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学话语作为传递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重要中介,能否被学生所接受是影响思政课实效性的直接因素。高职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对教学话语具有更高要求,加之多元化思潮给思政课教学话语“入脑入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优化教学话语内容,创新教学话语方式,提升教学话语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更为必要。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政课教学话语;有效性
引言
思政课教学话语是承载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主要载体,高职学生对教学话语的有效吸收是检验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话语接受包含传授主体(教师)、接受主体(学生)、接受客体(教学话语内容)、传授方式(教学方法)和接受环境五个要素。传授主体按照一定的话语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传授给接受主体,接受主体经过认知、内化和外化等环节,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就是教学话语的接受过程,教学话语对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性。
一、思政课教学话语接受的运行逻辑
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按照自身需要、情感倾向等主观因素能动地接受传授主体按照一定的方式传递的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并将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复杂的活动,就是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接受过程。思政课教学话语接受的运行逻辑就包括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对传授者所传递的信息的认知、内化和外化这三个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环节。
(一)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即学生接收到教学话语后,对其进行辨别、选择、吸收的过程。认知过程受接受主体的认知能力、自我需要、价值标准、情感倾向以及实践经验等因素的制约,接受主体根据自我认知能力高低和判断标准的不同,有选择性地将教学话语转化为与自己的接受图式相一致的信息进行吸收,因此,同样的教学话语对于不同的接受主体可能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
(二)内化过程
内化过程,即学生在已经理解教学话语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具有稳定性的思想意识、信念意志的过程。它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经验,思考已经被纳入自我认知系统的教学话语,并将其转化为支配其个人价值选择及主观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三)外化过程
外化过程,即学生在完成内化环节的基础之上,按照认知结构做出主观能动的行为,并在不断地经过实践验证之后,转变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这个过程就是外化过程。外化过程是接受活动的最后环节,也是接受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教学话语的接受是否有效的最终标准。
二、高职学生思政课教学话语接受有效性的现实审视
高职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接受是一个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而高职学生相较于本科学生而言,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接受效果更不理想。要彻底扭转教学话语所面临的困境,就必须充分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从不同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当前思政课教学话语接受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障碍,发现其症结。
(一)传授主体能力欠缺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1],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高职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的转化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话语的接受效果[2]。教材话语是抽象化的理论体系,存在理解难度大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阐释教材话语时要根据高职学生实际,关注高职学生需求,结合高职学生群体特征,运用合理的理论来回答不同时代问题。
然而,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会忽视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简单复述或阐释教材话语内容,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专业相结合,直接导致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下降,影响学生对教学话语的接受效果。
(二)接受主体复杂多变
学生对教学话语的接受往往受自身发展需要、认知水平、情感倾向、实践经验、价值选择等接受动机的影响。其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起首要制约作用,而高职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普遍更倾向于接受直观性、趣味性较强的话语内容,这就对教学话语的内容及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高职思政课教师在转化教学话语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没有凸显高职特色、没有结合学生专业背景的问题。
此外,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成长经历、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且随着学生接受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接受图式和接受机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学习不再只限制于课堂教学,受网络上各式各样观点的影响,学生的接受动机呈现出明显的多变性特征,这就给教学话语的有效转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话语内容抽象重复
“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够彻底,就能说服人[3]。”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相对抽象难以理解,且存在与中学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理论的亲和力和解释力,将教材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话语,用真理的力量打动人、用逻辑的力量震撼人。
然而,由于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成分复杂,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工作任务重,以及部分教师对自身工作的轻视等原因,出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现象。这就导致高职教师在转化教学话语时,不能使学生清晰地理解理论内容,这也是思政课长久以来给人留下枯燥抽象难理解印象的重要原因。
(四)话语方法亟需创新
当前,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是高职思政课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践中发现,大部分高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是采用“一言堂”的传统理论灌输法,部分教师在课堂中采用“雨课堂”“学习通”等现代教育技术,但也只是简单代替了板书及课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弥补教材话语抽象难懂、教学话语脱离学生实际的不足。
多数高职教师倾向于采用叙事法来阐释理论内容,但将思政课变成“故事会”,忽视了思政课的政治性,不能在引发学生共情的同时,将理论内容传递给学生,本末倒置现象严重。思政课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部分高职教师还存在课堂不与学生互动,缺少情感交流、缺乏激情的调动和渲染,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现象。
(五)话语环境面临挑战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高职思政课,一方面提高了师生互动的便捷程度,增强教学话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推动教学话语加速创新。另一方面也给教学话语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思维模式也随之更新,话语内容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显示出即时性的新特征,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广度已经超过了教师,而话语方式也由传统的单向传递转变为以多元互动为主,教学话语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此外,网络话语由于不受学术规范的限制,更具有生动性、个性化、新颖性,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然而,在网络信息中隐藏着大量错误信息,高职学生相较于本科学生而言,思想更不成熟、认知能力有限,更容易接受错误信息这些信息,而这些信息会很大程度地限制思政课教学话语功能的发挥,导致教学话语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学生对教学话语产生排斥心理,影响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接受。
三、高职学生思政课教学话语接受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高职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接受过程,是多元素多方面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直接决定了思政课的育人实效,然而当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严峻问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各种障碍,提高各要素的有效性,以求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话语接受的有效性,增强高职思政课实效性。
(一)加强对接受主体的正向引导
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直接决定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接受效果,学生的认知结构、思想状态、主体需要、心理因素、个体经验等因素对思政课教学话语接受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要想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话语接受有效性,就必须对高职学生加以正向引导。
一是要帮助高职学生提升主体意识。高职学生相较于本科学生而言,自我认同感和对课程的认同感较低,只有引导充分认识思政课的价值、意义,明确高职学生、技术工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事业中所肩负的重要责任,才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有效地接受思政课教学话语。二是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才能主动接受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社会发展要求,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性。
(二)重视对教师话语水平的提升
高职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接受,与教学话语传授主体紧密相关,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培养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理论素养高超,且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职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究切实有效的教学话语转化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为高职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有效接受提供动力。
1.高职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人本理念,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教学话语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凸显话语内容的亲和力、真实性和科学性,增强双方的对话沟通。
2.高职教师要建立话语自信。我国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话语自信,强化学科意识,破解多元化思潮对学生的冲击,用理论知识来回应现实问题,用紧贴学生的话语传播方式吸引学生,增强高职学生对教学话语的接受有效性。
3.高职教师要提高专业能力。教师要成为学习型人才,确保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不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话语构建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提高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使学生真正折服于教学话语内容,才能实现对教学话语的有效接受。
(三)优化对话语内容的构建完善
高职思政课教师将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转述和构建,实现高职学生对教材理论内容的接受,然而通常教材话语具有抽象性、系统性、政治性以及与实践之间的不同步性,加之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导致部分高职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话语内容,如何构建完善教学话语内容,成为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话语转化的关键问题。
1.增强教学话语的科学性。“真正做到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实现以理服人,即做到‘内容为王[4]。”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构建教学话语内容时要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解释力,确保教学话语具备理论高度、现实深度、视野宽度、科学精度,确保思政课教学话语能够做到“言之有道”“晓之以理”。
2.把握教学话语的现实性。“将课堂与社会密切结合起来,逐步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信念[13]。”要在时代发展中、现实生活中构建教学话语内容,赋予教学话语新的时代内涵,要将教材内容中的范式表达转化为生活化阐释,把握高职学生特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展现教学话语的现实性魅力,提高学生对教学话语的接受有效性。
3.提高教学话语的大众性。教学话语要从高职学生需求角度出发,结合高职学生专业特点,关注其切实利益,提高教学话语的针对性,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接地气”话语解释专业理论知识,增强话语内容的感染力,赢得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四)强调话语方式的运用创新
实践证明,高职学生更倾向于接受直观化、简单化、影像化的理论内容,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采用多样化的话语方式来提升教学话语的吸引力,激发高职学生对理论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话语内容的有效接受。
1.运用生活叙事方式阐释理论内容。高职教师在话语转化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的讲授也要关注学生实际,采用生活叙事的话语方式来启迪人心,用描述性话语代替概括性话语,用细节性话语代替宏观性话语,增强教学话语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2.运用问题导向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高职教师要针对高职学生特性巧设问题,紧贴时事,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其对话语内容的认可度。
3.要运用情感共鸣方式触及学生内心。高职思政课教师在话语构建时要合理运用情感话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以情化人,从而实现教学话语接受效果的不断提高。
结语
高职学生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提高对高职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从学生接受视角出发,从多要素各方面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接受效果,提高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获得感,真正实现理论知识的“入脑入心”,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本文系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2 年度校级党建思政专项项目《接受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學话语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 :2022YKZX-01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9-3-19(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3]龙献忠,刘绍云.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系统构成、现实检视与提升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3,(03):32-41.
[4]郭方天.正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几种关系[J].云梦学刊,2022(05):109-113.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