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单元—课时教学设计

2024-05-19 12:14曹雪芹陈志恩
科技风 2024年12期
关键词:数列核心素养

曹雪芹 陈志恩

摘 要:单元教学设计是围绕单元主题对知识进行深层挖掘和意义联结,进而实现对知识的结构化处理。它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常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知识框架,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工具。由单元到课时的教学设计,是将单元目标分解到每一课时,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可以体现数学的层次性,还可以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素养目标的达成。本文将以“数列”单元为例,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探究单元—课时教学设计。

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课时教学;数列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必须将核心素养与数学课堂有机融合;此外,教学设计要改变零散的课时设计,从整体上剖析课程内容,确定单元主题,制定教学目标,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设计课时教学,可以从整体上明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把握数学的本质,系统把控数学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 理解数学,围绕核心素养分析单元教学内容

分析单元教学内容时须以核心素养为引领,以全局为视角理解数學。具体可以先利用知识框图罗列本单元内容,之后围绕知识的本质、上下位关系[1]、蕴含的思想及指向的核心素养这条主线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重点。

1.1 数列单元知识框图

“数列”单元主要包括:数列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首先,教学时教师应先设置具体情境,使学生发现共性并抽象出数列的定义与实质(特殊函数),总之要让学生经过第一节的学习,理解什么是数列及应从哪些方面研究数列[2];其次,对两类特殊数列也可以从概念、通项公式等来研究,考虑到二者的相似性,应将重点指向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类比来学习;最后,再对两种数列的性质及应用做深入研究。由以上分析,绘制如下的单元知识框图:

数列单元教学知识框图

1.2 数列单元知识的本质

数列的本质是定义在正整数集上的特殊函数,可以借助函数来理解数学,例如联系函数的性质探究数列的性质、解决新情境中的题目等。其从本质出发学习新知的方法能使学生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1.3 数列单元知识的上下位关系

在高一时学生已经对函数掌握了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函数的思想观点来研究数列。此外本单元的知识又是后续学习“数列极限”的前提,所以数列单元既承接前面又启发后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以全局为视角明晰知识间的联系。

1.4 数列单元知识蕴含的思想方法

首先,类比思想贯穿单元始终,例如类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归纳等比数列的定义;类比函数知识解决新情境中数列相关的题目等。其次,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也有体现,例如解题时,启发学生由已知条件及相关公式建立方程组,求解未知数。最后,还涉及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如本单元先探究特殊数列,然后再将特殊数列的思维方式运用到一般数列的研究中。

1.5 数列单元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

先从具体情境中归纳共同属性并抽象出概念,发展数学抽象素养;接着通过仔细观察实例中数列各项间的关系,抽象出两种数列模型,培养直观想象和简单的建模素养;最后,经历公式的推理活动,发展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

1.6 数列单元的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主要有三个,一是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并将其迁移到新情境中;二是渗透类比、方程与函数、特殊到一般等思想;三是培养本单元所涉及的核心素养。

2 了解学生,制定单元—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须以学生的现有认知为基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并借助内容的分析明确单元目标。之后将其分解到具体课时,并使单元与课时目标有机融合,以保证课时目标的积累会促成单元目标的实现。

2.1 学情分析,明确难点

学情分析应注意两点:一是明晰学生的现有认知(包括知识、能力及思维方面);二是结合教学目标,预设学生实现由现有认知到目标认知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基于学情分析明确教学难点。

(1)学生的现有认知。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函数相关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具备了数学运算、推理及简单的建模能力。

(2)可能遇到的困难。首先,采用类比法学习两种特殊数列时,学生对概念、通项公式的类比归纳容易产生困难,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链”帮助学生探究。其次,公式的推导难度较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最后,数列中有些题目涉及知识点较多,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解决起来较为困难,教师要注重启发和指导。

(3)单元教学难点。通项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在新情境题目中的运用。

2.2 数列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的制定要运用可测的行为动词,还应考虑学生有哪些表现就达到了预期效果,以保证教学目标可操作和测量。此外要遵循“两结合”原则:过程与结果、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结合,如“经历某种活动(过程),能解决某些问题(显性目标、结果),发展和培养思维方法或关键能力(隐性目标、结果)”的表述,本单元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列的定义和本质;通过观察数列各项之间的规律,能用公式加以表示;反之也能根据公式写出数列的某一项,会进行两者间的转化。

(2)能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在新情境题目中加以应用,培养建模素养。

(3)将特殊数列的研究内容和思路运用于研究一般数列,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4)由具体情境抽象数列,并观察取值特点写出表达式,培养直观想象和数学抽象素养。

(5)能概括出两种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学会公式的推导及在新情境题目中加以运用。

(6)在推导数列通项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推理能力。

(7)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致。

(8)经历公式的推理活动,并将其运用到新情境中。

(9)通过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活动,提升运算和推理素养。

2.3 数列单元教学目标的课时分解

单元教学目标只有在分解到具体课时才能得以落实。按照新课标,完成本单元需12课时,但考虑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单元对课时做了相应调整。等差数列一节课由原来的2课时增加到3课时;单元小结是对整个单元知识的归纳和总结,难度相对较小,因此课时由原来2课时减少为1课时。另外,将2.2中制定的单元教学目标分解到具体课时,具体见下表。

3 理解教学,预设单元—课时教学过程

由单元到课时,先将单元目标重难点分解到课时,再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以体现知识的层次性,促成单元目标的实现。设计过程中要突出“两个导向”:以问题链为导向;以知识产生和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为导向。同时凸显“三个转向”:由结果转向过程,强调学生参与;由知识链转向问题链,注重自我建构;由封闭转向开放,培养创新素养[36]。

下面以等比数列第1课时为例预设教学过程:

3.1 单元目标重难点分解到课时

“等比数列”第1课时主要对应单元目标的二、五、六,具体到课时目标为:(1)类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归纳等比数列的定义,提升归纳类比能力;(2)经历公式的推理活动,体会“猜想—证明—结论”的探究过程,培养数学运算、推理素养及严谨的思维;(3)在新情境的题目中应用知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课时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难点为公式的推理及在新情境题目中的应用。

3.2 教学过程设计

3.2.1 抛出问题,设置悬念

问题导入:还记得等差数列的特征吗?类比等差数列前后两项之差的规律性,前后两项的其他运算能否构成其他值得研究的数列呢?

设计意图:以问题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原有认知,以为新知识的学习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做铺垫。

3.2.2 问题引领,类比探究

情境1:观看视频——细胞分裂过程。

问题1:一个细胞经过各次分裂产生的后代数目依次是什么?

活动:学生思考:2,4,8,16,…

情境2:古巴比伦时期的泥板上记载了如下数列:

91,92,93,…,910

12,14,18,…,11024

问题2:类比等差数列的特征,以上数列的取值有何规律?采取何种运算才能得到它们的共同特征?

活动: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总结归纳,从而引出课时主题,呈现知识背景。

设计意图:从具体实例让学生抽象模型,用问题链引出主题,培养抽象思维和提问能力。

問题3:结合上述规律及等差数列的定义归纳等比数列的定义。

问题4:根据等差数列的符号语言,如何用数学符号描述等比数列?

活动:尝试归纳anan-1=q;

问题5:公差可取任意值,那公比的取值范围呢?带着问题做思考题:判断以下是否为等比数列,如果是请写出公比;不是请解释原因:

①1,5,25,125,…②2,-4,8,-16,…③1,0,1,0,….

活动:合作探究得q≠0.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及类比思想引导学生归纳定义,注重学生参与,体现了由结果转向过程的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定义中的要点,以加深理解。

问题6:由定义猜想等比数列的通项应该是怎样的公式?

活动:由a2a1=q,a3a2=q,a4a3=q,…猜想

an=a1·qn-1(nN)(1)

问题7:仿照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理方法证明猜想的正确性?

活动:师生交流给予严谨的证明并总结方法——累乘法。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法,提高归纳类比能力;经历“猜想—证明—结论”的探究过程,体会数学是一门有理有据的学科,提升数学运算、推理素养。此外由公式(1)共有四个未知数,提醒学生“知三求一”,渗透方程与函数思想。

3.2.3 小试牛刀,学以致用

例题:等比数列an中a4=48,a4=12,求a5.

变式: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第m项为am,请自己设问并解决。

活动: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变式训练先组内探讨,之后全班交流,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新情境的题目中运用知识,加深理解,并渗透方程与函数思想。变式训练采取自己设问并解决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3.2.4 课堂总结,形成框架

问题8:收获了哪些知识?

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推导和应用。

问题9:运用了哪些思想方法?

类比、方程与函数、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探究问题时采用“猜想—证明—得出结论”的方法。

设计意图:从知识、思想和方法三方面小结,争取授之以渔,发展核心素养。

3.2.5 布置作业,自我检测

必做:习题1、习题2、习题3;选做:习题4、习题5。

课外:搜集生活中等比数列的实例。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扩展题的设置由封闭转向开放,培养学生信息搜集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3.3 教学反思

本课时聚焦学生的主动参与、自我建构,组织教学时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教材,通过“问题链”指导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创新潜能。

本案例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差异主要有:(1)与传统的课时设计不同,本案例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师设置合理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类比等差数列来探究等比数列相关内容。体现了单元—课时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我建构;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联结性。(2)关于公式的推导,传统教学多采用类比法予以证明,但本文以全局为视角,让学生经历“猜想—证明—结论”的探究过程,提升问题探究能力。(3)本案例强调用函数的观点来解决相应问题,注重挖掘知识本质,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吕世虎,杨婷,吴振英.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特征以及基本操作步骤[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8(04):4146.

[2]董强.高中数学“数列”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3]刘春艳.聚焦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以高中“平面向量的运算”单元为例[J].数学通报,2020,59(07):4953.

[4]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方长林.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设计单元—课时教学——以高中“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单元为例[J].数学通报,2021,60(06):3035.

[6]徐强.基于“单元”视角,设计问题驱动——以“圆周角(第2课时)”教学设计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2(26):1720.

基金项目:宁夏师范学院2023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曹雪芹(1998— ),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学(数学);陈志恩(1977— ),男,汉族,宁夏固原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主持参与各级各类项目多项。

猜你喜欢
数列核心素养
高中数列的几种解题思路分析
高中数学数列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分析
数列求和与数列极限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列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数列概念教学探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