴近课标”:根据新课标中对“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相关描述,我们对《乡土中国》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突出“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以及“理清本书的知识体系”两个方面。

2.“贴近文本”:以“真”“善”“美”为内核,将“求真”“向善”“至美”纳入课堂评价要素中。贴近《乡土中国》文本深入解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营造“求真”“向善”“至美”的高中语文课堂。

3.“贴近学生”:在“教学方法”一项,我们将《乡土中国》的学习过程,具体细化为初读、精读以及研读三个阶段。同时,根据该书内容,将“铸魂意识”细化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二是联系当下社会理解本书的现实意义。这样我们就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去进行教学设计,心中有学生才能在精细处取得实效。

三、突出增值评价,促进课堂质量提升效度

“铸魂工程”在课堂的实施,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走心”,即使“铸魂”精神真正融入学生的成长中。如果我们误以为学生只要动起来、积极热情地参与活动就是在学习,就是我们需要达成的目标,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将大打折扣。换言之,如果参与了“家乡文化生活”中“广州饮食文化”综合学习,学生的收获仅仅是对广州的早茶文化、粤菜特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那么,我们的语文素养建构显然而且必然是落空的。因此,在课堂评价中我们需要关注增值评价。增值评价,是指对课堂教学育人成效的发展性评价,即“教得怎样”以及由此引申的“如何教”的指标,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育人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義,课堂教学评价应对课堂教学的育人质量做出总体价值性判断,即指课堂教学在促进每个学生在生命发展意义上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等方面的成效和水平。在课题组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设置了“教学实施”和“学习效果”两个项目,引导教师关注教学设计内容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从学习动机、素养发展、思想品德三个方面评价学习效果,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旨要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

有了前期深入的研究作基础,老师们有了攻坚克难的底气。完成了广东省第56场“南方教研大讲堂”展示课任务的徐老师以《培根铸魂读“乡土”,启智润心勇担当》为题撰写的教学反思这样写道:

“培人生之根,就是要健全人格,学会做人做事,健全体魄,学会生活;铸民族之魂,就是要铸为民族不懈奋斗之魂,为家国敢于牺牲之魂。启多元智能,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开发潜力,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润仁爱之心,就是要让真善美的种子无声地浸润我们的心田,对他人之善,对社会之爱,也正是我们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再次走进《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在一次次的灵魂追问之下,也不断深化我对这本学术论著的理解,同时也让我对如何教这个单元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就是要让学生‘读进去‘走出来,从初读的‘感兴趣到深读后的‘有提升。”

从徐老师这篇教学反思中,可以看到老师们在落实“立德树人”课堂教学评价的引领和护航下,从开始的“要我做”转身为“我要做”,思想境界有了极大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水到渠成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对这节高难度历经反复磨炼的课,新课标修订组成员之一吴欣歆教授有如下点评:“徐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是用费孝通先生的方法,带领学生来阅读《乡土中国》;这个验证式的调查过程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体认和体验,加深了他们对于费孝通先生的研究以及他的学术著作的价值的体认。学生在做田野调查的过程当中,能够形成一些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解,把这个验证式调查过程中形成的理解,产生的价值认同。当学生真的有了这样的一个乡村调查之后,他就有了这种真实社会视相,真实的社会生活带给他的一个巨大的冲击力,这种巨大的冲击力好像让他们能够跟费孝通先生在历史的某个瞬间去同频共振,经历了费孝通先生看到的现象,也经历了他思考的过程,我想在这样的一个对比中,我们就能够看到学生从概念式的阅读到验证式的社会观察、寻找证据,这是学生确认《乡土中国》确实有价值,来确认《乡土中国》重要的学术价值。学生在这个阅读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要让他看到,学术著作表达的内容、表达的方式,还要尽量多地帮助学生看到学术研究的历程、学术思维的特点,我想这在《乡土中国》这一本书的阅读中学生得到的收获是实实在在的……”

学生精彩的活动成果展示,是本节课的亮点,获得了评课专家的肯定和赞赏。然而在试教课中,这个亮点却是教学的痛点:学生的发言随兴而至,漫无边际,使整堂课如一盘散沙,严重影响了课堂质量。此时,徐老师重新研读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学习效果”这一项目引起了她的关注和思考,她发现此前的设计只是急于呈现结果,而忽视了对过程的指引,学生的学习动机、素养发展、思想品德等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激活和指引。于是,她重新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展示活动成果之前,她首先明确了该项活动的评价标准,为学生的展示提供了明确的范式。她还受教学评价量规强大作用的启发,把它迁移到制定学习评价量规,运用量规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成果展示的过程,鼓励生生互评,师生平等交流,在评价与点拨中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习得,依据这一量规,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此外,引导学生准确分析文化现象背后反映的当代文化生活和文化观念,提升其思想品德。有了这个量规,学生的展示被彻底激活,不仅发言者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而且无论展示的组内成员还是评价的组外成员,均表现出强烈的学习主动性。正如吴欣歆教授点评道:“这三节课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用了合适的方法、合理的进程,给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是一个学生走在学术著作当中开展集体学习,在师生合作过程中获得支持的过程。”围绕“学习效果”而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实施”,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学”审视教师的“教”,才能为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效度,进而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

由于课题组每位成员都参与了量表研制,深有感悟,类似这样从教学评价迁移到教学的例子还很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再罗列。令人欣慰的是,评价内部及其外围的多方面良性互动越来越多,对评价价值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课题组老师在不断的头脑风暴中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专业成长。

(四)健全综合评价,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向度

综合评价,是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从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准确、明晰的发展方向。为了营造学术氛围,让评价者畅所欲言,在本课题组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量化评价之后,还增加了自我反思和品评评价的评价项目,进一步健全综合评价,力求通过课堂评价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向度。任何一节课,对于评价者而言,是一次专业眼光的考量,对于被评价者来说,是一次客观的专业水平的检测,既能从中感受到专业发展的满足感,又能找到专业成长的突破口。因此对双方来说,都是促进专业发展的机会。教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人格素养的生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的教学评价,是一种重课堂教学过程的形成性教学评价,也是教师发展性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交流需要营造民主、平等、协商的氛围。

以上是我们对高中语文老师课堂教学反思的几点“再反思”,据此也提出了几点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力求通过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评价,不断促进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吴晓军主持的广东省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ZQJK138)、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孙丽红主持的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新时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编号:GDJY-2021-A-b064)成果。]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
论“读写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探索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