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丽 司玉
【摘 要】将乡土文化教育融入公费师范生培养,旨在培养公费师范生乡土文化认同。本文从强化师范院校复合型乡土文化教学团队建设,构建乡土文化教育培养体系,探索“个体养成、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和社会推动”四位一体协同融合的培养路径,健全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外部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探索乡土文化教育融入公费师范生培养的路径,以厚植公费师范生扎根基层、教育报国的情怀。
【关键词】乡土文化教育 乡村教师 职前培养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实施“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优师计划”等,尽管一定程度解决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补充问题,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依然严重,教师数量、质量难以满足乡村学校教育实际需求[1]。基于这一背景和社会现状,本文以乡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明晰乡土文化教育融入公费师范生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以“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为契机,强化师范院校复合型乡土文化教学团队建设
2022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在为中西部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的同时,也整体提高了我国师范教育办学水平,体现了“提质计划”“协同”和“共赢”理念。以“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为契机,加强师范院校复合型乡土文化教学团队建设,激发教师在乡土文化教学中的创造精神、教育智慧与科研能力,为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提供队伍保障。
强化师范院校复合型乡土文化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从深入探索乡土文化课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入手,包括健全培训机制、协调管理机制、可持续性的考核评价机制、支持保障机制,让教师在乡土课程的研制、开发和实施方面发挥主体角色作用,激发教师在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创造精神和教育智慧,充分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力。
二、以培养融入感与职业认同感为目的,构建乡土文化教育培养体系
培养公费师范生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着力点在于完善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乡土文化教育多校协同培养模式,构建乡土文化教育培养体系,从而健全公费师范生培养体系,深化公费师范生培养体系改革。
1. 厚植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感
第一,实施本土化定向培养,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愿意扎根农村、服务乡村、了解乡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掌握乡村教育理论与方法、有较强从教适应力及教书育人的能力的公费师范生。
第二,以“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助推公费师范生培养,多所师范院校联合协同培养,构建乡土文化教育线上线下多校协同培养模式,面向公费师范生开设线上乡土文化课程,促进优质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和推广应用。
2. 构建“向农性”乡土文化课程体系,增强公费师范生的融入感与职业认同感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向农性”乡土文化课程体系,创新乡土文化教育融入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路径,增强公费师范生对未来从教地域的融入感与职业认同感。
第一,理论旨向:以“定位乡村”为目标,构建“向农性”理论课程体系。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乡土教育专题课程,增加乡土文化、乡村教育方面的内容,强化乡村教育经典著作的阅读,开设乡村教育学、乡村社会学等“向农性”理论课程,加强公费师范生对乡土中国与乡村文化的了解。
第二,实践旨向:以“服务农村”为导向,构建“向农性”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向农性”乡土文化实践课程体系,规范创新乡土文化教育教学实践模式,使公费师范生在实践学习中加深对乡土文化和乡村教育的全面了解。
3. 做好乡土课程的教材研发与选用,健全乡土教材体系
做好乡土课程教材的研发与选用,形成长效的教材建设机制,旨在充分挖掘本土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活资源及其教育价值,保障乡土文化教育目标的实现,推动公费师范生乡土意识培养、乡土文化认同,实现乡土文化传承,为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打下坚实基础。
4. 探索乡土文化教育的实践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融合的机制
探索这一机制对公费师范生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形成公费师范生到县域以上优质中小学见习、实习,定期到欠发达地区薄弱中小学校见习、实习的教育实践制度;假期参与社会实践研学活动及当地教育部门相关培训、组织开展向本地知名教师学习,与优秀学生交流等活动,使公费师范生形成真实的乡村教育体验,尽早了解当地教育教学现状、特点与规律,这是国家对“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的一项重要要求。
三、探索“个体养成、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和社会推动”四位一体协同融合的培养路径
探索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协同融合的培养路径,建立多种教育形式相互支撑和协同共进的组织机制,旨在全方位推进并落实乡土文化教育。若离开个体、家庭、政府及社区教育的协同配合,学校教育便会出现“单丝不成线”的现实困境,无法达成乡土文化教育的教学成效。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同样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引导,实现乡土文化教育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的。
第一,发挥公费师范生作为“准乡村教师”的个体作用。从“个体养成”这一微观基点切入来培养其乡土认同与乡土情怀,同时提升自身文化自觉与实践立场,增强承担文化传承使命的责任感。
第二,充分发挥学校这一主渠道作用。积极协调与家庭、政府及社会组织的作用,用好社会育人资源,积极拓展校外乡土文化教育空间,培养公费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发挥政府引导及社会有效支持服务的功能。一是发挥政府引导及推动作用,拓宽文化传承的内生渠道,推动公费师范生乡土文化教育路径的创新发展;二是充分发挥社会推动这一宏观环境的作用,完善社会教育服务体系,开展“乡土文化艺术进校园”等工作。
四、以探索多元支撑为着力点,健全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外部保障机制
强调公费师范生内在的自觉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健全外部保障机制。乡土文化教育从理念走向教育实践,需要学科体系、人才体系、财政投入体系的共同作用。只有政策协调、多元支撑、系统保障协同,才能发挥乡土文化教育的最佳效果[2]。
1. 健全“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机制,完善政策支撑
健全“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机制,完善政策支撑,进而提升“自上而下”的观念和认知,真正落实与推进乡土文化教育。一是完善规划政策和体制机制,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加快构建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二是完善政府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现公费师范生培养提供多方面保障。三是健全学校教育政策,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例如,完善在校培养方案,创新乡土课程内容,建立“向农性”课程评价制度等,确保乡土文化教育融入公费师范生培养的落实。
2. 健全“多元支持”的系统保障机制,融合要素支撑
健全“多元支持”的系统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乡土课程建设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教师专心从教,确保乡土文化传承的持续性、先进性和前沿性。第一,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包括科研、进修等政策倾斜、制度保障、培训支持、师资力量保障、专家团队支持、资源平台保障及资金保障等。例如,资金保障方面,可把乡土文化教育专项经费进行单列,且每年按比例增加经费投入,确保日常费用支出。第二,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奖励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积极选树典型,设立专项奖励,激发公费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的热情,提升其乡土教育能力。第三,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包括评價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建立完备、全面、可持续的评价机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公费师范生乡土文化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庞丽娟,金志峰,杨小敏,等.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原因与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2022,42(24):28-35.
[2] 张雷平,周亚东. 乡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体系构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90-95.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后乡土社会视域下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乡土文化认同及其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ZDJH-193)、2023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U-G-S-T联动机制下‘优师专项计划师范生协同培养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JSJYZD-062)、2024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重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实施机制与创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4-JSJYZD-057)研究成果。
(作者系:1.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副教授;2.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副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