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大学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4-05-19 22:03:53吴杨
公关世界 2024年7期
关键词:探究分析融合路径文化自信

吴杨

摘要:新时期,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文化冲突,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发展及思想价值变化。在这种宏观背景下,高校应全面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并以“以文育人”“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导方针、以文化自信为思政教育主旨、以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规律为基础教学依据开展相关思政教育活动,以实现文化自信与大学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出其教育合力,从而切实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学习深度,帮助其抵御多元文化的冲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及良好道德品格,促使其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民族信仰,培养其成长为国家发展建设所需的高水平、高素质优秀人才。基于此,本文便围绕文化自信融入大学思政教育的路径展开如下探究。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究分析

引言

從本质上看,文化自信不仅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命的核心所在,也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担当新时代青少年的有效载体与主要内容。新时期,文化自信已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战略力量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应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并在文化自信和思政教育的教育合力下不断学习成长,从而为祖国的辉煌发展添砖加瓦[1]。因此,各大高校应做到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并通过多元方式将文化自信全方位、多维度地有效渗透到思政教育过程中,以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及文化修养,坚定其理想信念,在助力其全面、多元、健康成长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有力助推国家高质量发展[2]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与价值

(一)文化自信的定义与科学内涵

从专业角度上讲,所谓的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认同和民族信仰,是对本国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充分肯定与积极践行,它不仅仅是表层的对国家历史、民族语言、国家艺术以及国家传统的一种认同,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和自我认识。而从本质上看,文化自信中的“自信”源于广大民众对本国文化独特性的高度理解和深度尊重,在于人民群众对本国历史传统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现代文化发展的积极参与。事实经验表明,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发展建设、民族及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它强调在理解和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加以批判与吸收,长此以往形成一种牢固且清晰的文化立场。现阶段,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思政教育,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也在于引发其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感,培养其成长为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和开阔全球视野的现代优秀青少年[3]

(二)文化自信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实践经验表明,文化自信以及文化的力量对国家发展建设和民族进步有着重要促进和引导作用。追根溯源,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成分与核心要素,是保障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文化支撑,也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精神支柱,是国家基础——民众对本国文化的认可与认同,而这种文化认同感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全球化宏观背景下,文化自信不仅能够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弘扬与创新,也能够提升民众的整体精神素质与品质,在为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提供强有力精神支撑的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4]

二、文化自信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具体而言,大学思政教育主要是指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现状及其发展规律进行透彻剖析,然后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并促使大学生走入正途、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及良好道德品格。传统模式下,大学思政教学只是依靠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这导致育人内容有限、育人效果有限。而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思政教育中,则能够丰富并拓展思政教学内容(如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提高大学思政教育质量及成效,能够以多元丰富的文化自信教育元素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这对于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促进作用[5]

(二)新时代“三全育人”的基本需求

从本质上讲,“三全育人”主要是指全员、全过程、全方面育人。它强调大学思政教育是高校落实“教书育人”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是推进“立德树人”理念的必然途径。而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思政教育中,则能够以其丰富多元的教学元素为“三全育人”提供强有力的内驱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自觉感与文化自信感。由此可见,“三全育人”与文化自信是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两者皆是进行大学思政教育的载体、同样也是强化思政教育质量的主要渠道[6]

(三)建设文化强国、助力学生成才的途径

新时期,将我国发展并建设成文化强国已成为现阶段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具体职能与基本职责,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思政教育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及成效,在促使大学生坚定民族信仰、坚持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能够充分挖掘并发挥出高校的文化传承功能,从而为建设文化强国这一重要战略的贯彻落实提供有效渠道;除此之外,文化自信与大学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也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树立远大理想,并激励其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以实现自我价值、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从而使其成长为合格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由此可见,文化自信融入大学思政教育是建设文化强国、助力学生成才的有效渠道与载体[7]

三、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与挑战

(一)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调查研究表明,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其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涉及多个层面:

1.教育体系方面。截至目前,虽然各个高校都已将文化自信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并已建设我国历史及文化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往往忽略文化内涵的讲解与情感的培养,这种“重理论、轻情感”的方式导致当代大学生极度缺失文化自信;

2.社会环境方面。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的传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我国民众的文化视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我国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

3.网络环境方面。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与获取更加快速便捷、信息的质量也更为良莠不齐。由于大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导致其在接收到多种文化信息的同时,极易因不良言论引导而歪曲误解本国文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不良现象[8]

(二)文化自信缺失对大学生的影响

个人层面,文化自信缺失会导致大学生极易受歪风邪气影响而误入歧途,无法形成正確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身份认同感,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诱使其生成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与成长的行为、心理,致使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道路被严重阻碍。

社会层面,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战略力量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文化修养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发展走向。如若大学生缺失文化自信,那么就会在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同时,拉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及国际形象,致使国家与社会失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创新动力[9]

四、文化自信融入大学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为从根本上充分发挥出文化自信与大学思政教育的协同教育合力及教育价值,高校应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具体而言,高校应该突破传统大学思政教育的桎梏与弊端,将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并透彻全面地研究与剖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发展规律,依据这些数据信息制定出科学合理且健全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以切实有效培养并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感,促使其成长为合格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在课程内容上,高校可适当增设关于我国历史、哲学、艺术、传统文化的课程,并在其中适当融入国际文化教育元素;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适当采取探究式、任务驱动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突破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思政教育方式的弊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与思考;在教学资源上,高校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可适当安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教育活动与思政课程,如举办传统文化节、开设与我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与讲座等,带领大学生参观红色纪念馆及历史博物馆,并在相关课程中引导当代大学生结合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进而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学生切身实地地感受、感知文化的魅力与奥妙,强化其民族自信感和文化认同感,使其在文化的熏陶下、多元的文化实践下透彻认知并理解文化、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的力量,以提升其文化修养、综合素养,为其后续学习及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0]

(二)将文化学习融入第二课堂

新时期,高校进行大学思政教育的总要求在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而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思政教育的根本要义在于将我国文化教育元素、高校立德树人要求全方位、多维度地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及社会实践教育等现代教育教学主要模块中。同理,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文化自信与大学思政教育同样也要全面渗透到第二课堂中,并以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感为基本教学目标。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应科学合理地构建并利用专业实践基地来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及大学思政教育、思政实践教育,可适当地组织大学生到周边社会区域进行实践活动,如“关爱空巢老人、社区送温暖、社会公益志愿者”等,也可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进而通过这种方式切实有效满足大学生的不同学习成长需求,提升其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感的同时,培养其形成正确价值观念、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三)构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实践经验及调查研究表明,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思政教育、构建健全完善思政教育网络平台是充分发挥文化自信与大学思政教育教学合力的有效载体与重要途径。因此,立足于网络大数据时代,高校应透彻全面地研究现代信息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特征(如微博、微信、校园网站、论坛、贴吧、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平台、人机交互模式、多媒体等),并利用其优势特征打造健全完善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纳入其中并分门别类,构建功能鲜明的模块,并开通线上交流渠道,借助在线学习资源、互动讨论和虚拟体验等方式有效引发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兴趣及思政活动参与积极性,从而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切实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感,培养其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及良好道德品格,助力其身心健康的茁壮成长,发展成长为国家发展建设所需的高精尖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全面强化文化自信与大学思政教育的融合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与必然选择。高校应明确认知文化自信的内涵与价值、与大学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并透彻分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与挑战,从而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制定出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文化自信与大学思政协同教育的教学方案,以充分发挥出其教育合力,在帮助大学生透彻全面地了解与认知我国文化的同时,强化其文化自信及民族自信,培养其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及良好道德品格,使其成长为合格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进而为我国的发展建设及文化传承供给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参考文献:

[1]沈晨光.文化自信视角下的思政教育改革——以《北京发展历史》课程为例[J].工会博览,2023(09):52-53.

[2]张慧中.文化自信与高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路径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1):37-39.

[3]薛强.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评《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J].新闻与写作,2020(11):114.

[4]孔德生,冯爱敏.思政教育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03):103-104.

[5]张少恒.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逻辑及路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2):7-8.

[6]邓永禄.文化自信视角下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5):101.

[7]王虹.文化自信引领下的思政教育创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3):110.

[8]朱俊.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0):155-157.

[9]陈明明.论文化自信视阈下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的工作创新[J].智库时代,2019(20):41+43.

[10]陈振益,陈亮.“侨乡特色文化设计”课程思政团队教学设计探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1):81-86+94.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探究分析融合路径文化自信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8期)2017-02-23 00:05:14
基于整合高校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思考分析
东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 21:27:5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人民论坛(2016年31期)2016-12-06 11:43:13
网络媒体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究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分析
基于年级差异化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