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宗英
摘要:微课能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即时性,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有效阅读,是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方式。好的微课教学设计要对整本书阅读有引导性,带动学生深度阅读;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有完整性,助推学生思辨阅读。利用微课开展整本书阅读实践,能提升阅读实效,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微课;教学设计;自主阅读;信息技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呈现深度融合趋势,教师应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丰富课程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与交流空间。微课作为一种数字化教学手段,备受语文教师的青睐。微课以其“少”“短”的特点,可以作为教师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形式,给学生更多的阅读空间。微课还是一种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具有即时性、针对性。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可以针对整本书阅读中的重点、难点及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学生容易忽略的部分进行设计,这样更能聚焦问题,解决问题。
微课设计有教学设计和媒体设计两大方面,前者是内容层面,后者是技术层面。微课的教学设计在微课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下面笔者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必读书目来谈谈整本书阅读中的微课教学设计策略。
一、“微”而能引
微课都有一个微问题,教师在整本书阅读微课教学中设计的微问题一定要对学生的阅读有引导性。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必读书目《海底两万里》的阅读为例,笔者进行了如下微课教学设计:
【标题】科幻小说的特点
【意图】通过微课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促进整本书阅读。
【目标】1.撰写导游词;2.探究“诺第留斯号”的动力来源;3.查阅资料,分析“诺第留斯号”的科学性与幻想性,认识科幻小说的特点。
【课型】探究型
【制作模式】PPT录屏
【时间】1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在人类还没有发明电报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在用电报传递信息;在人类还没有制造出飞机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驾驶直升机来往;在人类还没有着手登月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坐在炮弹里,被发射到月球上。
教师:这个人就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他写了大量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是他的科幻经典“海洋三部曲”之一。今天,让我们登上《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诺第留斯号”,探究科幻小说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1.任务一:撰写导游词。
(学生客串导游、游客和尼摩船长)
教师:课前,大家阅读了《海底两万里》的第十二章“一切都是电”,为“诺第留斯号”撰写了导游词,哪位导游来介绍一下“诺第留斯号”?
导游:同学们好,欢迎你们乘坐“诺第留斯号”。“诺第留斯号”潜水艇全长70米,最宽处8米,整体轮廓呈流线型。它非常坚硬,由两层钢板构成,体积一千五百零二立方米,整艘潜水艇重达一千三百多吨。它的航行性能很好,能灵活地上升、下降,最高航速可达每小时50海里。请同学们移步潜水艇的内舱,这里宽敞而舒适,有博物馆一样的客厅,同学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世界名画和海底珍品;这里还有图书馆,便于同学们阅读各种图书;每名同学的卧室生活必需品充足,水是由蒸馏器制造的。如果同学们对这艘潜水艇感兴趣,可以请教船长尼摩先生;如果你有关于海洋生物的问题,可以请教今天同行的阿龙纳斯教授;如果想了解怎样捕鱼,可以跟着鱼叉手内德·兰德体验一下;对海底分类感兴趣的,可以请教康赛尔先生。希望这次旅行给同学们带来美好的体验。
教师:导游的介绍向我们展示了“诺第留斯号”造型奇特、设施齐全、结构完美的特点,让我们感觉它是真实存在的。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继续探究。
2.任务二:探究“诺第留斯号”的动力来源。
游客甲:请问尼摩船长,“诺第留斯号”靠什么提供动力呢?
尼摩船长:“诺第留斯号”完全靠电力驱动。
游客甲:电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尼摩船长:我们燃烧海底的煤矿,从中提取海水中的氯化钠,再将钠与汞混合,组成一种用来替代本生蓄電池中锌元素的合金,转化成电后储存在伏打电池堆里。也就是说,这艘潜水艇使用钠离子电池。
教师:由此可见,“诺第留斯号”是一艘新能源潜艇。
3.任务三:体会科幻小说的科学性与幻想性。
游客乙:请问尼摩船长,那时候就有这么先进的潜水艇吗?
尼摩船长:人类直到1954年才制造出第一艘潜水艇,而我这艘潜水艇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先生在1870年专门为我幻想出的。
游客丙:那么,凡尔纳先生的幻想有科学依据吗?
尼摩船长:凡尔纳先生的幻想是有科学依据的。所谓科幻,首先,它是幻想;其次,它要有科学依据,否则就是奇幻、魔幻。大家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探究一下潜水艇的“前世”。
教师:“诺第留斯号”是科学的幻想,科学性和幻想性是科幻小说的特点。在上述学习中,大家发现还有什么描写属于科学幻想呢?能找出来吗?
学生:钠电池。2021年7月29日,新闻报道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正式推出,是我们国家把150多年前凡尔纳先生的科学幻想变成了现实。
教师:中国人很了不起。大家要记住儒勒·凡尔纳的名言——但凡能想象出来的事物,必定有人能将它实现,希望我们以此自勉。
(三)课后阅读任务
教师:科幻小说既要以科学为基础,又要突破现有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这些想象有时能成为科学的预见,《海底两万里》中的许多想象都变成了现实,请大家课后阅读整本书,并结合网络查找书中作者的哪些想象变成了现实。
以上微课的教学设计聚焦的微问题是“科幻小说的特点”。问题的铺垫是“诺第留斯号”的介绍(导游词),切入点是探究“诺第留斯号”的动力来源,这就需要学生采用快速阅读法阅读相关章节找出答案,然后针对它的先进性,探究“诺第留斯号”的前世今生,从而引出科幻小说的特点。“前世”即“诺第留斯号”的科学依据,“今生”即“诺第留斯号”的幻想,从而概括出科幻小说的两大特点,即科学性与幻想性。
探究“诺第留斯号”的前世今生需要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以了解潜水艇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最后的作业设计能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发现作品中的多个科学幻想,深刻体会科幻小说的科学性与幻想性。这些都体现了微课教学设计“引”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小问题到大问题的探索,从单一问题向多个问题地探索,从一篇到整本的学习,从“拘束”到“自由”的阅读,从读书到实践的过渡。 整个设计不仅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及科学精神。
二、“微”而有趣
要想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有兴趣,微课的教学设计要在“趣”上下功夫。微课的媒体设计可以有图片、视频、动画等,这些本身就增添了微课的趣味性。但只靠信息技术吸引学生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微课的教学设计还要趣味性强、创意好、设计巧,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书的内容感兴趣,否则学生放下电子设备后,难以进行整本书的自主阅读。从《海底两万里》的微课教学设计来看,笔者模拟“旅游”的形式一探到底,“诺第留斯号”潜艇上有导游、有游客,有问题、有讲解,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尼摩船长的出场答疑有现场感,增强了趣味性,突出并突破了全书难点。内容上的有趣设计,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形成思辨能力;学生由查找识记的“浅阅读”指向发展探究文体特征的高阶思维,崇尚科学、勇于探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可见,微课教学设计的“趣”要在情境设计和学习任务上下功夫,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从“能读”到“乐读”,从“读进去”到“读出来”,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必读书目《西游记》的微课教学设计为例,此微课的题目是《西游记中不一样的“变”》,其设计情境是“变”,任务是探究“不一样的‘变”,探究方法是对比。通过以下三方面体现微课设计的“趣”:一是题目有利于快速把学生带入情境,吸引学生阅读。因为《西游记》中“变”是常态,“不一样的‘变”会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他们去探究。二是内容的笔者选择了“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两个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精彩外,故事中的人物性格鲜明,能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有助于学生通过精读、跳读法深挖小说的精髓。三是学法具有趣味性。“变”是指人物前后性格的变化,在对比中感知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变化,有利于营造学习热点。但需要指出的是,微课教学设计的“趣”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深入阅读。
又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必读书目《骆驼祥子》的微课,笔者设计的题目是《“北漂”的祥子》,情境是“北漂”,内容贯穿了祥子的“北漂”:“北漂”的原因、“北漂”的梦想、“北漂”的起落、“北漂”的结果,分析“北漂”失败的原因。任务是结合现实,说一说如果你的“北漂”朋友遇到了和祥子同样的经历,你会教他如何处置。这样的设计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了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一个远离时代的故事就变得亲切,以此对比出新旧社会的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
三、“微”而不碎
微课,“微”是重要特点,但不能“碎”,为此,微课的教学设计要避免杂乱、求全。目前有很多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介绍作者、背景、内容、主题、人物、写法等,面面俱到,替学生读、替学生说,最后造成学生死记硬背,阅读能力难以提升。所以,微课的教学设计无需完整地呈现整本书的所有相关知识点,即便是单一知识点,教师也应避免讲授太多。但凡学生能完成的内容,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完成,有需要时再进行指导。
以阅读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必读书目《朝花夕拾》为例。《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收录了10篇回忆性散文,有助于学生了解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学生在刚开始阅读时会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因为鲁迅先生的作品比较深涩难懂,在时代背景、语言表达和深层意义上不同于學生读过的其他作品。学生读不下来、读不懂没关系,初读时,教师应该做的是让学生阅读有趣、阅读有法、阅读有益,而不是不读或这篇读一点、那篇读一点,把文集式的书读“碎”。
那么,如何开展《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呢?教材上的名著导读指出要“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要带着个人对童年的体验去读,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读。如何不“碎”?那就要设计好微专题项目,进行整体切入。笔者抓住鲁迅成长这一线索,深入挖掘,微课设计的总专题是“鲁迅的青春修炼手册”,具体有如下三个微专题:爱玩的鲁迅、好学的鲁迅、有爱的鲁迅,并将其分别设计成微课。
以“爱玩的鲁迅”微专题为例,学生根据题目很容易列出与之相关的篇目,如《狗·猫·鼠》《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并概括出玩的内容,即养宠物小隐鼠,看迎神赛会、看戏,在百草园里玩,上课描绣像等;从中分析人物的性情与志趣,初步认识善良的鲁迅、热爱自然的鲁迅、淘气的鲁迅、喜欢热闹的鲁迅、自得其乐的鲁迅等。此时的鲁迅像极了每一名学生的童年,这样便拉近了学生与鲁迅作品的距离。然后,笔者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与思考,借助相关语句,引出作者“仇猫”“恨礼”“厌学”的内容,如此,学生对鲁迅思想的形成之源便有了一定的认知。第二个微专题是“好学的鲁迅”,通过阅读,学生对鲁迅喜欢和不喜欢读的书和鲁迅的志趣形成一定的认知。第三个微专题是“有爱的鲁迅”,通过鲁迅喜爱的人和厌恨的人,学生了解到鲁迅的大情怀。这就是“鲁迅的青春修炼”,最终,忧民、爱国、敢于斗争的鲁迅形象就会慢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整本书阅读中没有阅读土壤,教师就要培育土壤,以便学生乐于在这片土壤里生长;没有阅读阶梯,教师就要搭建阶梯,以便学生能拾级而上。《朝花夕拾》的微专题便体现了“土壤培育”与“阶梯搭建”。《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可以分在不同的专题里,有关联、有交叉,学生可以借此整体把握鲁迅的成长脉络,了解鲁迅的性格与志趣。三个微专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形成微课群,有利于立体体察人物,避免碎片式阅读。
综上,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微课的构建仍要以文本为主,技术为辅,不能让炫目的技术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妨碍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思考;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注重教师引导与自主阅读的结合,保障学生的阅读既不偏离方向,又能有广阔的空间,助力学生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申宣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蒋金陵.基于情境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例谈:以《海底两万里》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1(29).
[4]倪岗.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实施策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5]徐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2).
[6]李雪静.开展项目式学习,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以《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0).
[7]刘瑛.基于拓展型任务群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7).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