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本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1]。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等具有积极意义。笔者对山东省济南市20所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方式主要有全校集体式、班级式、兴趣式,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和社会的交往能力,兼顾学生体育锻炼、健康运动的现实需求。基于此,笔者总结了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注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科学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科学设置大课间体育活动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设置大课间体育活动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时以有氧运动为主,避免高强度的无氧运动[2],突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中,教师应当有效地进行全程指导;提供安全的运动器材和设施,确保学生在安全环境中开展活动;建立科学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以足球活动为例,教师应当科学制订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流程,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化特点,合理规划体育大课间活动区域,同时,每周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都要有详细的计划,并且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讲解足球活动的具体内容、规则和注意事项,并让学生提前了解,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浪费时间。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人数设立小组长,按照活动内容和规则将活动任务下发给小组长,由其带领各个小组开展足球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全程指导各小组活动开展,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够按照活动规则获得有效的体育锻炼。活动开展后,教师根据足球比赛的规则,有节奏地安排一周的活动内容,如周一至周四确定不同的锻炼项目,周五进行竞赛考核。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有一定的锻炼紧迫感,从而提升锻炼成效。
二、注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教育性
赫尔巴特曾说过,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教师在设置大课间体育活动时不能只考虑体育锻炼,不仅要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作为出发点,而且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育人功能。教师通过将大课间体育活动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紧密结合,扩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种类,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审美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教师可以结合不同阶段学生体育课程的开展进度,依托体育教学内容科学确定大课间体育活动主题。一二年级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团队合作。教师可以围绕基础运动游戏和合作任务来设计大课间体育活动,如接力跑、简单的团队竞技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能和合作精神。三四年级阶段,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此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题可以更加多样化,涵盖更多的体育项目和规则学习,如设置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的入门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动技巧和比赛规则。五六年级阶段,学生对体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高的技能要求,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可以更加注重竞技性和挑战性,如组织小型的运动会或技能挑战赛,鼓励学生挑战自我,提高运动水平。
以篮球活动为例。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应着重篮球的球性练习,如基本的球感培养、简单的运球和接球技巧,这些活动可以通过趣味游戏和互动练习来进行。教师通过设置障碍物让学生运球绕行,或者进行简单的传球接力,有助于学生熟悉篮球的触感和基本操作,同时在游戏中培养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开始引导学生学习篮球的基本技术,如投篮、运球、防守和篮板球等。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注重技术的准确性和动作的标准化,通过分解动作教学和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篮球技术基础。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小型的篮球比赛,让学生在实战中体验和运用所学技术,增强学生的竞技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更为复杂和技术性更强的篮球活动,如高级运球技巧、投篮准度训练、防守策略以及基础的进攻配合等。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更系统的战术教学和团队配合练习,引入篮球比赛的规则和战术理念,让学生在理解篮球运动精神的同时,增强对篮球竞技的深层次认识。通过这样分阶段、循序渐进的篮球活动设置,学生不仅能够在技能上得到全面提升,而且能够在运动中享受成长的乐趣,培养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
三、注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兴趣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是为了营造一种积极、愉快的体育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运动的快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运动愉悦感,确保体育活动既有趣又有益,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练于乐。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偏好,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活动内容,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形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哪些运动项目感兴趣,从而选择或建构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活动。具体开展形式上,教师可以多采用游戏法和竞赛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游戏法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技能,享受运动的乐趣;竞赛法则能够引入一定的竞技元素,通过设置比赛项目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識。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竞争。通过小组合作游戏、接力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沟通和协作,体验团队合作带来的成就感。
四、注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全体参与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全体参与性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能够覆盖到所有学生,无论他们的体能水平、兴趣爱好或运动经验如何。
教师应当在活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全体学生的需要。这意味着活动内容应当多样化,既有适合体能较好的学生参与的高强度运动,也有适合体能不佳学生参与的低强度活动。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和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这包括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活动指导,确保他们理解活动规则和目标;为学生创造一个支持和鼓励的氛围,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和参与是被看见和赞赏的;适时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面反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动力。此外,学校应当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设施,以支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全体参与性,包括确保活动场地宽敞安全,能够容纳所有学生同时参与;提供足够的运动器材和设备,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
五、注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安全性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安全性始终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确保活动的安全性,不仅能够保护学生免受意外伤害,还能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体育环境,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安全感。
在活动设计阶段,教师就应充分考虑到安全性,包括对活动场地的检查,确保场地平整、无杂物,避免学生在活动中跌倒或受伤;对活动器材的选择和检查,确保所有器材安全可靠,没有损坏;对活动流程的规划,避免过于复杂或危险的活动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给学生普及活动安全知识,并建立紧急预防措施,以预防和减少运动相关的意外事件。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开展情况,避免大课间游戏散漫而缺少监管[3],及时发现并制止不安全的行为,随时准备处理突发的安全问题,如学生摔倒、碰撞等。
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舒缓,而且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充分发挥体育的综合育人特色。教师在策划这类活动时,应注重整体规划,确保活动既科学合理又富有趣味,又具备教育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2023-11-23].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2] 孙建顺.化解大课间难题之我见[J].上海教育科研,2009,5(7):28-29.
[3] 周升萍.小学大课间游戏特征及优化策略探索[J].青少年体育,2021(9):128-129.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曹范学区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